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916章
  王霖脸上笑容一僵,正色道:“朕取东瀛不为美人……而只为出一口怨气!”
  第535章 众汗之汗
  晁盖等人觐见皇帝,旋即皇帝设宴款待。宴会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夜幕深沉,王霖亲自将晁盖、戴宗、阮氏三雄送出行宫,皇帝如此礼遇,梁山诸将莫不感激涕零。
  送走了晁盖等人,安排完晁盖率部返回海上攻取东瀛诸岛的军事谋划,王霖心头便轻松了不少。
  这个时候的东瀛,应该正处在平安时代的末期。
  人口最多两三百万,国力更弱。
  晁盖所部以九州岛为根基,逐渐餐食攻取东瀛诸岛,甚至灭了东瀛,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只是不像阮氏三雄认为的那么容易罢了。
  当下的琉球群岛已纳入大燕版图,王霖已传诏福建派员和治理并往琉球大量移民,而若再将东瀛拿下,以琉球和东瀛诸岛为基础,未来王霖就可辐射周边海外诸国。
  当然,对于王霖来说,海外版图的拓展那是后话了。
  他现在当务之急的是迁都燕京,稳固大燕现有疆土,富国强兵。
  尔后吞了金国,并真正将蒙古各部征服,彻底将蒙古游牧之地化为大燕的蒙古行省。
  再兴师西进,将整个西域诸国彻底平定。
  大陆一统定鼎,才是海外拓疆。
  所以,对王霖来说,未来任重而道远。用伟人的话说,这只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因此,王霖对于蒙古各部的国策,目下以招抚为主、征伐为辅。
  没有人知道皇帝的真正战略意图,现在很多燕人在光复燕云之后就生出心满意足的心理,弹冠相庆,认为可以维持现状,与金国相安无事,繁荣共存了。
  而即便是未来大燕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皇帝会出兵灭了金国,但也仅此而已。
  没有人相信,皇帝连蒙古、庞大的西域诸国、西南的大理乃至海外各岛,都要悉数纳入大燕版图而进行实质性的治理。
  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文武朝臣之中,也有不少人产生了“小富即安”心态,这段时间以来,已经有不少朝臣纷纷开始上表,奏请皇帝罢刀兵而兴农桑,将主要精力用在燕云十六州的教化和稳定上。
  王霖统统置之不理。
  罢刀兵,怎么可能?
  一旦大燕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蠢蠢欲动的金人立时就会纠集大军再次南侵。
  现在大燕正规军约有五十多万。
  王霖准备在两年的时间内,至少再招募和扩充五十万人以上,真正实现大燕拥兵过百万。
  开疆辟土需要用兵,占领后的各地稳固统治,又需要大量的兵马分兵屯驻。
  否则,就是灭了金国和蒙古又能如何?
  燕军一退,没几年女真人和蒙古人就能卷土重来。
  当然,丢了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所谓的汉民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大辽拥有高度归属感的辽民,燕云土著对大燕王朝的认同感并不高,教化当然非常重要。
  王霖很清楚,施行仁政提升本地汉民地位是一个方面,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儒教的传播和文化浸染来凝聚整个大汉民族的民族血脉共同感至关重要。
  因此王霖在燕京平定后的第一道诏命就是明年加恩科,燕云十六州所属读书人均可参加来年的春闱,与大燕士子拥有同等的博取功名和入朝为官的资格。
  在此之前,王霖已经命人将张魁、程远景、周子宴三位当世大儒率聚集在真定的数千士子往燕京而来,在燕京兴办官学,扩建燕京文庙。
  庞大的儒教代表团在燕京渐渐扎下根来,开办了燕京书院,开始教授王霖所著的“四书五经集注”和“燕王读书法”。
  燕京书院的第一任院长为张魁。
  副院长为周子宴和程远景。
  三位大儒的门下弟子均在书院任教。
  燕京书院系辽国北院大王府改建而成,紧挨着燕京文庙。书院进门的广场上,已经竖立起王霖的大幅塑像,当然不是以皇帝的名义,而是以王霖儒教大宗师的名义。
  山东孔府衍圣公嫡系一支,也遣嫡子北上坐镇燕京文庙。
  燕云各州的读书士子纷纷往燕京而来,这其中还有不少崇尚汉文化的辽人,以及诸多被王霖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而来的异族人,甚至还有一些蒙古人。
  王霖没有强迫燕云汉人从左衽变成右衽,更没有把原燕云各州县任大小官员的“汉人”调到内地任职,再指派大燕官吏前往管理其地,而是继续使用,这对于安定燕云各州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霖相信,时间会融合和改变一切。
  连日来,进入燕京书院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一时书院人满为患。
  随后,王霖又命真定军官学校迁徙到燕京,更名为燕京军官学校。
  对于商贾,王霖则采取了与当年在青州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商贾经营。
  一切都渐渐走上了正轨,而大燕迁都燕京已经全面铺开,东京的朝廷机构均已在往燕京而来的迁移路上,大量的人口往燕京和燕云各州涌来。
  燕京城外的官道上,人流涌动,来自大燕各地、西域、西夏乃至海外的商队络绎不绝。
  王霖随后将自己儒教大宗师的称号赐予了张魁。
  并当着燕京书院数千学子,公开称呼张魁为张圣,一下子就将张魁在文坛的地位抬升到了几乎与张载平齐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