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司礼监 > 第566章 魏公公校兵
  时间这个东西,挤一挤还是有的。
  即便明天晚上要赴小国舅的宴,魏公公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校阅了他的家乡子弟兵。
  这也是阶段性的成果汇报。
  毕竟,打成营到现在,也一个多月了,虽然魏公公经常不在营中,甚至于跟躲债似的避着一大帮子亲戚们,对于新兵们的训练也是放手掌柜,可毕竟这支营头是他魏公公拉起来的,又马上就要开赴南下,于情于理,他魏公公都要校上一阅的。
  要不然,这兵还能算是他魏公公的兵么。
  当然,最重要的是魏公公现在有底气。
  有钱,就有底气。
  养兵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一个钱字。
  魏公公现在有钱,有钱了自是不必再躲着家乡父老。
  七舅姥爷现在看到二呆子就笑得合不拢嘴,见人就夸他这好外甥孙,说自己当初没看错人,这外甥孙就是孝顺,厚道,真心实意是为家乡人好。而在半个月前,七舅姥爷还逢人就一脸后悔的说自己害了大伙,他这当了老公的外甥孙是个白眼狼。
  前后态度的转变,也不过半个月时间。
  有钱和没钱的区别,但从七舅姥爷郭大风这里,就能由点及面了。
  自打有钱后,魏公公可真是一点没亏待家乡子弟们,先前欠的钱都给发了,还额外加赏训练钱,吃的用的也都提高一个档次。不说顿顿大鱼大肉,至少一天训练下来,不会说有人因为营养不良叫饿着什么。
  退一步讲,这也是招的兵少,要是万人以上规模,魏公公就又没钱了。
  单从眼下局面来讲,钱多钱少直接关系兵多兵少。
  想要扩充军队,壮大实力,魏公公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使足吃奶的力气去弄钱。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放在国事如此,放在家事亦如此。
  …….
  兵仗局的武器、火器和药子都运过来了,但魏公公却没发下去,除了让以降倭为主的亲兵营开始训练火铳射击外,其余各营仍是以基本队列训练为主。
  王永寿调来的坐营官曹文耀和伍福铭不止一次建议魏公公,应加强士兵格斗搏击、战场厮杀本领训练,可魏公公却总是说时机未到,时机未到,不同意曹、伍二人的训练安排,只让他们按自己的要求做。
  得!
  曹文耀和伍福铭左右是来挂职的,这兵是你魏公公招的,营头也是你魏公公的,你自己不上心,他们也犯不着做臭人。
  就这么着,一直到今天,新兵们连个刀把子都没摸过。
  南苑营地这边,若说与战场有关的东西,那就是天天从亲兵营那里传来的霹雳扒拉火铳声了。
  魏公公真是舍得下本钱,药子可劲用,火铳可劲打。
  给亲兵营忠、信、智三标下的唯一要求就是,百米之内,十发必须中三发。
  这个要求真是不高,降倭们来自于侵朝日军,而日军原本就是以火器为主,在日本国内和朝鲜战场上都是得到战火考验的。
  日军铁炮队也是得到大明和朝鲜军队认可的。单论战斗力,日军其实是很精锐的。朝鲜之役之所以以日军失败告终,政治因素占了很大程度。
  援朝战争结束前,日军实际还是占领朝鲜一半领土的。好比良臣前世抗日战争时,打到最后,国土大部分还是控制在日军手中。
  因此,日军的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不能因为对方战败撤出,就认为他们都是乌合之众。
  魏公公重用降倭,就是看中这一点。
  基于实事求是考虑,魏公公判断南下出海后,最先的武装冲突也是要以降倭为主力解决,而非家乡子弟们。
  所以,加强降倭的训练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毕竟,这些家伙最少的也有十年没摸过火器了。
  长时间不使,再熟的手都要生。
  十发三中,要求不过份。
  只要达到这个要求,花再多的钱,魏公公都不会心疼的。
  他可不希望自己南下出海后打的第一仗,就是个全军溃败的下场。
  ……….
  曹文耀和伍福铭的建议,魏公公不是不想采纳,但正如他对二人所言,确是时机未到。
  给把刀剑砍人,是个人都能做到。
  但魏公公要的是军队,是一支强军,能够拉上战场和更强大的敌人正面硬扛的军队,故而,他的要求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可以预见,在没有任何战场经验的情况下,便是武装到位,家乡子弟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定然是惨不忍睹的。
  这当中如果非说有人能够适应下来,可能除了杀猪的屠夫不会再有别人了。
  军队,是有传承的。
  这个传承就是老带新。
  魏公公手下除了降倭,压根就没有老兵,谈何带新。
  而降倭是不能打散的,总共就这么几百号人,打散了编,根本发挥不出作用。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可以说,真打起来了,只要死了一个人,甚至只是见了血,魏公公的肃宁子弟兵可能就会崩溃。
  曾国藩的湘军可不是一开始就能打,能扛的。起初,也是崩溃无数次。
  教训摆在眼面前,魏公公如何能不借鉴。
  曾剃头能跳河,他可不想跳海。
  所以,只能以降倭为主力,以子弟兵为辅助,通过一场又一场小规模,烈度不高的战斗来一步步使新兵们适应战场,最终转变为精锐主力。
  这个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的时间。
  …….
  今天的校阅,是象征,也是表态。
  是充分表现他魏公公对于家乡子弟重视的一种手段。
  于是,曹文耀和伍福铭这两个坐营官很快就接到了魏公公校兵的命令。
  二人很是疑惑,不知一向不管事的魏公公怎的就突然要点兵了。
  倒也不敢怠慢,号令一发,咚咚一阵鼓号,长城脚下就活动开了。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一队队士兵从各自营房按着平日训练节奏,喊着号子,向着大校场集中。
  说是大校场,其实就是一大块草场空地,只不过四面竖了几百旗而矣。
  大约占地面积有个二三十亩,可以一次容纳三五千人集合。
  这也是大校场迄今为止第一次迎来全营集合。
  整场集合大约耗时一柱香还多,估摸着就是二十来分钟时间。
  队伍嘛,倒也不算是稀稀拉拉,因为看着是有模有样的。
  一个多月时间的训练总是要出些效果的。
  虽然看着还是有点乱,但至少,前排后队,依次而行还是做到了。
  许是头次几个营大集合,之前又没有演练过,上千人奔到大校场后,对于哪个营站哪处就不太清楚,因而着实乱了一阵。
  这就耽搁了时间。
  虽然七舅姥爷等“头头”们竭力想要尽快站好,可越是急越是乱。
  魏公公从头到尾看下来,脸上既没高兴的表情,也没有不快的神色,弄得曹文耀和伍福铭有些揣揣不安。
  不满是肯定有的,魏公公那是有几百年见识的,真正的军营没进过,可军训这玩意总是亲身体验过的。
  要打分的话,他凭良心打,对家乡子弟的表现打个五十五分都是勉为其难。
  正常情况下,从接到号令鼓声到集合完毕,精锐不应超过五分钟,差些十分钟也到位了。
  可现在却花了二十来分钟,将近半小时,魏公公心里肯定是不愉快的。
  这要是敌军袭营,就这集合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只是,考虑到现实情况,魏公公也说不出什么。
  新兵们入营时间短,又都他娘的是一帮文盲,向左向右都分不太清楚,短时间内能奢求什么?
  “公公,各营列队完毕,请校阅!”
  曹文耀和伍福铭中气十足请示,二人对训练成果还是满意的。
  “好。”
  魏公公点了点头,然后手一挥,“轰”的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一股黑烟直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