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庶子夺唐 > 第二十四章 安市之困
  李恪是聪明人,一个魏家的人情和李世民的信重相比孰轻孰重,自然不难断定,李恪不会为了一个魏家而去冒欺君的风险,李恪之所以答应魏茹这么做,不止是为了霍王府的人情,更是因为李恪有十足的把握,心里已经有了分寸。
  李世民若胜,那魏征说的就是错的,纵使李恪把魏征的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无非也就是笑话魏征一句书生之见,不知兵而已,不会动什么大怒。
  李世民若是未胜,那魏征的这封奏章一旦呈上去不止会叫李世民大怒,迁怒魏家,而且对李世民的威信更是一种损伤,李恪为了父皇的声望,扣下这份奏折,就算将来李世民知道了此事,想必也不会迁怒李恪。
  左右李恪都是在做好人,既向霍王府示了恩,也不会叫李世民动怒,这样的事情他何必拒绝。
  其实就关于辽东战后,李世民未必能够大胜,李恪要扣下魏征奏章的事情李恪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李世民要取辽东绝非易事,辽东坚城之一的辽东城虽然已得,但安市城却还未下,安市城城防之险不弱辽东,而且安市城同样屯有重兵,安市城守将梁万春更是善守,想要强取安市城谈何容易。
  不过安市虽险,梁万春虽善守,但比起大唐精锐的禁军士卒和身经百战的诸将又算不得什么,真正拖住唐军进宫步伐的是辽东严寒的气候。
  李世民是五月中旬到的辽东,未免后军被袭扰,断了归路,李世民行军颇为谨慎,他先破辽东城,后得白岩城,再取盖牟城,逐一扫平北线,稳固后方后才到的安市城,当李世民领六万人马兵临安市城下时是已是八月。
  辽东的气候远比关中来地要恶劣地多,才八月盛秋,辽东的寒意已经颇重了,不适应辽东气候的唐军士卒已经换上了厚衣。
  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取辽东,而后灭国高句丽,是做好了要打到冬天的准备的,而高句丽面对大唐军的攻势,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整个辽东就已经只剩下一个安市要城了,面对亡国之危,也是孤注一掷,誓要与唐军缠斗到底。
  渊盖苏文聚重兵,命高句丽北部都督高延寿和南部都督高惠珍两人领国中并靺鞨十五万援军奔赴安市城助守。
  辽东城外一战,唐军以少胜多,大破高句丽军,这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大唐这只猛虎不是前隋那只生了病的狮子可以相比的。
  但不管什么时候,总归是有胆大包天之人的,哪怕唐军打地再猛,只要没有踩在他自己的头上,他就不会觉得害怕,而此次统兵的高延寿便是这等人。
  高延寿率十五万人马北渡鸭绿江阻击唐军,而他所率的十五万人马又多为国中精锐,,骁勇善战之士,面对尚不及自己麾下半数,且已经连连征战数月的唐军自然更多了几分自信,而正是这种自信给了高延寿和唐军正面一战的底气,也给高句丽大军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安市城外一战,李世民依山为阵,亲率四千人马登北山,而后命李勣率一万五千步骑在西岭布阵,而长孙无忌则率精锐禁军一万一千自山北穿过峡谷,绕袭高句丽军阵后,断其归路,力求一战而破高延寿,彻底击垮高句丽主力,叫安市成为一座辽东孤城。
  是役,唐军先由牛进达领军一千交战,佯作不敌,败退往北,高句丽人见胜得唐军人人争功,纷纷率军追击,欲拔此头筹,不料却落入了李世民布下的圈套,前后被李绩和长孙无忌大军夹击,又有薛仁贵和席君买分率精锐下山冲杀,不过半日间高句丽军大溃。
  只此一役,唐军斩首两万余级,高句丽人死伤无数,高延寿、高惠珍率余部三万八千人归降,另缴得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高句丽举国惊愕,上下胆寒。
  经过这一战后,安市城外已经再无援军,甚至连整个高句丽都已经元气大伤,鸭绿江以南,除了都城守军之外,高句丽全国都再难组织起什么像样的军队了。
  只要速破了安市城,唐军便可全拒辽东,而后挥师南下鸭绿江,兵逼平壤,只要平壤一破,高句丽就算亡国了,李世民御驾亲征一战便可大捷,可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的身体却突然出现了状况。
  李世民虽是行伍出身,马上皇帝,年轻时身体健壮,但自打登基称帝以来,累日繁忙于朝务,宵衣旰食,身子骨早已不比当年,在连日奔波数月后竟在辽东因水土不服,背部生了痈。
  大唐军大营,中军大帐,关于此战去留的事情已经争执了许久。
  “区区辽东,边陲撮尔,提手可取,然陛下龙体却干系国运,万不可有失,陛下龙体抱恙,臣请先行班师,来年再战。”褚遂良当先出言道。
  褚遂良是文臣,其实他的话也代表了大部分随军出征的文臣的观点,比起李世民的安危,一场辽东之战的胜负他们并不在意。
  但李世民闻言,却摇了摇头道:“不可,我十余万大军行至今日,粮草损耗数十万石,士卒死伤千人,岂能因我一人之故就此作罢。”
  李世民知道,如果这一次未能大胜,因自己的身子的缘故班师的话,以后李世民再想御驾亲征就绝无可能了,百官是绝不会同意的。
  比起文臣的保守,武臣则要更加激进一些,他们的想法和李世民倒是有些类似,他们同样在乎李世民的龙体,但他们却不想辽东之战就此功亏一篑。他们看着李世民否决了褚遂良所言,也有了自己的心思。
  李绩当即出言道:“褚侍郎所言虽不尽是,但也不乏道理,陛下龙体贵重,干系大唐国运,万不可因区区一个高句丽犯险,末将以为陛下可先行还师,择一大将在此领军便可。”
  李绩所言算是折中之法,既保证了李世民的性命,也不至就此放弃了此次东征,保留了灭国高句丽的希望。
  只是李世民不愿数千里来此,又岂是为了看旁人建功的,安市一下,破城平壤在即,看着建功在即,李世民怎肯放弃,而且李世民在此时回京与班师又有何异。
  李世民坚持道:“朕的身子,朕自己最清楚,区区一个背痈,只要好生调养算不得什么,明日起便开始攻城,务必要在十日内破城,否则辽东入冬,行军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