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 > 海底两万里 > 第38章 大浮冰
  鹦鹉螺号沿着西经50度,继续不变地往南快速行驶。这样看来,它是要去南极喽?我想不会。因为,迄今为止,所有想去南极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再说,去南极的季节也早已过了,因为南极地区的三月十三日就相当于北极地区的九月十三日,马上就要秋分了。
  三月十四日,我在南纬55度见到了一些浮冰,那不过是一些边长20—25英尺的灰白色碎冰,形成了一块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任凭海浪拍打。鹦鹉螺号一直在洋面上行驶。尼德·兰曾在北极海域打鱼,对这些冰山景观早已习以为常,而我和龚赛伊则是生平第一次欣赏这种景色。
  洋面上,一条令人目眩的白色长带向南一直延伸到地平线边,英国捕鲸船称之为“冰带”。哪怕冰层再厚,也不能够使冰带变暗。它预示着浮冰区或浮冰山的出现。
  果然,不久就出现了一些表面炫目的巨大浮冰。它们的光泽随着云雾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浮冰呈现出绿色的纹理,就像是用硫酸铜勾画了它们起伏不平的纹路;另几块就好像是巨大的紫水晶,任凭光线渗透,把阳光折射在无数的晶体面上。这些有别于石灰石强烈反光的冰块,用来建造一座大冰城看来是绰绰有余。
  越是往南走,像岛屿一样的浮冰就越多,而且越大。成千上万的极地飞鸟在一座座冰岛上垒窝筑巢。海燕、羽毛黑白相间的海鸟和鹱鸟的叫声震耳欲聋。有些飞禽把鹦鹉螺号当做了鲸鱼的尸体,飞来停栖在它的船体上,用它们坚硬的尖嘴把钢板啄得叮当作响。
  在这段穿梭于浮冰之间的航行期间,尼摩艇长常常呆在平台上,仔细地观察着这荒无人烟的海域。我发现他那双平静的眼眸有时会变得熠熠发亮。他心里是否在想,在这片人类无法抵达的极地海域,他才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自己才是这片难以跨越的空间的主宰呢?也许是吧。不过,他一言不发,木然不动,只有当他本能地意识到自己是在指挥潜艇航行时才回过神来。这时,他正娴熟地指挥着鹦鹉螺号,灵巧地避开了大浮冰的撞击。有些大浮冰竟长达好几海里,高达70—80米。我们的视线常常被完全遮住。我们航行到南纬60度附近,便无法前进。不过,尼摩艇长仍然在仔细地寻找通道,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狭窄的缺口。他大胆地指挥鹦鹉螺号插了进去,而且明知,鹦鹉螺号通过以后,后面的水道马上就会结冰。
  在这位灵巧的艇长的指挥下,鹦鹉螺号就这样逾越了所有的浮冰。这些浮冰根据它们的形状和大小,被着了迷的龚赛伊细分为:冰山或山脉,冰原或平坦、无垠的原野,浮冰或漂浮的冰块,冰块或碎冰块,圆形的叫冰团,长条形的就叫冰条。
  气温非常低,放置在外面空气里的温度计指示的气温是零下二至三度。我们穿着暖和的海豹或海熊皮袄。鹦鹉螺号的舱里有电热器恒温供暖,外面再冷里面也感觉不到。况且,它只要潜入距离海平面几米以下的水层,就能够处于可忍受的温度之中。
  早两个月到这个纬度的地区来,我们就能遇上二十四小时的白昼。不过,眼下这里的黑夜已经有三四小时长了。再过一段日子,极地就要被黑夜笼罩整整六个月。
  三月十五日,我们越过了新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所处的纬度。艇长告诉我,从前这些陆地上栖息着许多海豹家族。但是,那些英国和美国捕鲸船疯狂地滥杀成年海豹和怀胎的雌海豹。在他们大肆屠杀以后,昔日生机勃勃的陆地变得死气沉沉。
  三月十六日上午八时左右,鹦鹉螺号沿着西经55度驶入了南极圈。冰山把我们团团围住,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尼摩艇长总能一段一段地通过,逐渐向南极逼近。
  “他到底要去哪里?”我问道。
  “得去问他,”龚赛伊回答说,“反正,到不能再往前走时,他总会停下来的。”
  “这个,我不敢肯定!”我应答道。
  不过,坦率地讲,我承认,这次探险旅行我一点都不觉得厌烦。这些陌生地区的美景令我赞叹不已,我不知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冰山世界气势磅礴,千姿百态。这里构成了一座东方城市,清真寺和尖塔林立;那里是一座沉陷的城郭,犹如发生过一场陷落地震。沿途的景观在阳光的斜照下变幻莫测,或者消失在灰蒙蒙的暴风雪中。四周到处都有冰山在崩裂和坍塌,翻了几个大跟斗以后,像透镜画的风景一样变换了景色。
  当鹦鹉螺号在水下航行的时候,冰山失去平衡时所发出的响声在水里以可怕的强度传播,冰山坍塌产生的巨大旋涡一直卷到海洋的深水层。这时,鹦鹉螺号左右摇晃,前后颠簸,像一条在惊涛骇浪里失去控制的船只。
  常常看不到任何去路,我以为我们最终要被“囚禁”在这里了。可是,哪怕是凭借再细微的迹象,尼摩艇长总能出于本能,寻找到新的去路。他观察冰封的原野上纵横的浅蓝色细流,从不出错。因此,我不能不怀疑,他曾经驾驶鹦鹉螺号来过南极海域探险。
  然而,三月十六日白天,冰原完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还不是什么大浮冰,而是因严寒而冻结的辽阔冰原。这个障碍难不倒尼摩艇长,他驾驶着鹦鹉螺号猛烈地冲向冰原。鹦鹉螺号像一根楔子一样插入了这片易碎的冰块,在巨大的咔嚓声中撞破了冰层。它简直是由无穷大的力量推进的古代撞城墙用的羊头撞锤。高高溅起的碎冰像冰雹一样纷纷在我们周围落下。光凭借推动力,我们的潜艇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航道。有时候,它一下子冲到冰层上,依靠自己本身的重量把冰层压碎;有时候,它却钻到冰层底下,仅仅做一个前后颠簸的动作,就能够制造几条宽阔的裂痕把冰层破开。
  这几天白天,我们饱受飞溅的冰屑的袭击。有时大雾弥漫,站在潜艇的一端会看不见潜艇的另一端;有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雪飞舞,厚厚的积雪得用铁镐才能凿开。只要在零下五度的气温下,鹦鹉螺号全身上下就会被冰层覆盖。如果是一艘帆船,那么滑轮都会被冻结在滑轮槽里,帆索有可能无法张开。只有不使风帆、由不烧煤炭的电动机推进的船才能够到如此高纬度的海域来冒险。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气压计的指针一般处于低数值的水平,甚至跌到了73.5厘米。罗盘则没有任何准确性可言,越是靠近不能与地理南极混为一谈的地磁南极,发了疯似的指针指示的方向就越是南辕北辙。因为,按照汉斯顿的观点,地磁南极大概位于南纬70度、东经130度;而根据杜佩雷[1]的观察,地磁南极位于南纬70度30分、东经135度。因此,必须把罗盘挪动到潜艇的各个部位,进行多次观察,再取各次观察的平均值,才能得出大致的方位。不过,我们往往凭估计来标注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由于航线蜿蜒曲折,方位标不断变换,用这种方法标注航线不太令人满意。
  三月十八日,鹦鹉螺号在徒劳地冲击了20次以后,最后终于被卡住了。这回挡住鹦鹉螺号去路的,既不是冰团、冰条,也不是冰封的原野,而是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冰山。
  “遇到了大浮冰!”加拿大人对我说道。
  我明白,如同在我们之前的航海家眼里那样,在尼德·兰看来,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中午时分,太阳露出了一会儿工夫。尼摩艇长得以相当准确地测定我们的方位:南纬67度39分、西经51度30分。这已经是南极地区纵深的一点。
  我们的眼前再也看不到大海和海面。一片跌宕起伏的广袤平川在鹦鹉螺号的冲角下延伸。平川上到处是东倒西歪、七横八竖的冰块,看上去就像是一条刚刚解冻不久、河面一片狼藉的大河,不过远远要比大河壮观。眼前,像细针一样、高达200英尺的陡峭冰峰拔地而起,星罗棋布;远处,一片灰蒙蒙的悬崖峭壁,犹如一面大镜子一样,折射着透过云雾的几缕阳光。在这个荒凉的冰雪世界里,笼罩着原野的寂静偶尔被几只海燕和鹱鸟拍打翅膀的响声所打破。一切都被凝冻了,甚至声音。
  鹦鹉螺号不得不在茫茫冰原上停止了它的冒险旅行。
  “先生,”这天,尼德·兰对我说,“如果您的艇长还能继续……”
  “那么又怎样呢?”
  “那么,他就是一个人中豪杰。”
  “为什么,尼德?”
  “因为没有人能够逾越大浮冰。您的艇长,他虽然很有能耐,不过,活见鬼!总不会比大自然更有能耐吧!在大自然立下界限的地方,任何人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止步。”
  “不过,尼德·兰,说真的,我很想知道在这大浮冰后面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障碍物,它真让我恼火!”
  “先生说得对,”龚赛伊说道,“障碍物被发明出来,只是用来激怒学者们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有障碍物。”
  “好吧!”加拿大人说道,“谁都知道在这块大浮冰后面是什么。”
  “那么,是什么呢?”我问道。
  “是冰,永远是冰!”
  “尼德,你就这么肯定?”我反诘道。“我可不能。这就是我想过去看个究竟的原因。”
  “老实说,教授先生,”加拿大人反驳道,“放弃这个念头吧!您来到了大浮冰前,这已经很不错了。您不可能走得更远。您的艇长和他的鹦鹉螺号也不能。不管他是否愿意,我们必将调头北上,也就是说,返回安分守己的人居住的国家。”
  我应该承认,尼德说得对。只要船不是为了在冰原上行驶而建造的,那么在大浮冰前面只能停下来。
  确实,尽管鹦鹉螺号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出浑身解数想破开大浮冰,但是大浮冰依旧岿然不动。通常,前面走不通,就折回来往回走。可是,在这里,后退与前进一样地不可能,因为我们身后的水路都已经结冰。我们的潜艇只要静止一会儿不动,马上也会被冻结住。下午两点,甚至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新的冰层以惊人的速度在潜艇的两侧形成。我不得不承认,尼摩艇长的行为实在是太鲁莽了。
  当时,我正在平台上。艇长观察了一会儿情况之后,对我说:
  “怎么样,教授先生,有何高见?”
  “我想,我们是被困住了,艇长。”
  “被困住了!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是想说,我们现在是进退不得,左右为难。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被困’,至少在有人居住的大陆上是这么个意思。”
  “如此说来,阿罗纳克斯先生,依您之见,鹦鹉螺号是脱不了身了?”
  “难啊,艇长。因为季节已经很晚了,您不能指望冰块解冻。”
  “是吗?教授先生,”尼摩艇长用讥讽的口吻回答说,“您一点没变,总是只看到障碍和阻拦!我可以向您肯定,鹦鹉螺号不但能够脱身,而且还能够走得更远!”
  “往南走得更远?”我疑惑地看着艇长问道。
  “是的,先生。它要去南极!”
  “南极!”我大声喊道,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怀疑的动作。
  “是的,”艇长冷冷地回答道,“去南极,这个地球上各条经线汇集的陌生地方。您应该知道,我要用鹦鹉螺号来做我想做的事。”
  是的,我知道,他想用鹦鹉螺号来做他想做的事。我还知道,他是一个胆大到鲁莽的人!可是,要克服去南极路上的重重障碍,去比最勇敢的航海家都没有到过的北极还要难行的南极,这难道不是一件只有疯子才想得出来的绝对荒谬的事吗?
  这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问问尼摩艇长是否曾经来过这个还从未有人光顾的南极探险。
  “没有,先生。”艇长干脆地回答说。“我们将一起去发现它。在别人失败的地方,我不会失败。我还从来没有驾驶着我的鹦鹉螺号来这么远的南极海域。不过。我向您再重申一遍,它一定会开得更远。”
  “我愿意相信您,艇长。”我略带讥讽地继续说道,“我相信您!我们向前走啊!我们的前面没有障碍!冲破这块大浮冰!让我们把它炸了!如果炸不掉它,那么我们就给鹦鹉螺号安上翅膀,好让它从上面飞过去!”
  “从上面?”尼摩艇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教授先生,不是从上面,而是从下面过去。”
  “从下面?”我大声喊道。
  尼摩艇长突然披露了他的打算,使我心里豁然开朗。我明白了。鹦鹉螺号卓越的性能将再次为他从事这项超凡的事业效力!
  “教授先生,我觉得,我们开始互相理解了。”尼摩艇长略带笑容地对我说道,“您也已经隐约地预感到进行这种尝试的可能性,而我会说进行这种尝试的成功。普通船只做不到的事,对于鹦鹉螺号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如果南极出现了一块大陆,那么它会在这块大陆前止步。但是,如果情况相反,南极是沐浴在一片未被冰封的海洋里,那么,它必将抵达南极!”
  “的确如此,”我受艇长推理的影响,应和道,“虽然海洋的表面已经被凝冻,但是,根据海水的最大密度比冰点大一度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下层海水仍应该是可以自由通行的。而且,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些大浮冰浸在水里的部分与浮出水面的部分两者的比例应该是4:1吧?”
  “差不多,教授先生。冰山要是露出水面一英尺,那么水下就有三英尺。所以,既然这些冰山的高度不超过100米,它们的水下部分也不会超过300米。300米深,对于鹦鹉螺号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算不了什么,先生!”
  “它甚至能够潜入更深的水层,去寻找水温相同的水层。在那里,我们就不用忍受海面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
  “说得好,先生,好极了!”我激动地赞许说。
  “唯一的困难是一连好几天潜入水下不能替换空气。”艇长接着说道。
  “这不难解决吧?”我反驳道,“鹦鹉螺号上备有巨大的储气舱。我们把储气舱全部充满,就能供给我们所需要的氧气了。”
  “您想得倒不错,阿罗纳克斯先生!”艇长微笑着说,“不过,为了不让您指责我鲁莽,我得事先把自己全部的不同想法都告诉您。”
  “您还有不同想法?”
  “还有一个。如果南极有海,而且南极海全部被冰封住了,那么我们有可能因此而永远回不到水面上来了!”
  “就算是这样,先生,请别忘了,鹦鹉螺号的冲角令人生畏!我们难道不能驾驶鹦鹉螺号沿着对角线冲击冰层,把它破开?”
  “哎,教授先生,您今天主意可真多!”
  “再说,艇长,”我越说越激动,“我们在南极为什么就不会像在北极一样遇到可以自由通行的大海呢?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地理极地就是寒冷的极地。因此,在找到相反的证据之前,我们应该假设,在地球的两个极点要么是大陆,要么是没有被冰封的海洋。”
  “阿罗纳克斯先生,我也这么认为。”尼摩艇长回答说。“我只是要提醒您,您在发表了那么多反对鄙人计划的意见之后,现在又提出赞同它的意见来压我。”
  尼摩艇长说的是实话,我最终比他还要胆大!是我劝说他去南极的!我赶到了他的前头,把他甩在了后面……其实不然,可怜的傻瓜!尼摩艇长要比你更加清楚这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他只不过是想让你陷入不现实的幻想中想入非非,以此作为消遣!
  不过,艇长一刻也没有拖延,发出信号叫来了大副。他俩用他们那种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匆匆交谈起来,也许大副事先已经知道这项计划,也许他觉得这项计划可行。总之,他没有露出丝毫吃惊的样子。
  虽然他表现得那样的无动于衷,但比起龚赛伊来还是逊色不少。当我把我们去南极的意图告诉这位可敬的小伙子时,他竟然毫无反应,一句“只要先生乐意”就把我给打发了。我也只好知足了。至于尼德·兰嘛,如果有人耸肩,那么一定是他这位加拿大人。
  “瞧,先生,”他对我说,“您和您的艇长真让我觉得可怜!”
  “不过,我们要去南极,兰师傅。”
  “有这种可能,但你们别想回来!”
  尼德·兰回自己的房舱去了。临走时,他说了一句“别把生命当儿戏”。
  然而,进行这个大胆的尝试的准备工作业已开始。鹦鹉螺号的强功率气泵正在压缩空气,用高压把空气存入储气舱里。下午四点左右,尼摩艇长跑来告诉我,舱盖马上就要关闭。我向我们即将要逾越的厚厚的大浮冰投去了最后一瞥。此时,天气晴朗,空气非常纯净,寒气逼人,气温是零下12度。不过,风已经静了下来,所以,这个气温也不觉得过分地难以忍受。
  十来名船员手握铁镐,来到鹦鹉螺号的两侧,把潜艇周围凝结的冰砸碎。新结的冰层还不厚,清理冰冻的工作进展顺利。潜艇很快就松动了。我们都回到了舱里。通常使用的储水舱灌满了吃水线两侧没有结冰的海水。鹦鹉螺号马上就潜入了水中。
  我和龚赛伊一起坐在客厅里。透过防护板开着的舷窗,我们在观看南极海的下层水域。温度计的指针重新回升,压力表的指针在刻度盘上不停地移动。
  就如同尼摩艇长预计的那样,大约下潜到300米以下的水层,我们就能在大浮冰起伏不平的表面底下航行。不过,鹦鹉螺号下潜得更深,一直到800米的深水层。水温在海洋表面是零下12度,现在只有零下11度了。我们已经赢得了两度[2]。当然,鹦鹉螺号舱里因使用电热器而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温度。一切操作都非常精确地进行着。
  “不怕惹恼先生,我说,我们会通过的。”龚赛伊对我说。
  “我就指望这个了!”我用深信不疑的语气回答道。
  在这个能自由航行的水层,鹦鹉螺号沿着西经52度,径直向南极驶去,从南纬67度30分到南纬90度,还要航行22.5度的纬度,也就是说,还要行驶500多法里。鹦鹉螺号的平均时速是每小时26海里,相当于特快列车的速度。如果它能保持这个时速,那么只要航行四十小时就能抵达南极。
  夜里有一段时间,新奇的景色把我和龚赛伊一直留在了客厅的舷窗前。潜艇的舷灯照亮了海水,但是周围的水域一片荒芜。鱼类不喜欢在死水区里逗留。从南极地区的海洋到没有结冰的南极海,它们只能在这里找到一条通道。我们行驶得很快,从长长的钢铁船身的震动中能感受到这一点。
  凌晨两点左右,我回卧室去休息几个小时,龚赛伊学我样也离开了客厅。经过通道时,我没有遇见尼摩艇长。我猜想他正在驾驶舱里指挥。
  第二天,三月十九日清晨五点,我又回到了客厅。电动测速仪告诉我,鹦鹉螺号已经放慢了速度。此时,它正在排空储水舱,向海面上浮,不过很慢。
  我的心怦怦直跳,我们能否浮出水面,并且呼吸到极地的新鲜空气吗?
  不能!一阵撞击声告诉我,鹦鹉螺号撞到了大浮冰底部的表面。根据撞击声估计,冰层还很厚。用航海术语讲,我们“触礁”了。不过,方向相反,是在1000英尺深的水下。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头顶上,有2000英尺厚的冰层,其中1000英尺[3]浮出水面。因此,这里大浮冰的高度大于我们在它边缘测得的高度。形势不容乐观。
  这天白天,鹦鹉螺号反复尝试了好几次,每次都碰到了它头顶上的“天花板”。有几次,它在900米深的水中碰到了“天花板”,也就是说,浮冰有1200米厚,其中200米[4]浮出洋面。现在浮冰的高度是鹦鹉螺号潜入水里时的两倍。
  我仔细地记下了各个深度,从而就这样获得了延伸到水里的那部分浮冰山脉的轮廓。
  晚上,我们的处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400—500米深的水层老是碰到浮冰。浮冰的厚度明显减小,可是,在我们和洋面之间仍然有多么厚的冰层!
  此时已经是晚上八点,按照日常惯例,四小时以前就应该调换潜艇舱里的空气了。虽然尼摩艇长还没有动用潜艇上的储备氧气,但我并不觉得十分难受。
  这天夜里,我难以入睡。希望和忧虑轮番向我袭来。我起来了好几次,鹦鹉螺号还在尝试。凌晨三点左右,我注意到,我们仅仅在50米深的水层碰到了浮冰底部的表面。冰山重新变成了冰原,山脉变成了平原。
  我的眼睛没有再离开压力表。我们呈对角线沿着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浮冰底部表面,一直在上浮。大浮冰像不断延伸的斜坡,上下都在变薄,一海里一海里地在变薄。
  最终,三月十九日这难忘的一天,早晨六点,客厅的门打开了,尼摩艇长出现了。
  “没有被冰封的海域到了!”他对我说。
  注释
  [1]杜佩雷(1786一1865):法国海员、水文地理学家。
  [2]原文如此,照译。
  [3]原文如此。
  [4]原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