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 > 晚明之我主沉浮 > 第29章 朝议
  奋武营的训练已经不需要朱由检亲自指挥,他只是经常去看看,不能让自己浇灌的第一朵花萎谢。
  除了编写教材和监督奋武营的训练,朱由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火器局。
  火箭的制造有一定的进展,就是在火箭的尾部加一个底座,固定在地面上,用于发射,这样可以不受地形的干扰;地雷和手雷的原理以及完成,开始制造试验雷;热气球的制造还未进入定型阶段,已经制造的热气球比较小,而且气球下方的炭火盆所占的体积过大,因此,气球的载重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把人送上天空。
  大明的工匠们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沉淀,特别是匠籍制度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工匠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大明又不允许工匠脱籍,这些工匠们要想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新的、独有的技术。
  正是对技术的追求,才出现了丁岚那样的怪人。不过,匠籍制度毕竟不是万能的,大明中期以后,它的不利因素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工匠们相互保密制度。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工匠们掌握的技术,是不会拿出来进行交流的,他们只会交给自己的子孙。在工匠收入不高的明朝,这大概是他们留给子孙唯一的财产了。
  技术不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发展,这也是大明火器还停留在成祖时代的原因。当年成祖五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找不着北,火器的确功不可没,光是枪炮巨大的声音就让落后的蒙古人和战马魂飞魄散。
  但由于大明的匠人们保密行为,或者说大明的匠籍制度,使得大明的火器没有达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古人也逐渐适应了枪炮的声音,加上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优势重新回到蒙古人的一方,大明与蒙古部落接触的西北,常常遭到蒙古人的劫掠,西北边疆的汉人,生活在蒙古人的威胁之下,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朱由检暗暗下定决心:一旦有机会,一定要改革火器局。
  朱由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水泥。开办水泥厂,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奋武营不间断地输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军队的出行、补给提供保障。大明对外战争,除成祖北伐臣服鞑靼和瓦剌,鲜有胜绩,主要就是后勤跟不上。
  依靠骡马运输的后勤,不仅速度慢,对道路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车马就无法行走。只有建造水泥路,运输才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平坦的水泥路还能提高车马的速度。
  在前世的历史上,朱由检是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主要是学习前沿科技,但对传统工艺和方法也很熟悉,来到明朝,他准备将自己掌握的基本技术逐步回忆出来。
  水泥的烧制,是用一成的煤、一成二的粘土、七成多一点的石灰石,再加上少量的铁矿石,在密闭的环境中煅烧,如果达到足够的高温,就能产生熟料,再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成熟的水泥产品。从工艺上说,并不复杂,只要找到原料,能建一个密封性好的高炉,就可以进行水泥的生产。
  朱由检让王朋带着一队士兵去找匠人,自己则带王慕九等人去为水泥厂选址。他本来希望拉一些股东,共同投资,但考虑到水泥是新鲜事物,别人恐怕不会相信自己这还未成年的王爷,只好自己独立投资,不过,独立投资也不错,独家经营,利润肯定会高一点。
  王朋很快就在军户中找到一些烧制的工匠,朱由检亲自给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烧制水泥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技术泄密,朱由检除了给工匠们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工资外,还和他们签订了终身合同和保密合同。
  依法办事,是朱由检追求的社会目标,他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逐渐在大明推广法制。
  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水泥路,是从军校到东直门,经朱由检亲自游说,由户部出资。为了感谢户部实际上为自己的水泥做广告,朱由检决定,降价三成,并且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水泥的浇灌。现在的水泥路,比后世简单多了,路上不会有重型车辆,只有马匹、马车、独轮车和行人等,路面不用太厚,5公分即可,而且混凝土中也不需要钢筋。
  水泥路通行的日子,朱由检命令修路工人掀开盖在路面上的稻草,沿途数万人围观。为了增加广告效应,让更多的人体验水泥路的好处,朱由检从奋武营中抽调部分士兵,或骑马,或赶车,在万众瞩目中展示水泥路的雄威。
  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并排行驶的四辆马车,或者八匹骏马。奔腾的骏马、疾驰的马车、欢呼的人群,为水泥路做了免费而又影响深远的广告。
  围观的百姓在士兵们的邀请下,也加入步行者的行列,亲身体验着这亘古未有的宽敞大道。
  轰动京师的水泥路,连朱由校都惊动了,他在乾清宫召见了朱由检。在朱由检的印象中,这好像是自己第二次被皇兄正式召见,上一次是被封为信王的时候。
  “五弟,你造的什么水泥路呀?”其实朱由校对水泥路并不了解,他只是在大臣和太监们的议论中,才知道水泥路的存在。
  “回皇兄,臣弟偶然从炼铁和煅烧石灰中,发现了水泥的制造方法。”朱由检当然不能实话实说,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可以避免一切障碍,反正,朱由校又不知道炼铁和煅烧石灰是怎么回事。
  “六部的官员对水泥路大加赞赏,他们可是很少有一致的意见呀!哈哈!”朱由检的出色让这位很少关心宫外的皇帝也是十分高兴,“五弟,你说说看,水泥路有什么好处?”朱由校根本不关心水泥的制造,有时间关心水泥,还不如多做几套桌椅。
  “皇兄,水泥做成的路面,极为平整,马车在上面行驶不会不颠簸,此外,道路通行也不受雨水的影响。”朱由检喝了口茶,发现朱由校今天听得很认真,便向皇兄推销起水泥路:“如果大明的官道都铺成水泥路,军事物资的运输,将会大大加快,比如,长城一线运输的军用物资,将缩短一半时间,还不受雨水、天气的影响。”
  “长城一线?”朱由校似乎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但向山海关修路,朕怕是修不起吧?听说水泥路修建可是要大把的花银子。”
  “皇兄可以修改大明律法,征收工商税。为做表率,臣弟的水泥厂带头,按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向朝廷纳税,请皇兄派人监督水泥厂。”朱由检顺带向朱由校推销工业富国的思想,免得将来自己征收工商税时,满朝的儒官呼天呛地。
  以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检也不指望他是中兴之主,哪怕工商税执行得不彻底也没关系,只要有了开始,自己将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嗯。”朱由校点点头,思索了一小会,“征收工商税就免了,朕明天与六部商讨修路之事,五弟,你也来参加吧!”
  “参加讨论?”朱由检心想,我只是个武略将军,信王只是虚衔,看来,皇兄对修路的事动心了,自己得早作准备。
  第二天朝会之后,朱由校留下了六部的十几位尚书,加上刚刚进宫的朱由检,开始讨论修路的事。
  朱由校开明题义:“信王造出了水泥,水泥路不仅便利了行人商贾,更有利于朝廷军事物资的调拨。如果从京师向山海关修一条水泥路,可以让运往辽东的物资更为快捷。众卿看看,这条路该不该修?”
  “修路?”尚书们窃窃私语,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校打算修路的事,这么大的事突然摆出来,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不过,这些朝堂经验丰富的尚书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兵部尚书李春烨对朱由检的军事才能赞美有加,虽然看不出修建水泥路对军事上有什么大的帮助,但爱屋及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工部尚书黄克缵和朱由检没什么交情,但他看过了东直门外的水泥路,的确能为商贾和行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然也不会反对,有几位尚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吏部尚书王绍徽、礼部尚书薛三省、内阁次辅黄立极、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从政局的大方向上看出,此事与朱由检有关,这位年轻的王爷并不是对方的人,便觉得没有反对的必要,而且从开场白中可以看出,皇帝是赞同修路的,皇帝一贯很少对国家的大事做出决定,好不容易做一次主,自己就不要反对了,万一触了皇帝的眉头,怕没什么好果子吃。朝廷在辽东的战事,一直不顺,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现在提出反对意见,将来皇帝追查辽东失利的原因,有人翻起现在的旧帐,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