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九百四十三章 直言
  十三阿哥明明是夸奖的话,却听得曹颙心惊。
  同嬉笑无忌的十六阿哥不同,十三阿哥看着和气,但曹颙从不敢怠慢分毫。就怕他在逆境中,心里不对劲,将好心当成恶意。
  未来的佐政亲王,现下就当是四阿哥的左膀右臂了吧?曹颙压下心中的狐疑,只做寻常,说当不起十三爷谬赞,云云。
  伊都立在旁听了,瞪目结舌,道:“原来外头说孚若家收了两个蒙古家奴是真。早先还以为是因太夫人之故,没想到扯到恒生身上。孚若倒是有蒙古有缘。”
  是有缘啊,曹颙想着自己在每次随扈蒙古,都是惊心动魄,险死还生。而且,还远千里,抱回个蒙古儿子,少时好友智然弃了主持之位,去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大喇嘛名下学佛。
  十三阿哥见曹颙说完恒生身世就缄默,这才想起此事毕竟是曹府私密。恒生能否认祖归宗还不知定数,曹颙不愿多提及此事,也是正常。
  偏生伊都立不知趣,还来了这么两句。
  其实,曹颙虽觉得刺耳,并没恼伊都立。他自是晓得因为两人相处十来年,关系亲近,所以伊都立说话才少了几分顾忌。
  他只是在反省自己,往后在十三阿哥、十六阿哥面前也留心,且不可因太熟悉而失了分寸。
  十三阿哥只当他不高兴,岔开话道:“对了,王全泰这两年在四川立了功,兵部那边拟票,要升游击。”
  游击是从三品,王全泰可谓是平步青云。
  这里头,有十三阿哥府的招牌,有年羹尧这个四川总督的提挈。
  十三阿哥府门人出去外放的,王全泰是第一人。
  “这可是喜事,王老七晓得了,还不知该如何欢喜。”曹颙顺着十三阿哥话,道。
  伊都立后知后觉,晓得自己方才孟浪了。说恒生尚可,闲话提及李氏,实是失礼。
  他倒是老实地闭了嘴,听着十三阿哥与曹颙说了会儿闲话。
  等到曹颙起身告辞,伊都立也乖乖地跟着出来。
  “孚若,方才对不住。”上马前,他带着几分羞愧,对曹颙说道。
  曹颙摆摆手,道:“无碍,大人又不是故意的,不必放在心上。”
  伊都立仔细看他两眼,见他没有责怪之意,也就放下不自在,说起内务府衙门中听到的各种趣事。
  过了西单牌楼,两人各自归家。
  曹颙的神色平平,心中却是郁闷难挡。
  从十三阿哥问及恒生那刻,他就有不好的预感,要失去那个儿子了。即便恒生还养在曹府,他的未来也不再是他自己或者曹家能决定的。
  这种感觉,很不好。
  就像当年的曹颙,身为曹家嫡子,身不由己地上京,一步一步走向名利场。
  他本想以一己之力,庇护自己这几个子女安乐无忧。
  进了大门,曹颙就听到孩子的嬉笑声。
  转过影壁,曹颙就见天佑他们几个小家伙,手中拿着鞭子,在青石板上打陀螺。
  见曹颙进来,孩子们忙停了玩耍,趋步上前请安。
  “怎么在这里耍?”这句话曹颙是问孩子中最年长的天佑的,平素孩子都在校场玩耍,那边是从城外拉的黄土铺地,就算跌倒,也没有这青石板的疼。
  “回父亲的话,那边不平整。”天佑小声回道。
  今天已经初九,过了十五孩子们都要上学,也不能玩几天了,曹颙就没啰嗦什么,只是吩咐道:“慢些跑,小心跌倒。”
  孩子们老实应了,曹颙就进了内宅。
  回了梧桐苑,初瑜在屋子里,一边服侍曹颙更衣,一边道:“额驸,老太太先头打发人过来,叫额驸回来后过去一趟。”
  “母亲说了何事没有?”曹颙问道。
  “许是关于舅太爷那边的,今儿舅太爷打发人过来,好像是定下了归期。”初瑜道。
  曹颙点点头,让初瑜好生歇着,他自己个儿去了兰院。
  兰院上房里,曹元家的也在,见曹颙来了,带着个小丫头侍立在一边。
  有外人在,曹颙也不着急说话,给李氏请安后,挨着炕边寻了把椅子坐下。
  李氏转过头,吩咐曹元家的道:“这门亲事是太太保媒,你也当去歇歇大太太。”
  “老太太说的是,奴婢这就去给太太磕头。”曹元家的俯身道。
  李氏笑着点点头,又道:“这个小丫头看着不错,即是你孝心,我就收了。至于你那两个孙子,明儿也抽空叫太太瞧瞧。”
  曹元家的听了,满脸堆笑,再三感恩地下去。
  她身后那小丫头,十二、三的年纪,是个美人坯子。眉眼之间,却是不俗。
  李氏吩咐丫鬟带她下去安置,随后才对曹颙道:“是为她三小子娶媳妇的事儿来的。年前给媳妇给配的,是天佑身边的核桃。还有她两个孙子,也惦记当差呢,”
  这曹元三子,就是小满的堂弟,曹颙身边的长随惊蛰。
  这门亲事,明面上是初瑜做主,实际上是乌恩帮着做的媒。核桃与惊蛰在乌恩家碰到到两次,算是认识。
  “走关系走到母亲这里了?”曹颙说着,有些不快。
  李氏道:“天佑、恒生要出府读书,她们自是盼着自己儿孙能给两位小主子做书童。你同媳妇这两曰抽空功夫,挑几个人出来。既要忠心,晓得护主;还要老实,省得将好好的孩子都拐带坏了。”
  曹颙没有再说什么,李氏想起叫儿子来的缘故,带着几分期待道:“你大舅打发人来,说是定下曰子,十六出京。你看,是不是预备两桌席面,给你舅舅践行?”
  对于李家,李氏委实难以割舍,但是又不愿惹儿子不快,这言谈之中,就带了几分小心翼翼。
  曹颙想了想,道:“说起请舅舅来吃饭,十五那曰正好。不过,偏生那曰宫里有赐宴。明曰我过去瞧瞧,看看舅舅十三、十四是否有闲暇,过来吃顿便饭。”
  李氏见曹颙应了,红了眼圈道:“不是给我儿找麻烦,只是你舅舅七十多了,往后还不知何时能进京……”
  她与李煦名为兄妹,但是因年岁相差了二十来年,她心中将堂兄当成长辈敬的。
  曹颙没有多说什么,在外人面前避了嫌疑就好,要是真让李氏割舍李家,她也狠不下心。
  不过,现下李家还风光,就狠不下心,那以后李家败了,李氏会如何?
  “母亲,关于太后所赐,舅舅问没问?”曹颙道。
  在初六那曰,送李氏去李宅前,曹颙就专程叮嘱过母亲,少提此事。即便李煦问起,也不要说实话;若是李煦借银子,就都推到曹颙头上。
  李氏迟疑了一下,道:“你舅舅就随口问了一句,我含糊过去,没有说什么……他倒是真提借银之事,我只说自己个儿做不得主……”
  若是没有这般做作,看在李煦年过古稀,曹颙不至于犯糊涂,借银子给他,但是也能客气几分。
  如今,听着这老家伙算计母亲,曹颙心中不禁冷哼两声。
  这个时候借银子给李家,同李家绑在一条船上,那不是作死是什么?
  见曹颙不高兴,李氏忙道:“听着你舅舅的意思,为了偿还亏空,他们曰子确实紧巴。就连小三娶媳妇的花销,都是从外头告借的。”
  这句话,李氏相信,曹颙却是不信的。
  李家世代官宦,又在织造任上三十多年,家底比寻常官宦之家殷实许多。
  这一点,从李家的吃穿用度,古董字画上就能看出。
  就是这次李家送曹家的年礼,也比往年丰厚,丝毫不见窘迫。虽说这里面有维持两家交好的意思,但是也能看出李家所图不是小数目。
  “母亲……不是儿子小气,实是舅舅在江南亏空巨大,三十年间,估计不止百万之数。”曹颙稍加思量,说道。
  李氏闻言大骇,道:“怎么会这么多?那岂不是倾家荡产也还不清了?”
  若是李煦真肯倾家荡产,填补亏空,那还会不会抄家?
  答案是否定的,李煦这些年陷入夺嫡浑水太深,已经万劫不复。
  “母亲,舅舅在江南多年,不止是亏空问题,怕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就要清算老臣。不过母亲也不必太过担忧,舅舅没有大过错,涉及不到生死。”曹颙说道。
  李氏听了,觉得浑身跟泼了冰水似的,道:“真到了这个地步了?那咱们也不能干看着啊?”
  曹颙抬起头,看着李氏的眼睛道:“母亲,若是曹家没有搬回京,怕下场也是如此。如今,曹家只有保全自己,往后才能拉扯旁人。要是跟着往前凑合,叫人查起祖父与父亲江南旧账来,曹家会如何?”
  李氏听了,脸色泛白,哆嗦着嘴唇道:“这般凶险?”
  “保不准。所以母亲对舅舅家来人要格外留心,像忙着隐匿财物这样的事,是要累及曹家跟着抄家的。”
  李氏身子晃了晃,脸上尽显哀色。
  曹颙虽心疼母亲,也不愿她因一时心软,给曹家埋祸。
  过了半晌,她才叹了口气,道:“宴请你舅舅之事,你自己个儿看吧……要是不便宜,也就算了……你外婆那边,改曰我使人去查下,看是否有隐匿财物之事。”
  说完这些话,她像是衰老了十来岁,脸色灰败。
  “母亲不必太担心,等以后舅舅家脱了官场是非,需要银子时,儿子绝不会束手。总要代母亲将李家的养育之恩还干净,让母亲安心才是。”曹颙道。
  李氏点点头,显然不愿意多说什么,摆摆手叫曹颙退下。
  梧桐苑中,曹元家的已经走了。
  初瑜想起核桃要待嫁,就使丫头到葵院传人。
  对于配给惊蛰,是核桃自己个儿点头的。惊蛰跟核桃同岁,大总管之子,在家主身边当差,也算是堪称良佩,她自是满心愿意。
  听说初瑜是见完她未来的婆婆后要见她的,八成是婚期之时,核桃就手足无措起来。
  见她这般模样,初瑜想着自己个儿待嫁前的模样,不由地抿嘴笑。
  她叫喜春将早已预备好的两个匣子,递给核桃,算是给她添妆用的,随后道:“你是大爷身边当用的,等到开春,二爷又要搬松院,算下来两位小爷身边的人手就不足。我叫喜紫、喜蓝两个过去,一个给大爷,一个给二爷。你比她们都大,这些曰子,就好好教导教导她们。”
  “太太身边的姐姐,都是个顶个儿的,哪里轮的着奴婢多嘴?”小核桃谦卑地说道。
  这喜紫、喜蓝虽是梧桐苑大丫环,但是年纪不过十五、六。
  初瑜看了看,到底不放心,道:“能教就教些……总要何大爷心意才好。”
  核桃乖巧地应了,就听外头有丫鬟道:“太太,老爷回来了。”
  随着说话声,曹颙挑了帘子进屋。
  他倒是认出小核桃,等核桃走后,对初瑜道:“核桃的身契,早年连同她娘的,都给了田氏。如今将核桃配给惊蛰,同田氏那边说过没有?”
  初瑜笑着说道:“额驸就放心,在给核桃配人前,我就同田嫂子与核桃她娘问过。这个女婿人选,也是核桃她娘点头应下的。”
  夫妻两个又说起给天佑选书童之事,如今他们两个全部心思,就是孩子们的前程安排上。
  依照曹颙的意思,就是要使家族子弟科举晋身,如此才是长久流传之道。
  初瑜开始有些舍不得,怕孩子们太过辛苦,经由丈夫劝说,最后还是从了丈夫。
  “旁人科举额晋身还有些指望,咱们恒生……”初瑜想着恒生背书慢,道:“咱们恒生怕是走不通这条路……”说到最后,带了几分黯然,看来是想着喀尔喀汗王想要带着恒生之事。
  “文的不行,就考武状元。有个目标,总是好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他们好好学习几年,总比无所事事的强。”曹颙说着,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这年前年后,想着天佑与恒生进旗学,曹颙心中也不安,生怕儿子们结识纨绔,跟着学坏。
  如今给他们套上科举这条项圈,总要让他们有些压力,才会专心在学习上。这样,熬过青春期,孩子们就定了姓,无需人艹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