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靖明 > 靖明 第60节
  但于家仍旧获得了一个杭州卫世袭副千户的军职,现在做着这官的,是无后的于冕从族中过继到名下的养子于允中。
  去杭州宣旨的是韦霖,奉迎过皇帝的他,如今正往二线过渡。可他仍旧有司礼监秉笔的头衔,皇帝的重视是给够了。
  于允中是要进京参加仪式的。
  礼部这边,袁宗皋底下的事务一时又多了一桩。
  对袁宗皋来说,在他任职礼部尚书的时候能实现对于谦的追谥,将来青史之上是自然会把他和于谦在一起写一笔的。
  老人家打起了鸡血。
  一直等到五月初七,接手礼部后花了几天时间熟悉事务的袁宗皋才稍晚了一些呈上了四个重要事务的奏疏。
  分别是朱厚照的庙号、谥号及张太后、兴献王夫妇的封号方案。
  他竟然都给办完了。
  皇帝第一次到了东角门,参加内阁会议。
  今天会议的主题,必定是各种号。
  “皇上驾到!”
  东角门外,黄锦的声音响起。
  杨廷和等四个阁臣、列席的袁宗皋本人、严嵩刘龙两个起居注官都站了起来准备跪迎。
  “都坐。”朱厚熜坐下来后就笑着对袁宗皋说道,“大宗伯辛苦了。朕还想着怎么会耽搁了数日,原来是都议了出来。”
  “臣既是一起领的旨,都是议,不如一起先议出来。”袁宗皋恭敬地回礼,“请陛下御览。”
  杨廷和等人凝眉等候着。
  这奏疏他们已经看过了。
  既包含了庙号、谥号,也包含了给大行皇帝上尊谥的仪注。
  至于张太后、兴献王和兴献王妃的尊号,则各分一疏。
  这十多天来,袁宗皋初到礼部,把这四件事都理好办好了,也算是颇有效率。
  要知道这期间还有其他常规祭祀的事要安排。
  很显然,礼部剩下的人很清楚袁宗皋的身份。在这些事务上,没人想得罪皇帝目前可能最信任的人。
  这封《大行皇帝尊谥仪》,是袁宗皋会同公、侯、驸马、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一起联名上的。
  其实到了这个程度,内阁中人也不好再提出意见了。
  “承天达道英毅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烈皇帝,庙号睿宗……”朱厚熜看向杨廷和,“阁老,您怎么看?”
  朱厚熜看到睿宗二字感觉有点古怪。
  要按老秦说的,这睿宗……似乎是后来嘉靖给兴献王称宗附庙时追尊的庙号,想不到现在竟被袁宗皋他们给了朱厚照。
  而朱厚照原来的庙号武宗,武字听起来好,却暗含了贬义。
  因为庙号与谥号不同。庙号是在宗庙中祭祀先人时用的,祭祀先人难道不就是歌颂?所以庙号基本上都是好字。
  所谓有功称祖、有德称宗。这什么什么祖,等闲皇帝是不够格这么叫的。而什么什么宗,那就是用一个字来称赞他的德行了。
  问题是,“武”字用来表现德行,那就未免有“莽夫”、“不重文教”、“有勇无谋”等等这样的联想。
  记忆中,厚照我堂兄是被叫做武宗的,谥号是毅。
  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
  这个字,其实倒是不错。
  但武宗毅皇帝,终归不美。
  严嵩也停笔看向了杨廷和,睿宗烈皇帝,与杨廷和他们最初在遗诏、首版登基诏书中的措辞可不一致。
  身为翰林院资深学士的严嵩是知道第一版登基诏书内容的。
  能受奸佞“蒙蔽”,堪称睿吗?
  而谥号中的烈,既有以武立功、以功安民之意,戎业有光也算肯定了朱厚照的边功。
  至于秉德遵业、宏济生民、庄以临下嘛,见仁见智。
  再者,烈字也有点壮志未酬的意思。加上朱厚照没了子嗣,烈字也挺让人唏嘘的。
  壮志未酬,到底是为什么未酬?
  严嵩觉得这个庙号、谥号都涉及到将来后人对朱厚照、杨廷和这一对君臣的评判,很容易产生诸多联想。
  但令朱厚熜和严嵩都意外的是,杨廷和表示不怎么看。
  挺好的,就这样。
  杨廷和的心理压力没他们想的那么大。
  死者为大,为尊者讳嘛,后人有什么不好了解的?
  有那封谢笺在,皇帝对他堂兄的看法早就是公开的。
  谥法之中,深思远虑曰睿,皇帝不是觉得他堂兄考虑得长远吗?圣知通微曰睿,看看正德朝多少太监,也算得上表达了一番小暗示吧。
  至于可以作圣、虑周事表的解释,就当做是从堂兄手里接了皇位的皇帝在感恩称颂一下吧。
  现在袁宗皋那边呈上来的是睿宗烈皇帝这一组庙号、谥号,杨廷和表示算了。
  有什么好争的。
  杨廷和并不是对这些武宗盖棺定论的庙号、谥号没有想法,但如今情势不同了。
  皇帝对他的堂兄是尊崇的,皇帝对杨廷和的功劳太高、威望过重也是有些猜忌的。
  在这件事上,何必自找麻烦?
  正德皇帝的功过,也不会只停留于这庙号、谥号上。经历了正德一朝的百官、文人,在他们的著述、札记里自会对正德皇帝各有评判。
  最主要的是,朱厚熜在日精门火灾事件和随后的经筵上表现都太好,杨廷和不想破坏此刻微妙的“君臣一心”。
  这件事很快就过了,接下来则是张太后、兴献王、兴献王妃的尊号。
  慈寿皇太后前面加上昭圣二字,兴献王只追尊一个帝号而不称宗附庙,兴献王妃只加个太后封号,杨廷和想想就算了。
  袁宗皋对旧主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有如同正式在位的皇帝一样以“x天x地”开头,但后面的字数一个不少。其中谥号还是沿用了献这个字,毕竟是当时兴王薨后就商议过的。
  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
  这个词,也是个好词。
  朱厚熜对这些也没有什么异议,他倒是对杨廷和等人没有发表看法感觉到有些意外。
  看来之前登基前议礼、朝会时盖帽、后来听政听讲听劝都表现得很不错,日精门火灾事件的“识大体”更让杨廷和既感觉到顾忌,又存了不少期望。
  可以说是pua初步成功了。
  随后就是杨廷和心目当中这次最关心的事情了:“陛下如天之仁,追谥于少保一事传到士林之间,天下臣民莫不称颂。然英宗、景帝旧事,民间议论纷纷终是不美。臣以为,今日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俱在,莫如尽早议定于公谥号,以安天下民心。”
  严嵩心里一突:你要抢这美名?我还在等着正德皇帝的庙号、谥号出炉之后就递奏疏呢!
  可杨廷和找的理由很有说服力:朱祁镇、朱祁钰这两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如果被翻出来反复议论,终归是不好滴。
  陛下,你也不想老百姓们天天议论你祖辈的是非吧?
  朱厚熜笑着问:“杨阁老,您认为于公当追谥何号?”
  第83章 严嵩老师
  “文忠!”杨廷和坚定地说道,“文忠足慰于公英灵!宪庙曾有言:实怜其忠。于公慈惠爱民、愍民惠礼、博闻多见、忠信接礼、修治班制皆可曰文。臣以为,文忠此号最为妥当。”
  梁储眼睛微眯,看向了这个老相识。
  一出手就是文忠这个仅次于文正的顶级美谥,不能说不行。
  但杨廷和特别提到“修治班制”,于谦这个词“修理整治尊卑秩序”这个含义中的功绩是什么?
  其一,于谦明确告诉过景帝“皇位已定,不会更改”,迎回了英宗。但夺门之变在于谦看来应该是谋反,他为什么没动作?
  其二,于谦在兵部主持操练十团营,把土木之变后危急的安全形势稳定了下来。自此,有了文臣督掌京营的先例。
  而文忠,是文臣专用谥号,对于谦的军功是稍微模糊一些了的。
  这个谥号里的深意,皇帝会不会懂?
  其他人都看向了陷入沉思中的朱厚熜时,严嵩心里有点急。
  开口的是杨廷和啊!他这个起居注官此时怎能站出来公开反驳杨廷和这个恩师?
  虽然严嵩自信皇帝应该是要用忠武这个谥号,但那毕竟只是他的猜测。
  万一皇帝觉得文忠这个谥号不错呢?万一他其实不是要用忠武这个谥号去造势、而是有其他牌呢?
  万一是梁储误导了自己呢?
  在众臣各怀心思的眼神中,皇帝正在思考。
  朱厚熜既然私下向梁储提出了这件事,他对谥法自然也先研究过一二。
  现在,朱厚熜虽然一时看不透杨廷和提出这个建议的用心,但确实敏感地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谥号是文臣专用的。
  这不符合朱厚熜提出这个想法的用心,因此他沉思片刻就笑着说道:“现在头两桩大事,一是皇兄的尊谥仪,一是殿试。朕知道阁老是担心无知百姓借英宗、景帝之事影射朕藩王继统和前些天日精门之灾,这没什么大不了。没有追谥于公一事,私下议论朝堂重事的也不少,狂言配美酒,由得他们去。当然了,若有人要借这些议论生事,那自是另当别论。”
  先后顺序可不能颠倒了,况且朱厚熜要的就是他们议论。
  杨廷和正要再说,梁储开口道:“陛下,如今大行皇帝尊谥已定,其次则是殿试了。这策题,陛下当开始斟酌了。殿试之前,经筵只有一次,老臣请陛下早开日讲。舜卿、惟中二人既被陛下点为日讲起居注官,正可日侍左右。”
  严嵩心里一颤,把对梁储的感激压了下来,表面波澜不惊。
  杨廷和则深深地看了梁储一眼,难道民间对多年前的恩怨议论纷纷不需要先想办法平息、引导一下?
  从初三提出追谥于谦这件事以后,不单京城,随着消息传开,议论是越来越多了。
  也只怪初次朝会的大礼之争、日精门火灾事件和追谥于谦这三件事离得太近,这不由得有些爱表现的人多多大放厥词。
  而杨廷和因为不知道朱厚熜准备在于谦这篇文章上玩那么大,所以根本摸不透皇帝现在真正的目的。
  现在,梁储这个“首倡者”倒是显得对追谥于谦一事并不迫切了,反而开始为严嵩、刘龙二人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