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 > 美食小当家 > 美食小当家 第472节
  楚云风一开始也没推理出这是一道什么菜式,可是随着心中默默地念叨“推窗”和“望月”的时候,渐渐地浮现出了一个景色。
  推开一扇窗户,然后看见一轮明月。
  既然是明月,那么肯定会有一个圆圆的东西在这道菜里面,而这名字这么有意境,那么这圆圆的东西还必须是漂浮着的才行。
  所以第一,这道菜应该是一道汤菜。
  汤菜?
  上面还漂浮着一个圆圆的东西……
  这似乎、好像自己在哪听过啊?
  而且还是最近两天才听到过,是谁说过这么一嘴,好像跟这道菜有些像啊?
  等等!
  我想起来了,好像是候会长说的那道菜!
  那道自己回到蓉城之后,李老即将要教自己做的那道菜。
  可不就是——竹荪肝膏汤吗?
  也就是这五个字,让林师傅可是吃足了苦头,真心被呛了个够呛。
  “听说的,不过你这么激动做什么,不就是竹荪肝膏汤嘛,什么时候有一个这么雅致的名字了?”
  楚云风先是调侃了一番,然后也很好奇这名字的由来。
  “你知道什么啊?”
  林师傅这会儿总算是缓了过来,清了清嗓子之后继续说道:“这道菜可没你想的这么简单,当年它获得的美誉,可是要比开水白菜还要高。
  可惜的是,这道菜已经失传很久了,没有机会一睹它的真容。”
  林师傅非常惋惜地说道,语气之中有些萧瑟。
  楚云风听了林师傅的话不动声色,也仅仅是淡淡地说道:“我也只是听说而已,看来也是没有眼福啊。”
  林师傅很是认同楚云风的话,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拉着楚云风碰了一下,一口将杯中的啤酒喝了个精光。
  慕晴用眼睛轻轻地瞄了一眼楚云风,他能瞒过林师傅,但是怎么可能瞒得过自己呢?
  平常碰到一般的经典菜式,他都感兴趣得不得了,那绝对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好奇心可谓是相当地浓郁。
  这会儿却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这么反常一定有古怪,难道他会做这道菜?
  慕晴第一时间变否定了这个猜想,如果真会做的话,那么精品店肯定会进行一大波宣传的。
  那么就只能说明,楚云风肯定知道这道菜还有谁会做,而且搞不好他还能偷学过来。
  天哪~!
  慕晴心中也是一阵狂跳,这样的菜式真要是学会了,那绝对是镇店的菜式,没有之一。
  哼哼~!
  有这样的好消息也不跟自己分享一下,看我下来之后怎么拷问你……
  “是啊,先不说这个了,刚才跟你讲了一些荣乐园的秘辛,我再跟你讲讲姑姑筵吧。
  这也是一个对川菜影响非常大的流派,甚至可以说它是国内私房菜的鼻祖也不为过。
  既然要说到这姑姑筵,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黄敬临。
  相信这个人你们应该都听说过吧,特别是小楚,你的那道开水白菜可是经过了一番创新,也是颇为厉害的。
  这道开水白菜的发明人就是黄敬临,他可是不是一般人,你们知道信息估计不全,以为他仅仅只是一名御厨对吧?
  他可是与一般的川菜大师苦出身不同,他出身名门,还考取过清末秀才,受到慈禧太后赏识,曾在光禄寺供职,得四品顶戴,被称为“御厨”。
  黄敬临的一生很有些传奇色彩,在担任宫廷御厨3年后,到地方任县长。
  民国以后,他还担任过射洪和巫山县长,但他生性自由,爱好美食,最后辞职不干了。
  其实姑姑筵并不是他开的第一家店,在回到蓉城之后,居然一度被聘为省立成都女子师范的烹饪课教师。
  黄敬临自然乐得其所,把课程分为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十门,分门别类传授给女校的小娇娃们,一时成为城中美谈。
  当年如果黄敬临能多当一些时日的烹饪课老师,今天的川菜也不至于让人产生太多的误解。
  但教人做菜总还是不过瘾,后来在时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的帮助下,在1925年,黄敬临在成都少城公园开了一家饭店。
  他用自己名字的谐音,取名“晋龄饭店”,并且亲自掌灶。
  以“软炸扳指(即大肠头,形如扳指,故而得名)”、“堂片鸭子”、“叉烧肉”最受拿手。
  小菜如豆腐鱼、泡小黄瓜,都很受欢迎。
  这位由官而厨的黄老板做菜之余,还没有放下自己的文学爱好,时不时的写几首诗纪录做菜生涯:“挑葱卖蒜亦人为,粇入歧硚万事非,从此弃官归去也,但凭薄技显余辉。”
  也许是黄大老板的诗写得颇有些凄苦,引起了他官场老友的挂念。
  晋龄饭店开业一年多后,得故友推荐,黄敬临又去做了四川荥经县的县长,饭店由儿子接管,但生意很快就不行了,最后被迫转给他人经营了。
  黄敬临的第一次餐饮创业就这样匆匆收场。
  清代中后期,各地时局日益动荡。
  南北官宦商贾及营生民众陆续进入相对安稳的四川盆地,变相推动了成都饮食业发展,筵宴盛行,吃肆罗列。
  上至中西大餐,下至街头小食,蒸烤煮炒,鳞次栉比,进一步激发了蓉城人民向来就很旺盛的吃食热情。
  到清末民初时,蓉城内外的筵宴场所已达二十余处。
  饮食行当推陈出新,包席馆、西餐馆、南馆、炒菜馆、饭馆,以及各类食店、食铺、食摊、食担,再加上茶馆、戏院等休闲娱乐场所提供的茶食点心,市面上供应的吃食品种已超千余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仅仅上任一年多,黄县长就官位不保,于是便又回到了蓉城。
  经历过一次开店失败的黄敬临,此时并没有再次开店的心思,而是开始混迹于蓉城大大小小的包席和餐馆。
  在蜂拥逐食的人潮中,有一个身材偏瘦,个子高挑,小眼睛、长胡子,文绉绉的大闲人,在各种席面饭局之中跟人觥筹交错。
  他不但吃得舒坦,还吃得稀奇,除了跟大家一起分享美食心得,他还跑到厨房看大师傅做海鲜鱼翅。
  当大家推杯换盏吃得正热闹的时候,想找他却找不到了,这个时候他却在跟老板讨教治鸡宰鸭。
  非但如此,回家后还要进行实际操练,实在是搞不懂的话,就请教能烹善调的老娘,非要做得满意为止。
  黄敬临有两大特长,一是国学,二是烹饪,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既养心,又得名利。
  身逢乱世,能心无旁骛读古文,抄经书。
  外陷奢淫,可潜心笃志品真材,尝真味。
  认真地学,认真地吃,不得不说黄敬临很了不起。
  黄敬临或许是最早的川菜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他不仅能告诉你烹有不同技,火有若干种,汤有几十样。
  在大菜之后上一道酸辣汤能解油除腻、醒酒下饭,还能把这些头头道道写成讲义。
  特别是这些理论,到了今天对川菜的影响都非常大。”
  林师傅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楚云风敬了一杯让他润润嗓子。
  “看来这黄敬临确实是有些了不起啊,当时做官的可都是威风得很,他不仅不在意,还能够潜心下来研究厨艺。
  甚至还能跟不同身份的人交往,这可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楚云风对于黄敬临的这种美食精神佩服不已,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专研的人肯定都会获得成功的。
  林师傅润喉之后,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谁说不是啊,当时蓉城地区已经有了许多的著名川菜馆。
  像聚丰园、秀珍园、枕江楼、荣乐园、一品香、楼外楼、福华园、竟成园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名角。
  他们网罗了一大批名师名厨,各家都有知名度很高的名菜名点,尤其受到官商人士的青睐。
  而像精记、邱佛子、朵颐、双发园、一家春、长春食堂等中小型饭馆也都有众多的拥磊。
  黄敬临在吃遍了这些大大小小的餐馆之后,又再次萌发了开店的念头。
  于是他便和家人商议,没想到家人却讥笑着说他不是生意人,开饭馆也只能开姑姑筵。
  这姑姑筵在四川方言中,指的是小孩子过家家,学大人做宴会的游戏。
  这话本来是取笑而已,但是黄敬临听了之后却非常高兴,因为新餐馆得了一个好名字。
  但有人考证说,姑姑筵是取自唐代王建《新嫁娘词》“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新姑娘来打趣。
  总之,这个店名既有返璞归真的老顽童调调,也有犟气诙谐的蓉城文人的风格。
  在经过精心的筹备之后,1930年,黄敬临第二次创业,在蓉城的包家巷正式亮出了“姑姑筵”的招牌。
  文人毕竟是文人,开饭馆都开的文化味道十足。
  黄敬临自封“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把饭馆所在的原住宅改建成一座小巧雅致的园林,称为当时蓉城仅有的一家园林式餐厅,风头非常的旺。
  在宣传上,黄敬临更是发挥其独有的文化特长,亲手书写招牌和对联。
  大门上贴的是: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给你们爷爷太太(上联)。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下联)。
  横批:“混寿缘”
  这混寿缘的意思就是混日子,从中可以联想到黄敬临的风趣。
  而饭店大厅中也有妙联:学问不如人,才徳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是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院内设有会客室、餐厅和休息室,厨房与餐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既保持了成菜上桌后应有的烟火气,又让客人只闻桌上菜香,而嗅不到厨房的油烟杂气。
  进入房中,室内布置非常考究,所有桌椅陈设,器皿小品都经过仔细推敲,洁而不华,俨然大户人家的宅子。
  墙上四壁悬挂的名人书画,琳琅满目,又让人仿佛置身于旧式之书香世家,飘然而生逸趣”
  楚云风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这个理念跟自己不谋而合,餐饮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精致典雅更能够增添一种独有的氛围。
  林师傅看出了楚云风的赞同之感,先碰一杯再说,也是特别羡慕楚云风能够弄到这么多的古玩,将自己的精品店打造成如今的规模。
  这一点儿确实是羡慕不来啊,如此多的古玩如果放在自家店里,那这京城来吃饭的人估计都得提前预定才行。
  忽然之间,林师傅觉得这酒喝得有点儿没滋味儿了,摇头叹了口气之后,继续讲解了起来。
  “毕竟是在宫廷里伺侯过慈禧老佛爷的“御厨”,黄敬临在经营上也别创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