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攻略大清 > 第69章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郑轩拿出了一张堪舆图,准确标出了大屯山的位置。
  大屯山可是台湾北部一个突出山脉,周围则是盆地平原,其右下角,在后世可是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城市——台北市。
  如今只是好几条上万人口的大庄子,在这次起义的灾难中,不知能够幸存多少。
  右边山脚是赫赫有名的基隆港,如今只是清军的一个城防点——大鸡笼汛。
  不过早已经被起义军顺天的北路军击溃,并被屠杀殆尽,成为一座空水塘汛。
  而大屯山的左侧山脚下,可是有清军的一个堡垒——大鸡笼城,这也是清军在台为数不多的军事城堡,作用其实跟塘汛差不多,属于海防城。
  里面只有绿营士兵,或者少量家眷,并无其他村民百姓。
  主要负责的是瞭望海域,防御海盗,屯兵,屯武器的作用。
  但现在,能够估计里面的情况非常糟糕,基本被北路军的王作、李同杀得一干二净。早已人去楼空,里面的东西也都被抢光,估计荒废许久。
  “你确定要去?”唐藏好奇问道。
  “在这里,除了我最有空,王中正要去主持花莲建设开垦事宜,泼猴负责东沙岛对于大清水师的侦查,测绘…
  而你的担子也不轻,要负责对大清内部的渗透,都是能够跟大清的朝廷搭上线,实时了解内部动向,这对我们很有帮助。”郑轩看着他说道。
  似乎每个人都安排上了,基本没有一个空闲的,可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了声音。
  王中正坐在一旁,敲敲桌子,摇头晃脑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十分不妥,你可是我们主帅,你这颗脑袋可比千军万马还值钱,没什么危险的我们才敢你去打…
  上次前往扬州,都已经是你身边护卫的失职了,现在还敢自己带人去,就不怕别人把你生吞活剥了吗?”
  王中正眼神坚定,生怕自己老大出点意外,“你应该相信自己的部下,他们可是老大你几年培养下来的,要是没有一点能耐,还不如找一块石头沉了。”
  唐藏也点点头,义正言辞,像是在教训他人,“中正兄说的有理,国不可无君,将不可无帅,家不可无主…
  唐某看来,彭韬那小子是不错的,颇有一些历练,上次应付和兰特使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次重担就交给他。”
  最后唐藏拍了拍郑轩的肩膀道:“若是以后成就一番事业,不可能都由自己亲力亲为,要相信自己的下属。”
  郑轩颇有一些无奈,好笑的说道,“唉…我被你们架空了。”总觉得多少有些不自在。
  “嘿嘿,这不是你所谓的军中民主吗?”孙无良没心没肺起来,接着又说道:“如此这般,若以后要是我不喜欢,也可以不执行?”
  “你这个泼猴,这可是违抗军令,想上军事法庭吗?”郑轩没好气的说道。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何不联合天地会一通抗清,天地会当初也是你老祖部下所建,若与此联合,应有更多共同言语,且能壮大几分。”唐藏疑惑的问道。
  “无法联合,因为我们路子不同。”
  郑轩深深叹了一口气,如果能与之联合将会是一股巨大的助力,可惜现实是不能,真的不能。
  “我们与他们的体制不一样,他们都想当人上人,刚开始大家都打着反清的名义,之后略有小成,必定会陷入到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
  这种联合非常有限,弄不好也会把自己搭上去…
  而且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若是与他们联合,前期或许会互帮互助,可将整个台湾占领呢?
  到时候土地该怎么分?万一他们要我们俯首称臣,按照他的皇权制度,换作你们,愿意被他们统治吗?
  若是看宜兰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想要瓜分呢?到时候还是得干一仗,有可能把我们全部搭进去,风险太大了。”
  最后郑轩也是非常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如果是顾炎武,黄宗羲以及王夫之,或是其学徒,我们还能接纳他们,毕竟他们开始接触西学。但对于天地会,只能吸收并且消化,若是同行,伤害的也只是咱们自己。”
  郑轩对于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其实感观都很一般。
  即便是天地会,拥有各种各样的阶层,但也免不了被定义为农民起义的性质。
  虽然提出“反清复明”,理想目标过于模糊,根本没有提出纲领。而且里面的人,刚开始确实为了推翻大清。可越往后,就开始争权逐力,最后免不了被欲望所遮掩,最后失败。
  历史确是如此,虽然有发动过几次大规模的起义,但都被大清用计谋逐一瓦解,最后被杀的溃不成军。
  农民起义想要成功,必须要有指导思想,正确的行动路线,并且开始军事化,思维明确化,才能在猛烈的战火中屹立不倒。
  唐藏淡淡的点头,颇有一些感慨道:
  “若是当年李自成攻占北京,不逼死崇祯皇帝,不抄吴三桂的家,收监他的家眷老爹…
  也不会把吴三桂逼到大清那一边,最后让满人入了关。说不定这天下还是汉人的天下。”
  郑轩是回答道:“这天下就是如此…
  如果我要是李自成,可能也会选择这种做法,不抄家哪来的钱继续打仗,都是一些饥民流民,裤袋里能有什么钱?最多也就不抄吴三桂的家,但逼死崇祯皇帝确实有些过分。”
  大明原本可以不用灭亡,可就坏在体制出了问题。
  大清,从开国以来的赋税越收越多。
  而大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一年能有三千万两税收,其他皇帝的税收越来越少。特别到了崇祯皇帝,一年的税收只有一百万两,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场仗。
  其最大的根源在于官员,秀才,地主。
  因为他们是免税集团,朝廷无法征得他们的税收。曾经朱元璋征税,可是大军下乡,可到了明末,大军连县城都下不了。
  各地都有官僚地主秀才把持,农民只要将自己的地挂在他们身上,受到他们的庇佑。就能免掉不断增加的税收,借此方法避税。
  连丁税也都被地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糊弄。把农户的名字从黄册上去掉,写进白册,成为地方势力的私有农奴。
  朝庭也无法抽的,最终导致所有的税收只能转嫁到剩余的自耕农身上,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整个大明王朝拥有的人口一亿五千万以上。可黄册登记的人口数量不到一亿人,与朱元璋开国时的人口几乎相同,甚至还少了几百万人口。
  清朝建立后,接收了明代的黄册,发现明末的数据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甚至于崇祯年间黄册上的人户姓名居然和洪武年间的一模一样。
  最神奇的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人居然找到了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不知道是哪位积极过头的官吏,竟然提前把下一次要造的黄册都给编好了。
  大清之所以税收越来越高,就是借鉴大明的反面教材,推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让所有被地主豪强隐藏的土地,显现出来。也解开了千百年以来“丁税”对于生育的枷锁。
  只能说大明的灭亡成就了大清。每一个的朝代,都是吃着上一个朝代的血肉成长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