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320节
  “棺中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着此奉见先帝。”[1]
  李勣能管的了子孙,可管不了皇帝。他想,以皇帝的性情,必会为他行大葬,多赐礼器。
  实在是不必了。他早就给自己选好了明器,是几匹曾经随着他征战沙场的爱驹的彩瓷。
  “只请陛下万勿费心。”
  姜沃听过后也只能道:“大将军之言我必转达到,只是……”皇帝只怕不会应。
  *
  果然,皇帝听闻姜沃转述之言,次日再次摆驾,亲临英国公府。
  这一日,皇帝屏退了所有人,只与英国公谈了大半日。
  最后,两人再次说起薄葬之事。
  皇帝原本坚不允。直到李勣自榻旁取出一对黄翡雕琢成的柿子:“陛下早已赏过臣最好的明器了。”
  “臣初见陛下,是陛下五岁时。先帝命臣代陛下镇守并州。”
  “彼时陛下从先帝的多宝阁上取了这一对柿子相赠。还道曾听文德皇后言,柿乃‘事事如意’,以此相赠,盼臣诸事如意。”
  “臣这些年尊荣已极,皆是陛下所赐。”
  皇帝眼前一如既往有些模糊,他伸手接过这对黄翡雕琢成的柿子,冬日里,玉质一片冰凉。
  他声音薄的如同冬日里散开的雾气:“大将军若去,朕于朝堂再无可依。”
  李勣一世谨慎小心,用皇帝的话说,便是‘历三朝未尝有过’。
  哪怕皇帝从不避讳在众人面前提及他是托孤重臣,待他亦多如师长般敬重。但自皇帝登基,李勣在他跟前,便没有一点逾越身份的言行,皆是以臣下本分自居。
  直到今日。
  他才稍稍逾越一二,像是一位老师与长辈一样,语气温和但却不那么毕恭毕敬,对皇帝道:“陛下这些年困于病痛,已然做的很好了。”
  “来日九泉之下,先帝若问起,臣亦如此道。陛下无负先帝托付社稷。”
  皇帝终于榻前泣泪难言。
  **
  十二月戊申,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英国公勣薨。
  是冬无雪。[2]
  次日恰好是大朝会。
  礼部尚书许圉师带着礼部通宵达旦为英国公拟了数个谥号,以备皇帝明日择选。
  然而次日大朝会,皇帝不但久违上朝,还根本未用礼部拟好的谥号。
  直接为英国公定下谥号‘贞武’。
  朝臣们是略有些惊讶的:因‘贞’字多用于文臣,且是最顶尖的文臣。比如魏相谥号便是‘文贞’。
  姜沃更知,虽说后世排谥号,最佳是文正,但其实‘正’字是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祯’字,才把文贞改为了文正。
  此时文臣宰辅最佳之谥,便是‘文贞’了。
  如今,皇帝却定下一世战功赫赫的英国公谥号为‘贞武’。不过朝臣们也只是略略惊讶一下,并无异议。
  出将入相,英国公当配此谥。
  议过谥号,还要议及……下葬事。
  尤其是下葬之所:说来,英国公历经三朝,究竟陪葬何处皇陵,还得看皇帝的心意。
  皇帝这回根本不与任何人商议,所有的话都只是吩咐,礼部只需要在旁当个耳朵记下来。
  “英国公陪葬昭陵。”
  礼部尚书许圉师记下这句话时,直接将下一句话‘配享庙庭’也写上了——
  说来,能陪葬昭陵的,不一定能配享帝王庙庭。譬如陪葬先帝昭陵的臣子上百人,但只有诸如李靖、高士廉、房相杜相(还因为子孙谋反被取消过数年)、长孙无忌几人,才有‘配享庙庭’之殊荣。
  但英国公一定会有的。
  故而许圉师已经先写下了这句话。
  却听皇帝道“英国公陪葬昭陵,但来日要配享朕之庙庭。”
  许圉师一怔,这,本朝无此先例啊。
  但这个念头只转了一瞬,很快就灭掉了。他绝不敢今日在此事上提出异议,于是全当这件事特别正常,立刻应声,继续记下去。
  直到一一定下这些或有争议之事,皇帝才于朝上露出悲痛之色,最后一次为大将军加封官职:“追赠……英国公太尉,并州大都督。”
  “辍朝七日。”
  “昭陵英国公坟茔,从汉代卫、霍之名将先例,筑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彰大将军此生亦有封狼居胥之功。”
  “待下葬日,百官送殡。”
  满殿朝臣俱是俯身接旨。
  姜沃起身时,看了一眼身侧空出来的,属于尚书左仆射的乌木椅。
  虽说今年,英国公本来上朝的次数也不太多,这个座位多是空着的。
  但此后,英国公再不会入座了。
  **
  为英国公下葬当日,棺椁自京中起,将送往昭陵。
  百官奉诏送殡。
  皇帝为天下主,自是不能随行为臣子送殡。
  故帝后亲登太极宫旧殿目送。
  皇帝起先只是静立,直至望不见送殡之伍,运灵之车,才再次失声落泪。媚娘扶住皇帝,亦眼中有泪光,久久无言。
  这一日京中,柳车(灵车)轮转,賵马(送葬之马)悲声。
  **
  英国公过世后的这个年节,京中过的极是安静沉寂。
  东宫更是如此。
  太子一贯仁孝,太子太师过世,自多伤感哀痛。不但停歌舞礼乐,更停年节下东宫属臣上贺表之事。
  而新岁后,太子右庶子郝处俊依旧来东宫求见太子。
  “殿下,臣知殿下为先英国公感悲。”
  “然还有一事,臣不得不谏于殿下。”
  “尚书左仆射之位,乃宰辅中最重。请殿下思之慎之。”!
  第196章 姜相结党
  咸亨一年正月。
  太极宫。
  太史局。
  姜沃站在窗前,能听见廊下挂着的‘占风铎’发出奇特金玉相碰声响。
  风角占,听风而辨。亦是术数五行占的一种,起自殷商,盛于两汉。可用来占卜气候。
  姜沃闭眼倾听了片刻。
  虽多年立身朝堂,但师门的占术本行她并没有忘记。
  半晌,她才开口道:“今冬无雪,只怕关中有旱灾。”
  说到旱灾,不光她眉头紧锁,李淳风如今那一向万事不在意的神态,也凝重起来。
  姜沃也是到了大唐后,才真切了解‘旱灾’的可怕。
  是白纸黑字触目惊心的‘井泉多涸,疫病者多’,也是‘种粒皆尽,人多流亡。’
  太史局的本职工作之一便是掌岁日历法、风云气候。自年前入冬无雪以来,李淳风也一直在观测天象气候。
  此时点着桌上厚厚一摞写满了测算之数的纸页道:“关中或有旱,但观之,尚不至史书中‘久旱大旱牵连数郡’的情形。”
  之后李淳风又问起关中各地粮仓储备。
  姜沃一一回答,她是惯常用数据来回答问题的——
  “如今南面稻米丰稔,比之贞观十六年,岁运至关中一十万石,至今岁已有三百万石。”
  说来,唐朝恰好是稻米这一农作物重要性节节攀升的朝代,之后取代了粟成为主要农作物。而占城稻的发现和育种,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比起原本的大田农作物构成,多了一种产量高的主流农作物,自然是多了一重预备‘水旱’之灾的保障。
  故而户部新上任的岑尚书还说了一句:“自江淮、潭桂等州,再至原本偏荒的爱州、振州等地,如今凡稻米熟便可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1]
  一点点盘算过北地诸重要粮仓,姜沃心下稍安。
  也算是手有余粮心不慌吧。
  李淳风虽知朝廷应当已经想到了,但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若有旱灾,还要防疫病。”
  姜沃转身道:“都有预备。先帝于贞观初年就曾下诏:天下各州都要下派太医署的医官去,八品医博士一人,学生十数人。”
  “除了教授太医署的正规《医典》,每年还要按照要求,备下常用的药材丸药,储于官衙中,就是为了防备疫症。”
  “此诏令,从先帝年间颁下至今,太医署一直未有懈怠。”主要是自打姜沃到了吏部,把这一项当作太医署的重点考核指标了。
  跟官位考功和俸禄挂钩,太医署立刻提高了重视意识。
  李淳风颔首道:“果然是先帝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
  姜沃:……她不信师父不知道此事,这会子特意提一遍,大概就是找机会再夸一遍先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