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 > 晚明之我主沉浮 > 第334章 第一次被封驳
  一名四、五级勋章的获得者,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以后见到从六品以下的官员,包括正七品的县令,都不用跪拜了。︾,
  如果这名士兵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以前特别敬仰的县令大人,现在不但不用跪拜,还可以平等地拉拉家常、喝喝小酒、逛逛青楼,在他的家乡,在乡亲们面前,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呀!虽然没有衣锦还乡,但至少可以在家乡扬眉吐气。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获得荣誉勋章。
  大明朝等级森严,在程朱理学的反复宣扬下,已经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在百姓的眼中,皇帝就是神仙下凡来管理人间的,和普通的百姓有着天壤之别。
  皇帝要娶多少老婆,要娶谁做老婆,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娶不上老婆,那是自己没本事,与皇帝、百官娶了大量的老婆,造成基层男女人口严重失衡没有一点关系。
  就是百官,也是天上的各种星宿下凡,只不过在天上的时候,他们比皇帝低一级或者几级而已。
  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大明的发展,阻碍大明再次登上世界民族之巅,但文化上的革新,朱由检也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只凭一己之力,利用皇权强制推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不一定行得通。
  在文化革新面前,除了血腥,只有渐进。
  所以上次的改革,朱由检只是倡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没有用高压手段,逼迫所有的士大夫一步到位地认同人人平等。
  大明百姓自身也没有多少平等的要求。
  如果有人草菅人命、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倚强凌弱、逼良为娼,百姓自然希望官府来为他们做主,这时候他们可不管你是不是星宿下凡,这大概就是百姓心目中唯一的平等意识吧!
  朱由检给获得荣誉勋章的将士免去跪拜之礼,一方面是激励将士争取立功,另外一方面,就是逐步在百姓中推行平等意识。
  军事改革的第三项内容,是军人的爵位问题。
  李春烨期望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作为对建立战功的军人的赏赐。
  爵位只有俸禄和地位,但不授予实职,其中公、侯、伯爵位可以世袭,但每代递减一等,直到子爵为止,子爵和男爵不可以世袭。
  为了防止国内出现大量的爵爷,给大明财政带来压力,所有的爵位都不可以世袭罔替,但经过皇帝特别批准,可以延缓降级的时间,比如两代降一级,或者三代将一级。
  这是朱由检的意思,在他的心目中,大明一旦建立他所期望的那种体制,不说千秋万世,至少在数百年内是不会被更替的,所以他不能设立世袭罔替的爵位,免得百年千年之后,在北京随手扔出一块小石头,就可能会砸着一位世袭的爵爷,这就和大明的宗室差不多,将重新成为社会的毒瘤。
  当然,朱由检还有一个原因,如果设立世袭罔替的爵位,那必然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一旦世袭,子孙万代幸福,那他的后人就只会享受前人的树荫,从而丧失进取的心智。
  即将对军人授予爵位,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大明是一个文官把持朝政的国家,这也是大明缺乏扩张意识的根源所在,从小苦读诗书、最终挤过科举这条独木桥的文官们,在尝得苦中苦之后,都沉溺于人上人的日子,有几人愿意捐躯疆场、马革裹尸?
  现在朝廷要对军人实行爵位制,对扩充疆土不感兴趣的文官们,自然全力反对,以人事部副部长施凤来的反对最为激烈,就连一向支持朱由检的内阁总理黄立极,也表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朝廷给予军人的待遇过高。
  虽然国防院的人都支持这份改革草案,但国防院的人数毕竟太少。
  朱由检摇头苦笑。
  大明是以文治武的朝代,武将只要不具有进士等文官身份,不论官做得多大,见了文官,都要行跪拜之礼,自称“下官”。
  如果武将因为军功被授予爵位,从此就基本与文官平起平坐了,文官们当然不肯放弃自己的特权。
  但朱由检知晓后世的历史,知道大明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向前进一步,就可以开疆扩土,把潜力变成有效力,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如果向后退一步,固步自封,囿于传承,沉溺于天朝大国、物珍地博之中,大明就会被西夷超越、落下,在未来的国际洗牌中,就会处于下风,甚至有亡国灭种之祸。
  大明要前进一步,除了国内的改革,就是军人的守土开疆,所以朱由检特别依赖强大的军队。
  朱由检也没法生气,这些文官毕竟和自己不一样,他们没有数百年的战略眼光,他们一切的决定,都是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文化圈,文化决定价值观。
  既然反对的声音太多,只好搁置起来,留待以后再议。
  这次的军事改革,虽然是国防院策划的,但大臣们都知道,国防院获得皇帝的鼎力支持,算起来这是朱由检第一次在朝会上被大臣们封驳。
  军事改革的第四项内容,是实行军衔制。
  军衔制分士兵衔和军官衔。
  士兵衔有三级:正式加入军营的士兵为列兵,肩章为一折杠;列兵服役满一年后,晋升为上等兵,肩章为二折杠;上等兵有军功,或者考核为优秀,可以晋升为士官,分班长与副班长,肩章都是三折杠。
  列兵、上等兵、士官都不是军官,但士官是军官的储备,如果建立军功,或者考核为优秀,或者因扩军需要,可以晋升为少尉。
  这是对大明军队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以前的大明,士兵永远是士兵,即使立了战功,或者有优异的表现,也永远是士兵,绝对不能晋升为军官,最多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实行士官制度,给基层的士兵打开了一扇晋升的大门,尽管这扇大门现在只是开启了一条隙缝,士兵毕竟有了希望。
  军官的军衔为三段十级。
  副排长:少尉,肩章为一杠一星;排长:中尉,肩章为一杠两星;副连长、连长:上尉,肩章为一杠三星。少尉、中尉、上尉称尉级军官。
  副营长:少校,肩章为两杠一星;营长、副团长:中校,肩章为两杠两星;团长、副旅长:上校,肩章为两杠三星;旅长、副师长:大校,肩章为两杠四星。少校、中校、上校、大校称校级军官。
  师长、副军长:少将,肩章为金枝一星;军长:中将,肩章为金枝两星。
  另外设立上将军衔,肩章为金枝三星。上将具备指挥数个军参加战斗的权力,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在战争时期,如果需要,可临时加封为司令,指挥大型战役。
  根据崇祯年间的战争状况,以及平时指挥军队的能力,第一次设立六位上将军衔,分别是第一军军长袁崇焕、第四军军长洪承畴、第十四军军长左良玉、第十九军军长沐启元、第十三军军长祖大寿、辽宁省长孙承宗。
  此外,国防院提议,崇祯帝为马上皇帝,为了更好地统帅全国的兵马,加封朱由检为大元帅。
  对于这样的职务,朱由本来觉得无所谓,但他考虑到,大明军人的地位肯定会提升,如果士兵将来只认识自己的将军,不认识皇帝,将军们就可能拥兵自重,设立大元帅一职,让士兵与军官随时想到,皇帝、大元帅才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所以也就当朝接受了国防院的加封。
  国防院做出解释,实行军衔制,并不是给士兵和军官加薪,前段时间大明进行了北伐和南征,战争结束后,对前线的将士除给与物质奖励外,还根据战场的表现评定了战功,但大明使用了新式火器,将士战死的情况很少,因此,军官升职一事就异常为难。
  比如,一名旅长积累了战功,按律应该晋升为副师长,甚至是师长,但副师长、师长都在原位,其他军队也不缺副师长、师长,便无法安置这位应该晋升的旅长。
  以前这种情况很少见,每次大的战役,大明即使获胜,也是惨胜,军官与士兵伤亡都十分惨重,甚至超过失败的一方,大明基本上是靠人数的优势在打仗,这样军官就会有许多晋升的空缺。
  现在的大明,,依靠装备上的巨大优势,伤亡的情况很少,因此,建立战功的军官士兵难以得到升职,如果不能按律升职,就会削弱将士们为国立功的积极性,国防院这才设立军衔制。
  建立军衔制,就是让那些获得军功、应该升职的将士,在暂时没有空缺时,先行提升军衔,等到有空缺的职务时,再行晋升,这就像文官的“候补制”。
  大臣们听说军衔制只是相当于候补制,不用重新发放俸禄,甚至根本不用另外花银子,内心里也就没有多大的反对意见,朱由检爱折腾就让他折腾去,最好他将心思全部花在军队身上,朝政留给大臣们解决。
  况且,他们刚刚封驳了军人的五等爵位制,朱由检心里一定还窝着火,在这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就不要再触霉头了。
  第二次军事改革的四项内容,有三项在朝堂获得通过,还有一项被大臣们初步否决,不过,也没有完全堵死,朱由检发现难以通过时,便以“稍后再议”为由,暂时回避了矛盾和冲突。
  朝会随即转入下一项议题,财政部长毕自严,当朝汇报新的土地出售、耕地开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