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代周 > 第九十五章
  高智平有许多追随者,甚至可以说,年轻一辈中,他的追随者最多,有市井之徒,有文人雅士,有腾冲府官员,也有手所握兵权的将领。
  虽然不能说在腾冲府一呼百应,可说他能招揽数千守军士兵,那不是难事。
  高智平手中本就握有六千弓弩兵,而在腾冲城中,只要装备上皮甲刀剑,那就是步兵,再骑上马,那就是骑兵。
  所以,经过一个白天,高智平暗中聚集起一万人的兵力,决定次日凌晨,对东门外敌人发起攻击。
  是攻击,不是袭击。
  这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袭击属于偷袭、游击一类,而攻击是不管你有无防备,我都要来攻。
  也就是说,就算百里康不分兵,不作引诱之举,高智平也一样会在在同的时间发起攻击。
  百里康失算之处在于,他错误地估计了他的手下败将有着与平常人不同的头脑,也有着与平常人不同的身份。
  身份决定了处理事件的态度,性格决定结果。这句话放在哪都适用。
  分兵,削弱了段氏军的实力,虽然百里康的三千明军做为伏兵,有着奇兵的功效,但对于一万来攻的叛军来说,意外不大。
  最多只是一个意外。
  丑时一刻,当东城门突然大开,六千骑兵蜂涌而出的时候,东门外的段氏军虽然有备,但一是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多的军队来攻。二是根本没有预料到大理城有如此多的骑兵。
  这种措手不及的意外,直接导致了段氏军不可逆转地溃败。
  其实百里康清楚,大理所产滇马只适合作运输。远不能与北方战马相提并论。
  而且步兵上马就能成为骑兵?
  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分一千兵之后,段氏军在东门的兵力仅六千余人,面对六千扑面而来的骑兵,这种气势,就足以击垮段氏军士气。
  而一柱香的功夫,在六千骑兵之后,又再次出现数千甲士。
  于是。段氏军不可逆转地溃退了。
  远在数里之外的百里康,这时才发觉自己错误地估计了手下败将的实力。也错误地估计了段氏军的战斗意志。
  而城门一开,至段氏军扎营之处不过三里地,这个距离,让百里康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
  百里康带来的三千士兵。也不是正规明国新军,而是徐守仁从军中遴选的退役士兵,虽然人是军人,但却没有新军的装备,而且是步兵。
  数里的距离,无法迅速对段氏军做出救援,而就这一柱香的功夫,段氏军被再次攻来的敌人数千甲士所震慑,从而溃败了。
  溃兵如乱民。败兵如盗匪。
  百里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段氏军溃败,制止了已经动身冲锋的三千明军,下令反身后退。然后转向北门,汇合那一千段氏军,再作打算。
  因为这时如果让三千明军冲上前去,不过就是给高智平增添功勋。
  溃败的段氏军士兵会冲乱明军的阵形,抵消明军的战斗力,甚至将使得明军连投掷手榴弹的机会都丧失。
  面对已经发生溃败的军队。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后撤,等到溃兵跑累了平静下来。再进行收容整编,但短时间就不用想让他们上战场了,因为一上战场,他们会重演溃逃的一幕。
  但百里康率三千明军迂回到北门外时,正好遭遇高正理率城中仅剩的一万守军出北门,准备攻击那“四千段氏军”的营地。
  高正理也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他在东城门被打开的第一时间得知高智平违反他的命令,擅自出城攻击敌人。
  但这时阻拦已经来不及了,高正理情急之下并没有乱了方寸。
  他知道敌人人数并不多,高智平率一万人攻击,只要不乱方寸,就算攻敌不成,自保还是有余的。
  高正理无意率军队去增援高智平。
  而是决定率城中所有军队攻出北门,因为这样,才能形成两面突击的效果,不管是段氏军还是明军,总共就这么些兵力,自己以优势兵力两面突击,敌人就会陷入顾头顾不了尾的困境。
  高正理不愧是沙场老将,他在高智平犯错之后,将错就错,对北门发起了全力突击。
  百里康部来得正是时候。
  这正是时候并不是明军能顶得住叛军的突击,说的是百里康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于是,一场恶战爆发了。
  三千对一万,百里康并不想打这样的仗,可是事情就是碰巧了撞上,徒叹奈何?
  这时想撤已经晚了,两军已经迎面对上,怎么撤?
  百里康只能硬着头皮喝令全军迎头反击。
  明军虽然没有新军装备齐全,却是带足了火器,到腾冲的第一场仗打得不是攻城战,反而是遭遇战,而且是客场遭遇战,这令百里康及明军士兵猝不及防。
  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明军如雨的手榴弹挽救了形将覆没的一千段氏军士兵,而明军随即发起的反冲锋,将一千段氏军士兵护到了身后。
  在连续三轮手榴弹的投掷之后,爆炸令叛军的攻势为之一顿,百里康利用这机会,咬牙下达的撤退命令。
  于是,一千段氏军转向正北方迅速撤退,而两千明军士兵居中策应,留下一千明军士兵且战且退,进行掩护。
  高正理老了,如果换作是高智平,断不会痛惜子弟兵的性命,必定下令追击,这样,就算百里康部能逃脱,也会被剥下一层皮。
  可惜,人一旦老了,虽然稳重,却也失去了激进之心。
  高正理第一次见明军火器的犀利,由此而产生犹豫。
  他犹豫的是,这一万子弟兵,如果这是守城战,那是没有办法,可现在敌人已经溃逃,又何必因追击而付出众多子弟兵的性命。
  这是高正理心中真正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却失去了一次歼灭或者重创百里康部的机会。
  而东门的高智平完成了他的目标,心愿得偿,他率六千“骑兵”几乎是轻微的代价击溃了段氏军主力,东城门外,段氏军已经跑得一个不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