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818节
  火器骑兵化,主张将步兵转化为骑兵,让骑兵成为火器兵种。但火器骑兵化,并不能完全取代步兵火器化,大明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精锐火器步兵,以适应茂密森林、崎岖山地、河流密布等一切不适宜骑兵作战的需要。
  朱允炆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对众人说:“机动不足,骑兵来补,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除了机动不足,还有哪些问题,诸位莫要藏着掖着,保留意见,可是对所有军士不负责。”
  徐辉祖、杨荣等人凝重地点了点头。
  事关大明军制、军队未来,该说的都应该说出来。
  徐辉祖走出,反思道:“皇上,在与帖木儿作战过程中,我们的军队过于倚重火器。一旦火器失效,供应不足,整个主力都将丧失战力。臣恳请,军队火器化的同时,不可放松军士的血勇之气,绝境反击意志的锻炼,军队不能没有了火器,战力锐减五成乃至八成!”
  杨荣、朱棣、铁铉等人连连点头,徐辉祖的这个意见是极为中肯的,京军火器普及的速度快,许多军士是从步兵转入神机营操持火器的,丢了火器,他们还可以使用大刀、长矛作战,但如果朝廷过于依赖火器,再过三十年,还有军士会使用刀法、枪法,还有军士能拉起弓箭,抬手即是百步穿杨吗?
  有火器,一流战力。
  没火器,三流战力。
  这种情况是不应该也不能出现的,火器可以发展,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
  徐辉祖的想法,是冷兵器时代的挣扎与呐喊,火器的强势,直接冲击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
  面对火铳,手中的马刀显得脆弱。
  面对神机炮,手中的弓箭根本无用。
  冷兵器是不是要退出历史,刀枪剑戟是不是要被拉到冶炼厂给熔了,这都是无数人等待答案的问题。
  朱允炆走向一旁,摘下一柄剑。
  出鞘,寒光闪!
  “冷兵器是不是还有用,武将是不是还有用,兵法是不是还有用,朕可以告诉你们,冷兵器将会让位于火器,但绝不会退出历史,更不会消亡!侦察兵,被你们认为是京军最强大的兵种之一,可他们的装备里,只有一枚手榴弹是火器,其他主战武器都是冷兵器!”
  朱允炆抬起头,看向众将,脸色肃然:“未来,火器为君、冷兵器为佐,君、佐不可缺一。正如眼下的火铳,没有了火药,它还有刺刀,就是一件冷兵器!谁说冷兵器的时代会终结,在没有更先进,威力更强大的火器出现之前,冷兵器将会长期存在。”
  “至于兵法、武将,会不会因为火器而衰落。让朕说,绝不会!火器时代,有火器时代的兵法与作战方式,正是需要武将智慧的时候,何来衰落与无用一说?兵法的本质是谋略,而任何作战,都需要周祥的谋略。没有谋略的作战,如何凝聚军心,如何降低伤亡,如何确保赢得胜利?”
  “且不说这些,朕就问你们一句,当敌人也掌握了火器,当敌人操持着火铳,带着神机炮来到大明的领地时,没有武将,没有兵法,朕拿什么御敌,你们拿什么御敌,大明拿什么御敌?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将士一心,在你们!火器不是大明的专属,火器的秘密也不是只有大明掌握着!”
  威严的话语,让众人心头警醒与震撼。
  朱棣目光深邃,自己曾担心过火器大规模应用会带来武将与韬略的衰落,但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有些肤浅了。
  徐辉祖释然,朱允炆并没有过于倚重火器,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件幸事。火器发展的速度太快,普及的太快,其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应该也不能将冷兵器的地位、作用给抹杀。
  杨荣眉头紧蹙,铁铉凝重不语,宣青书、徐凯等人有些不安。
  谭渊走出一步,问道:“还有其他国家掌握了火器的秘密?”
  朱允炆看向杨荣:“你应该知晓吧?”
  杨荣重重点头,对众人解释:“火药是我们先祖发明并使用,制造出了一个个火器。但随着蒙古帝国的西征,火器被带入西方。西方人见识到了火器的可怕,已经学习了火药,并逐渐掌握了火器的秘密。”
  “这一点可以从帖木儿的俘虏口中得知,他们曾清楚地交代,五十多年前,在西方的英格兰王国与法兰西王国的克雷西会战中,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火器。而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相当规模的火器部队,有一种名为火门枪的火器,是克制轻骑兵的利器。”
  “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西方初步掌握了火器,虽然在射程、威力、作战上,弱于我们。可若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未必不会后来居上。若是他日与西方诸国发生冲突,很有可能是火器之间的对决。”
  谭渊咬牙切齿,火器这玩意比弓箭、刀枪更可怕,西方人竟也掌握了其中秘密,看来,未来战争将会更为惨烈!
  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心头沉重,西方掌握火器,那也意味着大明与西方之间并没有不可弥补的差距,若发生战争,很可能不是碾压式的,而是胶着的鏖战!
  朱允炆看着沉默的众人,开口道:“你们放心吧,西方拥有威胁大明的力量,至少还需要一百年。危机不属于你们这一代,但属于你们的子孙,属于整个大明王朝。朕说这些,只是希望你们谨记于心,若大明不发展火器,不研究火器,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那百年之后,等西方的船队抵达东南沿海的时候,大明拿什么迎敌?”
  “朕希望文臣可以看清楚,摆正态度,将火器作为国之利器,能给予支持的,给予支持,莫要设绊子。希望武将可以明白,火器与火器的战争是未来,一样需要你们的谋略,需要你们的兵法,需要你们的血勇、血性,不可懈怠武备,不可放松武训!火器时代,更需要强大的军士,强大的谋略!”
  一番话落,众人皆是肃然。
  一股凝重的气息在大殿里传荡,每个人都感觉肩头沉甸甸的,似是一个担子被人搁在了肩膀上,很重。
  打败了帖木儿,大明不是没有敌人了,敌人在遥远的西方,他们或许不会找朱允炆的麻烦,或许不会找朱文奎的麻烦,但很可能会找朱文奎儿子或孙子的麻烦,找在座各位重孙子的麻烦!
  身为父辈,不给子孙打好基础怎么行?
  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那都是鬼扯,老子希望儿孙蒙荫自己的福气。干他丫的,一定要把军队弄好,卫所整顿好,大力提升军队战斗力!
  哪怕等子孙时敌人打来了,也可以轻松解决他们!
  现在就是打基础啊,基础打得好,子孙更轻松,基础打不好,子孙倒霉,他们也会埋怨我们的!
  朱允炆继续说:“火器为主,但确实不宜太过依赖于火器这一门武器。朕看军报,你们谈起过帖木儿的军队曾使用回回炮,抛射过一种名为希腊火的武器,被证实是石油,烧伤了不少军士。”
  宣青书、周大志等人连连点头。
  周大志道:“当时实在是过于凶险,若当时不是雪大,帖木儿的军队没有找清楚虎蹲炮的营地,只将石油刚刚抛射到驼城之内,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应对及时,还有些军士被严重烧伤。”
  朱允炆微微点头:“大明石油产量极是有限,无以发展猛火油、燃烧弹,现在控制西域,那里有大型油田,朕希望可以将石油作为战略武器,纳入军队之中,成为重要边防重镇与京军、水师的重要武器。”
  朱棣皱着眉头,对朱允炆说:“皇上,猛火油作为武器,前宋就有过,但这燃烧弹是什么?”
  徐辉祖也有些迷糊,没听说过这玩意。
  朱允炆笑道:“前宋应用石油,多是猛火柜,以城防为主。这燃烧弹,却是以进攻克城为主,与帖木儿的希腊火方式差不多,主要以投射的方式,丢入对方的城池之中。不过燃烧弹的威力想要提升,直接使用石油并不合适,还需要其他的工序处理。”
  朱棣看着朱允炆,陷入思索之中,帖木儿掌握了“希腊火”,但朱允炆似乎掌握了比希腊火更厉害的东西,在他的手中,似乎有着无尽的后招。
  已知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是未知的。
  谁也不清楚朱允炆从哪里掌握来的神秘知识,不清楚他为何会有洞穿千万里的远见卓识,不清楚他为何能指明国子监各学院的前进方向。
  无疑,朱允炆身上笼罩着神秘,而这种神秘,透着令人无法反抗的强大,也正是这种强大,带领着大明走向一条鼎盛之路!
  朱棣在这一刻坚定,父亲朱元璋开国,奠基三十一年,而朱允炆将在这基石之上,垒砌出一座宏伟的帝国大厦,令大明子民所骄傲,令外夷所折服!
  第九百九十八章 设西疆省,民族政策
  征西作战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很多,比如缺乏快捷的联络与通讯方式,缺乏精通蒙古语、察合台语人才,作战配合不够密切,后勤补给线路过长下的作战意志下降等等。
  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朱允炆一连三天,都在武英殿听取征西文武意见,并安排五军都督府、兵部商议军队战力提升的方向、方法。
  这一次集议,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并非是军队如何改进,而是向大明最精英的文武大臣传递了两个信号:
  其一:大明还有敌人,还需要这些人才,朝廷并不打算良弓藏、走狗烹。
  其二:火器是未来,武将与兵法一样是未来,朝廷将加大火器武将与军士培养。
  第一个信号,安抚了旧的与新崛起的武勋新贵。
  第二个信号,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解缙、郁新、杨士奇有些不安,即便是赢得了帖木儿,控制了西域,朱允炆并没有完全转入文治,依旧强调武备更新,重视军队建设。
  在郁新等人看来,朱允炆的这种动作,显然是为军事扩张做准备,至于百年之后的事,谁能说得准。
  朱允炆给出了一个百年的警告,这个百年,并非是西方全面殖民,而是西方开始殖民,开始扩张,开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
  对于郁新、解缙等人的看法,朱允炆并没有太多在意,文治是需要,但没有军力支撑,再美好的文治,也不过是风花雪月里的有病与无病呻吟。
  集议结束之后不久,建文七年的军制、军队革新计划便正式发布,并明确提出了十年内,将新军之策全面覆盖天下卫所。
  此文书一经颁布,没有享受新军之策的卫所纷纷松了一口气,遥遥无期的等待,终于成为了可以期待的事。虽说有些卫所没有享受到新军之策,但朝廷确实提升了卫所部分待遇,让其足以安心等待。
  毕竟不能造反,除了等也没有其他办法。
  六月八日,朱允炆召见内阁解缙、茹瑺等人,连同高逊志、郭三省、周忱等西域官员,商议西域治理事宜。
  茹瑺看着巨大的西域舆图,对朱允炆进言:“皇上,既然在西域设置三司,就应在西域设省,以正其本。”
  郭三省连连赞同:“不设省,仅用西域称代,总觉得是域外之地,不是我大明国土,应设省以归化人心。”
  朱允炆欣然答应,指了指西域舆图:“西域本是中原旧土,眼下新归,乃是一片新的疆域,因处于极西,称之为西疆省(ps:不是不想作新()省,而是因为这个地不让提,到处打杠难受)如何?”
  “西疆省,大明的西部边疆,好!”
  茹瑺表态。
  解缙、杨士奇等并没有意见。
  朱允炆改名字上了隐,委鲁母改为了乌鲁-木齐,库尔喀拉乌苏城太麻烦,修改为了乌苏城,昌都剌的最大城镇,改为昌吉,亦力把里城也不能叫这个名字了,更定为伊宁,还有和田,喀什等,一应贴合后世……
  当皇帝的改名字、起名字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就像是武威、张掖、酒泉等,想来汉武帝当年也是意气风发的。
  这不算啥,皇帝嘛,别说改地名,赐人名,狠起来还给自己改称呼,封个什么威武大将军当当……
  朝廷对西域治理的政策基本已定,但在这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
  朱允炆传召哈密伊-斯兰教教长伊玛目,伊玛目行礼,恭敬地说:“愿真主赐福大明与天子,愿和平降临在大明的土地之上,国泰民安。”
  虔诚却不卑微,不卑不亢的祝福,这是一个教长的风采。
  朱允炆虚抬右手,微微点头:“你的尊敬与祝福朕收下了,感谢伊玛目教长为维护西域付出的努力与贡献,你的功劳,将会永远铭记在史册之中。”
  伊玛目很清楚,在臣服大明的那一天开始,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但自己臣服大明,并没有违背良知,也没有违背教义。
  哈密王都臣服大明了,自己臣服算什么。
  虽说哈密王现在挂了,但现在的哈密就是大明的一个城镇,臣服大明,是理所当然的事,无关其他。
  为了宣传真主的声音,为了传播光,也为了保护西域的百姓、商人,不能听茹瑺的,也不能听瞿能的,必须要朱允炆,要大明皇帝亲自背书。
  伊玛目感谢过朱允炆之后,开口道:“尊敬的天子,现在西域已成为大明的西疆省,数十万子民将臣服在大明天子之下,然西疆省百姓与中原百姓不同,其多信奉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古兰经》是他们最重要的典籍,希望天子可以怜悯,给他们信仰的自由。”
  朱允炆拿出了一本《古兰经》,平和地说:“不知伊玛目教长可听说过大明水师的副总兵郑和,他可也是伊-斯兰教忠诚的信徒,曾率领船队抵达天方,触摸圣石,吐露心扉。”
  伊玛目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郑和是真主安拉的信徒,这一点是众人皆知的。朱允炆此时提到此人,说明他是开明的。
  果然,朱允炆继续说:“依朕来看,信奉释迦牟尼,信奉真主,信奉耶和华,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大明可以容得下佛,容得下道,自然也可以容得下伊-斯兰教。只不过——”
  伊玛目脸上的笑意陡然一凝,连忙追问:“只不过什么?”
  朱允炆郑重地说:“伊玛目教长,佛在寺庙之中,它不会害民,不会鼓噪百姓造反,不会鼓吹暴力。道也一样,可教堂里的人,是否充满暴戾之气,是否也如帖木儿一样,一手持剑,一手持《古兰经》,叫嚷着将真主的光与声音传给所有人。”
  伊玛目心头一沉。
  朱允炆的意思很清楚,佛服管教,道服管教,僧人老实,道长老实,你们伊-斯兰教是不是也服从管理,老实本分?
  伊玛目连忙保证道:“《古兰经》是和平之声,是团结之声,绝不会暴戾、侵略,不会宣传与支持战争。”
  朱允炆微微摇头:“你的保证,如何让朕相信?”
  伊玛目有些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郭三省见状,连忙提醒伊玛目:“教长,皇上是问你,是否愿意接受朝廷的监管,朝廷为管理佛教,甚至了僧录司,为管理道教,设置了道录司。”
  伊玛目恍然,对朱允炆说:“伊-斯兰教在大明境内传播教义,自然需要接受朝廷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