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517章
  彼时的乾清宫。
  “李卿,先前涉及山西之事,你坐镇处置的很好。”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眼前的李邦华,说道:“若非有你们在山西,恐不知还会生出什么乱子。
  就肆虐的流寇势力,一旦知晓山西之乱,那必然会大举侵掠山西,到时整个山陕之地,必将乱成一团啊。”
  “陛下谬赞了,这些并非臣等之功。”
  李邦华作揖行礼道:“若非有陛下之决心,恐整顿山西官场,不会取得当前的成效,山西也不会尽快平乱。
  只是陛下……在山西那边,所追查的地方官较多,纵使是吏部这边,增补不少官员,以补上空缺,可山西……”
  听着李邦华所讲这些,崇祯皇帝便知晓李邦华的心里,在担心一些什么,毕竟当前陕西那边,是那样恶劣的局势。
  一旦说有大批流寇叛军,侵掠进山西境内的话,恐针对流贼的平叛势头,就将会变得更为被动。
  这也是李邦华先行归京,而刘鸿训暂留山西,处理扫尾事宜的原因吧?
  山西这次闹的动静很大,牵扯到的层面很多,甚至治下的晋藩、代藩一事,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之极虽说兼领理藩院尚书,不过有很多事情,并非是特设一个新衙署,就能立时得到解决的。
  特别是现阶段的山陕两地,那种复杂特殊的局势,真要是一股脑把事情都做了,那是会发生大麻烦的。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看向李邦华,开口道:“先前为确保北直隶安定,朕特设直隶巡抚,罢黜宣府、保定、顺天等巡抚职。
  这势必会影响到山西的一些层面。
  所以朕打算更换山西巡抚,叫刘鸿训这位军机处大臣,兼领山西巡抚,坐镇山西平稳局势,扫平各府县的匪贼,治理好整个山西。”
  “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
  李邦华忙作揖道:“就山西治下各府县,当前这种复杂局势,朝廷的确需要谴派重臣坐镇。
  然谴派的重臣,必须熟悉山西情况,不然没有把握好方寸,恐整个山西境内,又将会引起新的风波。”
  奉旨赶赴晋地查案,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叫李邦华见到了很多,也叫李邦华想了很多,这间接也叫他改变一些。
  见自己的想法,李邦华非但没有反对,相反还很支持,崇祯皇帝略有诧异,不过心里想了想,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磨砺(1)
  大明其实并不缺能臣干吏,亦不缺敢为社稷而死之辈,怎奈‘党争’二字,却叫官场变成了大染缸,叫天下失去了秩序,身处这等环境之下,渐渐的,一些人心死了,开始跟着和光同尘了。
  想要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非是简单的开源节流,解决大明财政危机,另一个根本所在,就是在人上。
  大明的文官群体,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并不能简单的去用,非黑即白去定义,毕竟人性是复杂的。
  山西那边的事情,想要得到有效解决,还需些时间去走流程,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希望,刘鸿训留守山西,有任何官面上的质疑。
  刘鸿训是有能力的,有治国之才,然性格有些刚正不阿,不擅权术算计,就时下朝堂风气,并不适合待在朝中。
  恰恰是派到地方上去任职,或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就是刘鸿训这个人,并不在意个人荣辱。”
  看着李邦华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轻叹一声,“但凡是换一个人,即便曾被受牵连免职流放,但曾经是那般的高位,现在却要屈就一地巡抚,恐此事亦不少说通。”
  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一职,若是能顺利推进下去,对崇祯皇帝的整体谋划,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整顿山西官场。
  恢复山西秩序。
  设立赈灾行署。
  能将这些方针落实下来,那山西就不会再乱下去,这为后续平叛流贼,减轻陕西方面压力,试行所谋的一些新政,都夯筑了一些基础。
  不过山西若能变好,那对整个平叛流贼的局势,却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毕竟山陕紧挨着。
  一个是全国性的。
  一个是地方性的。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也叫崇祯皇帝坚定决心,必须叫此事尽快落成。
  “皇爷,直隶和山东两地,所设的赈灾行署,呈递了几封奏疏。”王德化捧着奏疏,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近期所出风波不少,叫崇祯皇帝很忙,虽心中对赈灾行署很重视,但有些事情吧,还需倚重的大臣来办好。
  “袁卿这边,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够大的嘛。”
  接连看过几封奏疏,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受灾的那些府县,都先后募集不少的赈灾吏员,这给官府赈灾,减轻不少压力。
  这一点,反倒是卢卿落了下风。
  对了,王伴伴,先前内厂这边,派人去找的人,都找到了没有?”
  说着,崇祯皇帝想起一件事情,看向王承恩就询问起来。
  身为一国之君,要处理的政务很多,要谋划的事情诸多。
  崇祯皇帝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某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