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196节
  自春秋时齐国管仲召“女闾七百,齐桓徵夜合之资,以佐军兴,皆寡妇也”,自此教坊等地出现,而且是合法化的存在。
  不过,相比于如今谈妓色变,原本的这样的一群人应该说是伎人,也就是说这是一群各有本事的人。从前跟这群人在一起,可以说算是一种荣光,而不是耻辱。
  可是自宋朝之后,直至今日,不管是朝中或者是市井之内,谈妓色变,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人的约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
  就连孔子所说的色之,食之,性也。也要从根本上抑制。
  方孝孺提出问题之后,静等着朱元璋的回答。
  “青.楼之地,朕已经再三严令官员禁止出入,可是你们看看。禁得了吗?”朱元璋并没有正面回答方孝孺的问题,而是将已经发生的事实摆在方孝孺的面前。
  “相较于爱卿刚刚的问题,朕欲禁朝臣踏足青.楼之地,朕得听听看你们能给朕想出什么好主意来。怎么才能让朝中的官员永远不会踏足这个地方。”朱元璋也是有要求的人,他分明是想让朝中的文武大臣牢牢记住他的规矩。
  方孝孺平静的陈述道:“陛下该知道,这是禁不了的。”
  “禁不了那也得禁。”朱元璋从来不是那种遇难而退的人。因此明明白白的告诉满朝的文武大臣,他现在提出了问题,就等着一众臣子们给他出主意,拿出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
  “迎难而上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别告诉朕,你们都不懂。”朱元璋绝不会轻易叫人糊弄了,他既打定主意要做,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好。
  底下的这些大臣们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配合他把这件事情解决。
  “那就请闭一下废除青.楼。只有将青.楼之地连根拔起,再也没有青.楼存在,才有可能杜绝朝中官员进出。”方孝孺也是敢说话的人。
  刚才他既然问了朱元璋,朱元璋却没有正面回答,但又表明态度一定要解决事情。
  办法不是没有,想要达到朱元璋所要预期效果,也就只有这一个:废除青.楼。
  朱元璋的确未必没有这个打算,可是方孝孺那严肃的表情,显然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若是朕依你的建议废除青.楼,当真能够杜绝朝中的官员出入这个腐蚀他们心志的地方?”朱元璋等着方孝孺继续把后面的话说出口。
  “陛下可曾想过,废除青.楼,如今青.楼的女子们该何去何从。”方孝孺也不傻,朱元璋可以避而不谈他方才提出的是否有意废除青.楼的问题,如今他也可以有样学样。
  方孝孺相信,朱元璋如果不是顾忌这些女子无法安置,绝不可能征询他们的意见,而是干脆利落的将青.楼连根拔起。
  果不其然,朱元璋在听到方孝孺的话后,立刻沉下了脸,不难看出他的不高兴。
  刚刚被朱元璋咄咄逼问,差点吓得喘不过气的人此时不由得勾起了嘴角,乐意看着朱元璋为难。
  “如果朕希望你们能够想出安置她们的办法呢?”朱元璋脸色再不好,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
  今天的朱元璋明摆着是要为难文武大臣的,就为了看看有多少人有真本事。
  只是终究还是让朱元璋失望。
  就连方孝孺在听到朱元璋的另一个问题后,都陷入了沉默。
  “朕给你们一些时间,只要你们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朕一定重重有赏。”朱元璋也不是一味只让人办事,连点好处都不给的人,只要有人能想出解决办法,他一定不会吝啬奖赏。
  “陛下。”看朱元璋当真要为这件事扛上了,方孝孺没办法的唤一声,希望朱元璋可以改变主意。
  朱元璋扬起手打断方孝孺的劝说,“难道在你看来,这些女人不是大明的子民,不值得我们讨论该怎么安置他们?”
  原本有满腹不满的方孝孺,忽然不吱声了。
  纵然是贱籍,可是这些人如果不安置妥当了,极有可能会引发矛盾。
  毕竟废除青.楼等地,不仅要安置这些苦命的女人,也得想办法解决这个产业背后牵扯的人。
  方孝孺只觉得头疼无比,谁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突然对青.楼等地如此关注。
  说来说去,这件事还是朱至挑起的。
  不,是西安那些官员的错,他们怎么就突然让朱至对青.楼起了好奇心。
  是以西安的官员还没有押解回到应天,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活该人头落地的人多吃苦头,否则难泄他们心头之恨。
  只是有些事,哪怕朱元璋早早抛出了问题,朱元璋心里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却因为手里的钱不够,只能按耐住。
  关于青.楼的问题,就这么一直争着吵着拖着,朱元璋死不放弃,又实在没有人想出好的办法,便硬生生拖到了三年。
  洪武十九年,朱雄英和朱至十三岁,且往各地督建烈士陵园成而归。
  三年的时间,朱雄英和朱至走遍了燕云十六州,干过的事数之不尽,他们两人在大明的威望达到了无人再敢轻视的地步。
  游历归来的朱雄英,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又被朱元璋下令开始参加朝会。
  太子之后便是朱雄英,看着越发沉稳老练的朱雄英站在太子身后,父子二人的服饰只有细微的差别,可那神情却相似之极。
  不知怎么的,看到朱雄英站在太子的身后,有人控制不住的打了一个冷战。
  朱雄英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朝会,朱元璋看着儿孙两人,那是越看越满意,本来心情不错的人,如今都露出了笑容。
  “太孙第一次参加朝会,那就说说看争执了几年的青.楼之事,你有什么看法?”心情不错的朱元璋,却问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问题。
  争执了几年都没有得出结果,也没能解决问题的事儿,朱元璋确定要在朱雄英第一次参加朝会的情况下,为难朱雄英吗?
  “屡禁不改,当废之。”朱雄英这会儿正好遇上了变声期,嘶哑的声音似那破烂的铜锣敲出的声音,一开口就难免让人觉得刺耳,有些控制不住的想要捂住耳朵。
  但是朱雄英说的如此铿锵有力,明摆着认为,解决朝中官员时常出入烟花之地的唯一办法就是废除青.楼。
  “之前方爱卿曾经提到过,若废除青.楼,楼中女子当如何处置?其中多是奴婢,官妓。安置不好,是要她们死。”朱元璋用不着别人开口,自己倒是先为难起朱雄英。
  方孝孺提出的问题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实际上想要废除青.楼,就必须要解决安置青.楼中人的事儿。
  “陛下可知西安内的青.楼之地已然名存实亡?”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朱雄英并没有说出解决的方案,反而问了朱元璋这么一个问题。
  可是朱元璋的眼睛已经亮了,“名存实亡。这是怎么回事?给朕仔细说说。”
  别说朱元璋好奇了,在场的文武大臣们就没有一个不好奇的。名存实亡的青.楼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朱雄英莫不是在逗着他们玩。
  “此事说来就话长了。”不是朱雄英有意卖关子,而是这件事当真要从头说起,那可就长了。
  “那就慢慢说。我们有的是时间听你慢慢说。”朱元璋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朱雄英吊起。
  长话短说什么的,朱元璋不着急,有的是耐心听朱雄英娓娓道来。他只要从中找到答案。
  第113章 不配
  ◎不算◎
  好吧, 朱雄英确定朱元璋和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都有心听他慢慢道来,那他也就不必长话短说。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大部分算是陈亘的功劳。
  陈亘有朱至撑腰, 聪慧的女子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努力让自己立足于世, 生意要做,拉拢人的事也得做。
  正好,西安的官员大清洗了一回, 以至于刚到西安的官员们相对来说都比较怕事, 在不明局势的情况下,对于打着朱至旗号行事的陈亘, 自然而然的礼敬三分。
  说句不好听的话,陈亘是一个别人给她三分颜色她就能开起染坊来的人, 靠上朱至的人,再有一个秦王,刚入西安的官员既不敢肆意枉为,也得小心试探,陈亘理所当然的跟人搭上, 与人一道合计, 该如何让西安变得更好!
  此事, 正是当官的迫切想要解决的事。西安官员面对伸出橄榄枝的陈亘,多少也要听听。毕竟, 陈亘身后的人是朱至, 朱至身后的人是朱雄英,是太子, 更有可能是朱元璋, 当官的谁敢不把这些人当回事?
  陈亘便给人出主意, 发展商贸, 互通有无, 收容无家可归的人。
  这些事,哪个当官的不想做好,这要是做好了,就是实打实的政绩,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扶摇直上。
  因而没有人舍得不配合陈亘。一来二去,陈亘一方面发展经济,做出相应的成绩给那些官员们看,争取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相互达成共识,也就是陈亘将主意打到青.楼之地的时候。
  不能否认青.楼之地背后都牵扯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既是因利而动,也同样可以各个击破不是。
  想赚钱的人,那就帮他们想出一个更赚钱,又能为善积德的办法,难道他们会拒绝吗?
  陈亘背后靠的人可是一向擅长生财有道的朱至,也就意味着陈亘想出的办法可以得到朱至的支持。
  生意生意,女人能做的难道只有皮肉生意?
  陈亘给出答案,制作首饰不是生意?制衣售衣何尝不是生意?
  虽然谁都知道这些姑娘的出身,但这些女子愿意从良,如今做的也是本本分分的生意,总的来说,让青.楼名存实亡的办法就是为这些女子创造出可以让她们养活自己的工作机会。
  只要她们能养活自己,也能让那些人得利,还怕有人非要开青.楼不可?
  当然,这样一来确实那些人赚的钱少了。
  架不住,不乐意配合的人下场只有一个,官府日常站在青.楼之地,每每喊着捉拿大盗。
  对,他们背后是有人,再有人,要是朝廷下定决心要对付他们,他们的生意能做得了?
  比起没有半点进项,有多少都算好事吧?
  当然,其实面对真心愿意从良的女子,陈亘是真正花了钱从青.楼将人赎出来的,自此这些人就算卖身于她,陈亘让这些女子慢慢挣钱还,至少得给她们机会,让她们像个人一样的活着。
  这一番操作后,更得想办法杜绝新人被卖入。朱至给陈亘出主意,让陈亘到处宣传招收员工,尤其是女工。
  但凡不是泯灭人性的父母,不会轻易卖儿卖女,尤其是卖入青.楼。只要家人能活下去,谁都希望可以一家团聚,安宁太平。
  听朱雄英说完,饶是西安经过三年确实有了成果,脑子灵活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捉住了重点。钱!
  硬是要从青.楼的老鸨手里把人抢出来是抢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什么?砸钱!
  可是,朝廷有钱吗?
  朝中的这些官员都很清楚的知道一点,朝廷并没有多少钱。
  正是因为没钱,想要参考陈亘配合西安官员的办法解决青.楼的问题,难!
  朱元璋不是不清楚想做好这件事有多难,可是朱元璋是真有心。
  “既然有人做到,你们该不会再想告诉朕,你们做不到!”朱元璋不善追问,底下的官员不禁苦笑。做得到做不到,难道是他们其中哪一个愿意就可以的?
  “但不知陛下会让朝廷如何支持办理此事?”朱元璋问出心中疑惑的同时,有人站了出来。
  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的杨士奇,虽为最末的官吏,但有了上朝的资格,也是不怕事的站出来,就站在众人可以看见他的位置对朱元璋提出问题。
  朱元璋半眯起眼睛瞅了杨士奇半响,“这是新科进士?”
  虽知是新科进士,可是人太多了,朱元璋没能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
  “杨士奇!”太子接过话,这个人太子早年就从朱雄英和朱至的信里听说过他了,当看到进士的名单有他的名字时,当时太子就在第一时间让人调来他的文章,不得不承认,确实很有见地,是个人才。
  朝会之上,其实似他们这些小官轻易是不会开口的,但杨士奇问了,朱元璋就得回答。
  “你想要朝廷怎么支持?”朱元璋满意于终于有人愿意出面,不管这个出面是为了什么,只要有人接话就很好。
  “西安可成事,皆因上下一心。各方通力合作。”杨士奇就事论事,“人、钱皆须到位。”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正是因为都清楚,因此才觉得难。
  “若朕可以保证这一点,你敢让应天变得跟西安一样吗?”朱元璋有此问,杨士奇既然敢出这个面,代表着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未必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满殿的臣子果真无人听出朱雄英所说的西安一系列事中,所费的人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