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幻想 > 农门继母养儿 > 第四十二章
  到了傅家, 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动静, 傅折桂松了一口气, 让傅登科在外面等着, 她跟李玉归进去看看傅老爷子的情况。按照她所想, 傅老秀才挺喜欢李玉归的, 有他在, 傅老秀才也许还能宽慰一点。
  还没进屋,她就听见屋里有谈笑声,是傅老爷子还有另外一个男声。怎么回事, 不是说傅老爷子病情加重了吗,怎么还笑的出来?傅折桂一头雾水。
  “折桂,你回来了!”周氏出来添水, 见到傅折桂跟李玉归, 又惊又喜。
  “娘,屋里是谁, 怎么回事?”傅折桂赶紧问。
  周氏还没来得及回答, 屋里又走出一个女子。这个女子穿着淡蓝色的衣衫, 长相并不十分惊艳, 可是那浑身的灵气却十分逼人, 就好似一块通灵碧玉一般剔透。
  她见了傅折桂, 福了一个礼,“这位就是折桂妹妹吧!我叫朱寄云,比你年长两岁, 你可以叫我寄云姐姐。”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傅折桂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句词,念了出来。
  “正是,家母因为生我难产而亡,爹爹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以寄相思。”
  傅折桂了然,可是她还是不知道屋里的男人是谁,这个寄云姐姐又是怎么回事啊!
  这时,屋中的傅老秀才听见外面的说话声,喊道:“是折桂回来了吧,快进来拜见朱先生。”
  “妹妹先进去,我去给你们泡一壶茶就来。”朱寄云留下这句话,跟着周氏出去泡茶。看她跟周氏相处的样子,竟然十分融洽。
  也是,像她这样聪慧潇洒的女子,确实谁都讨厌不起来。
  傅折桂迈步进了房间。
  房间里,傅老秀才靠在床上,嘴角带笑,神情宁静,好似换了一个人一样,一点也没有傅折桂印象中的那种焦虑与愁苦。
  在一边的桌子旁,坐了一个中年男人。男人气质儒雅,举手投足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充满韵律感,让人一看就很舒服,再看,却不由得肃然起敬。
  “玉归也来了,今天你们能见到朱先生,也算是你们的福气,还不拜见朱先生。朱先生,这是小女跟外孙。”傅老秀才笑着给双方做介绍。
  傅折桂赶紧给朱秋鸿福了一个礼,紧接着,李玉归也有模有样的行了礼。
  朱秋鸿点了点头,将目光放到了李玉归身上,“这就是你说的那位‘魁星’外孙?”
  傅老秀才哈哈一笑,竟然像老友一样对朱秋鸿道:“先生不妨替我看看这孩子是否能中状元。”
  朱秋鸿仔细打量了李玉归,神色间有些吃惊。
  “怎么样?”傅老秀才收了笑意,有些紧张的问。
  朱秋鸿摇了摇头,“佛曰,‘不可说。’怎么,你还这么执迷科举?”
  傅老秀才神情淡然,“我只是随便问问,先生却说我执迷,难道不是先生执迷了?”
  朱秋鸿跟傅老秀才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傅折桂搞不懂他们在打什么哑谜,不过她隐隐有种感觉,傅老秀才好像顿悟了,有种佛家所说的空明之感。至于他怎么顿悟的,估计跟这位朱先生脱不了干系。
  这位朱先生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能点化傅老秀才。
  傅折桂来景朝的时间短,又不关心读书人的事情,自然不知道朱秋鸿是谁。
  说起朱秋鸿,全景朝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他就是当朝文坛泰斗,方技家的执牛耳者。他不但学问惊人,医卜星相更是样样皆通。
  他的影响力之大,已经远不是一个读书人可以比的了。所以当今皇上任命他为国子监的院长,专门为他培养人才。
  就是这样一个人,似乎跟傅家没什么交集。可是,就是有一些原因,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面相遇了。
  这还要从三皇子曹宏明在破庙巧遇傅登科开始说。他受了傅登科一饭之恩,又爱惜他的人才,就想着以后提拔一下他。
  可是现在他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成了,就一步登天,不成,就身败名裂,根本没法在傅登科身上浪费时间。
  他怕自己以后忘了,在见到自己的恩师也就是朱秋鸿的时候,他就特意提了一下,让他先帮自己留意着。
  自己的弟子还是第一次提这种要求,朱秋鸿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傅登科到底是怎么样的,便给他下了请帖,邀请他去朱府一叙。
  朱秋鸿是什么人,腿抖一抖,整个文坛都要颤两颤的人,傅登科一个小小秀才,名不见经传,收到他的请帖,那种激动、难以相信可想而知。
  到了约定的时间,傅登科早早的就等在了朱府的门外。
  可是事有凑巧,那天朱秋鸿临时有事,就吩咐了看门人,让他告诉傅登科明天再来。
  傅登科自然很失望,可是他心头的火热却半点没凉。他也没回客栈,就在外面等朱秋鸿回来。
  守门的人见他不肯走,就进去禀告了府里的小姐,也就是朱寄云。
  朱寄云开始并没把这件事当回事,每年等着见他爹的人,不说成千,也有几百,在门外等一等又算什么。
  可是傍晚的时候,傅登科还没走,她就有点兴趣了。
  到了门口,她在门里往外看了一眼,见傅登科并不是在门口装样子,而是正在那里苦读,她就有点欣赏他,让看门的人给他拿了一盘糕点。
  傅登科也饿了,拿起糕点一边吃,一边看书。结果一不小心,糕点掉在书上,他又小心的将糕点扫下来,放进了嘴里,不敢浪费一粒粮食。
  对此,朱寄云有些嫌弃,一个读书人,不是应该先看自己的书有没有被污染吗,怎么还惦记着那一点糕点。她猜测,傅登科肯定是一个吝啬小气的人。
  可是这时候,路边过来一个小乞丐,小乞丐看到傅登科在吃糕点,就停在他身边不停的舔着嘴唇。
  傅登科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糕点给了小乞丐,小乞丐吃的开心,傅登科也笑的开心。
  这一幕,深深感染了朱寄云。她从小生活在京城的花团锦簇里,看惯了各种虚伪狡诈,像傅登科这样的人,她还是第一次见。仔细想想,一个十分饥饿的人,若是还看中书本多过糕点,那他不是迂腐,就是在装样子。
  傅登科没有,可是他又愿意把糕点分给小乞丐,就说明他心地很善良。
  什么是缘分,就是特殊的时间遇到特殊的人,一切就变的不平凡起来。
  第二天,傅登科见朱秋鸿的时候,朱寄云就躲在屏风后面,她发现,傅登科的文采当真了得。
  等傅登科走了,家人收拾客厅,却发现一个包袱,包袱里放的就是那本《科考宝典》还有一些傅登科一路写的诗词。
  诗词是傅登科准备拿给朱秋鸿看的,想让他指点一下,只可惜这次见面太匆忙,根本没有机会。至于《科考宝典》,他本打算见完朱秋鸿,就去书局的,所以就一起带来了,没想到跟朱秋鸿谈的太兴奋,把包袱忘在了这里。
  朱寄云将东西留了下来,告诉家人不要声张。
  傅登科发现自己的包袱不见了,怀疑忘在了朱家,就来找。
  朱寄云看了他的诗词,还在上面附和了几首,见他来找,就有些不好意思,便让家人谎称没有看到包袱。
  傅登科根本没想过朱家会吞掉自己的东西,还以为自己丢在了别处,就离开了,准备大考。
  后来,朱秋鸿因为曹宏明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也没机会再见傅登科。直到前些日子,他发现自己的女儿总是无缘无故的给他小鞋穿,他一打听,才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此时,他再想找傅登科,却发现他已经泥入大海,不见踪影。
  朱秋鸿就这么一个女儿,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幸福快乐。
  以前女儿总说自己不嫁人,只当那当垆卖酒的卓文君也就罢了,现在女儿终于有了这种心思,朝廷的大局又已定,他自然要带着女儿出来游历一番,拜访拜访这位写了《科考宝典》的苦寒老人了。
  至于拜访的理由,自己的女儿都替他想好了,朱秋鸿也是有苦说不得啊!
  他来的时候,正赶上傅老秀才一口气喘不上来,差点憋死。朱秋鸿是医道圣手,几针下去,就把傅老秀才给救了过来。
  治人不止要治身体,更要治心,这也是朱秋鸿厉害之处。等傅老秀才好转一些,他们一谈,朱秋鸿是什么段位,傅老秀才一听,简直如同吃了透心丸,通灵散,多年的执着竟然全部都放下了,这才有了傅折桂进屋看到的那一幕。
  现在,傅老秀才估计想死都死不成了,朱秋鸿这医道圣手可不是白叫的。
  这些傅折桂都不知道,不过她知道的是,傅老秀才没事了,傅登科不用再躲了。
  “爹,大哥回来了,就在外面。”傅折桂只说了一半,就去打量傅老秀才的反应,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说另一半。
  在外面却没有进来,傅老秀才的心一凉,“可是没考中?”他问。
  还好,傅老秀才没有立刻晕过去,傅折桂点头,肯定了他的猜测。
  傅老秀才乍然听到这个消息,确实很失落,可是一看旁边的朱秋鸿,脸色又好看了很多,“让他进来吧,我今天才知道,这科考根本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他没考中,也不能怪他。”
  傅老秀才什么意思,难道这科考还有内-幕?如果真有,也不是不可能!涉及到功名利益的事,又有谁能说得清,傅折桂了然。
  傅登科进来见到这样的傅老秀才也觉的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当他看见朱秋鸿的时候,这种不可思议又变的可以理解起来。
  “朱先生。”他问过傅老秀才安好,就给朱秋鸿结结实实的行了一个大礼。
  差强人意吧,朱秋鸿心里酸酸的,将他扶了起来。
  傅登科自然要问朱秋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朱秋鸿心里更酸了,还要假装不知道,将那本《科考宝典》拿了出来,说对写这宝典的人很感兴趣,就出来游历一番。
  “这本书竟然在您这里,那我包袱你的诗词您看了没有?”傅登科希冀的问,根本没想到要追究朱家下人骗他的事情。
  朱秋鸿把那些诗词交还给他。
  傅登科低头一看,他的诗词底下竟然还有人附和了诗词,是工整的蝇头小楷,意境优美,用词练达,跟他的诗词相比,犹如大雁跟白鹭一般相映成趣。
  只是,这字体怎么看都不像出自男人的手笔,尤其不像是朱秋鸿的。他看过朱秋鸿的书法,他一般写行书跟草书,笔锋浑厚,与这纸上的字体相距甚远。
  “朱先生……”傅登科刚一张嘴,朱秋鸿就打断了他,朝外面喊道,“寄云,茶好了没有。”
  朱寄云跟周氏端着茶壶走了进来,跟傅登科来了一个对脸。
  这不是朱寄云第一见傅登科,却是她第一次这么面对面的见他,面对心上人,即使是朱寄云这样的女子,也免不了面红心热。
  傅登科也多看了朱寄云两眼,她这样的女子,他还真没见过。
  就这两眼,朱寄云的脚步有些慌乱。
  傅登科突然有些明悟,也许,这纸上的诗词,正是这女子所写。也只有这样通透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寓意深远的诗词。
  将那些写着诗词的纸收起来,傅登科决定晚上细细的看。
  朱寄云将茶壶放在桌上,给大家倒茶。第一杯,她先给了傅老秀才,第二杯,给了周氏,第三被,才轮到朱秋鸿。
  朱秋鸿握着茶杯,才知道什么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不过,他这还没嫁呢……
  就这样,朱秋鸿带着朱寄云在河西村租了一处院子住了下来,每天给傅老秀才针灸治病,闲了就教教李玉归,日子过的也算悠然。
  甚至,他都做了打算,若是朱寄云同意,他就直接把这院子买下来,再也不回京城去了,做一个“采菊悠然下,悠然见南山”的老翁。在朝堂里太累了,哪里比得上这里逍遥自在。
  至于朱寄云跟傅登科,两人就好似那春日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对此,傅家、朱家谁也没说什么,可是大家都有所察觉,也乐见其成。
  傅折桂也挺喜欢朱寄云的,再加上家里没什么事,她就在傅家多住了几天。
  他们这边是一切美满了,李家却有人吃不下睡不着的。
  才三天的工夫,李小妹就瘦了一大圈。她每天做梦都梦见傅登科站在院中的梨树下面,有时,他会对着她笑,有时他会插一只梨花在她耳边,有时,他就那么静静的站着。
  梦里有多甜,醒了以后就有多失落,她很担心傅家那边的情况。
  张氏察觉到女儿有心事,就问她怎么回事。
  开始,李小妹还不说,后来实在挨不住了,她就悄悄的问张氏觉的傅登科怎么样?
  张氏见过傅登科几面,长的还不错,就是家里太穷了。
  李小妹却什么都不肯说了,一个劲的揉着手绢。
  张氏没有白吃这么多年的米,立刻猜到了李小妹的想法。她第一个反应是不同意,现在李家有钱了,完全可以给李小妹找一个有钱的夫家。后来她仔细想了想,又觉的也还可以,甚至,是很合适。
  李家之所以这么有钱,还不是傅折桂的功劳。有傅折桂在,傅家应该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穷。况且,她心里一直有一件事让她特别烦恼,尤其最近,这件事在她心头越来越重。
  那就是傅折桂之前说的那一席话,她说她不会偷着找别人,若是想的话,就会正大光明的。当时她不喜欢傅折桂,自然没把这些话放在心里,现在她生怕傅折桂走了,这些话就成了她的心病。
  若是李小妹跟傅登科成了,傅家跟李家的关系就又进了一步,以后,她还怕什么呢?
  第二天,张氏就拎上东西去傅家探病,若是有可能,她也会顺便探探傅家这边的口风。
  正是四月天,“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阳光明媚,傅老秀才按照要求躺在外面的藤椅上晒太阳,而傅折桂等人作陪。
  一个泥炉,一个茶壶,几杯浓茶,几人相谈甚欢。
  这时,张氏来了,傅折桂有些意外,但还是起来迎接。
  傅老秀才跟周氏根本不喜欢张氏,但看在傅折桂的面子上,还是招呼了她。
  张氏坐下,朱寄云递给她一杯茶。
  她一看那茶杯只有核桃大小,就暗道傅家人也太小气了,招呼人喝茶,就给这么小的一杯。
  一路走来,她也确实渴了,就把那被茶一饮而尽。喝完,口齿生津,她就端着茶杯又要。
  朱寄云又给她添满。
  直到第三杯的时候,张氏有些不满的道:“每次只有这么一点,什么时候才能喝饱。”
  李玉归都觉的脸红。他听朱先生提过,这种茶叫雀舌,是三皇子送给朱先生的,就这么一点比一大块黄金都贵,朱先生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的,现在张氏却这么豪饮。
  傅折桂也有点尴尬,她站起身,“娘这是渴了,我去给你拿一个大点的家伙。”
  直接换了一个大碗,将小泥壶里的茶水全都倒在碗里,张氏这才喝了一个痛快,暗道还是媳妇知道疼人。
  傅折桂抱歉的看了看朱寄云,她知道,她这是给谁准备的,可是现在却让张氏喝了个底朝天。
  朱寄云一点也不在意,又去屋里拿茶叶,疼的朱秋鸿心里直哆嗦,他的好茶啊,不知道他不回京城,三皇子还会不会给他了。
  又泡上一壶茶,张氏还没想好怎么说,朱秋鸿就谈起想在院子里种几棵芭蕉,夏天听雨打芭蕉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
  傅折桂说不如种几棵葡萄,葡萄蜿蜒而上,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酿酒。
  朱寄云很赞同,还吟了两句诗。
  傅登科跟她心有灵犀,立刻念了下一句。
  朱秋鸿拍手称妙。
  ……
  开始张氏还能勉强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后来,她完全懵了,她觉的,他们可能在针对她。
  后来,她看出傅登科跟朱寄云的关系不简单,就更加生气了。傅登科怎么能这样,亏他还是一个读书人,竟然脚踏两条船。
  李小妹也是一个傻的,喜欢谁不好,偏偏喜欢他。面上无光,心里憋屈,张氏也没在傅家吃午饭,留下东西就走了。
  “折桂,你婆婆好像生气了。”周氏送走张氏,有些担忧的对傅折桂道。
  傅折桂也很无奈,张氏是客人,朱家也是客人,张氏每次一开口,就没人接话,别人说话,她也插不上嘴,她能怎么办?难道要跟着张氏一起聊东家长西家短,把其它人视若无物?那样不是她尴尬死,就是其它人尴尬死。
  “等我回去再好好跟她解释吧。”傅折桂叹气。
  张氏回到家,李小妹立刻迎了上来。
  张氏狠狠的瞪了她一眼,要不是她,她今天怎么会那么丢人。
  李小妹的心立刻悬了起来。
  到了屋里,张氏立刻怒道:“你就死了心吧,大字都不识一个,人家怎么会看上你。”她这既是在骂李小妹,又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识字就了不起吗,看把你们能的!
  李小妹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倒在地。
  四月十二日,文王县突然被染成了白色。这一天,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天,在位四十年的景德皇帝驾鹤西去,三皇子曹宏明登基,年号景安。
  按照朝廷规定,皇帝驾崩是国丧,三个月以内,整个景朝不得婚嫁,不得进行任何娱乐活动。
  同时,新皇大赦天下,并决定在九月开恩科,招贤纳才。
  大赦天下?杨老五等人不会被放出来吧!
  开恩科,那是不是说,他们要赶紧撰写《新科考宝典》趁机大捞一笔?傅折桂还没反应过来,李家那边就传来消息,让她赶紧回去一趟,李家出事了。
  李家今天真好似在做梦一般。早上,来了一伙官兵,他们说唐家犯了重罪,要抄家。
  唐老夫人一直没离开文王县,李家这院子还在唐家名下,李家连带着,也享受了一把抄家。
  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就剩一些破的烂的没人要被扔了出来,李家人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灰溜溜的站在街上。
  同样被赶出来的,还有唐老夫人跟杨翠翠等人。
  树倒猢狲散,唐家的下人除了红芝留下以外,其它人跑的一个不剩。唐老夫人带着病弱的杨翠翠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不明白,唐家到底犯了什么罪,落到这等田地。
  李家本想着借唐家发财,没想到好处还没捞到,就跟着破产了,他们自然对唐老夫人跟杨翠翠十分不满。
  这时候,李三郎站了出来,他护住了唐老夫人还有杨翠翠。
  双方争执一番,张氏带着人回到李家老宅。老宅建了一半,但总比露宿街头的好。而李三郎则带着唐老夫人跟杨翠翠去了村头破庙暂时安身。
  田素兰跟徐氏见李家败落,还没来得及嘲讽田氏,又两队官兵来了。
  第一队官兵带着圣旨,说唐明阑有从龙之功,特许唐老夫人住在唐宅里,一切从前。
  唐家又有钱了,李家还没来记得后悔跟唐家翻脸,第二队官兵带来的那封信就好似炸雷一样,把李家炸了一个外焦里内。
  信是李大郎送来的,他说他现在是常胜大将军,下个月初六将迎娶皇上的妹妹乐安公主为妻,让李家众人赶紧上京,去参加他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