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世界一级艺术狂徒 > 分卷(38)
  钟应不是一开始就知道。
  属于姐姐的雌蕊琵琶,悬挂在弟弟的乐器行,也曾令他感到困惑。
  师父却一清二楚。
  樊成云五十多岁,见过太多事和人。他待钟应如同亲子,自然理解楚芝雅的遗愿,也能讲给年轻人听。
  师父告诉我,这就是母亲。
  钟应转述着师父的话,她希望你们姐弟,见到彼此的琵琶,就能记住你们必须互相扶持、永远和睦,才能奏响千古遗音。
  楚慕听完,觉得自己白活三十岁,还不如十八的小孩通透。
  他苦笑着接过了琵琶,横抱着坐在楚怀旁边。
  不需要谁说什么重新开始,更无需指挥统一节奏,他指尖轻挑,跟上了楚怀熟悉的旋律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长达十年没能奏响的乐曲,在辉煌明亮的维也纳音乐厅磕磕绊绊的流淌。
  对他们而言,这不是什么保家卫国悲壮史诗,而是一个温馨家庭相聚的旋律。
  他们在每一个节日弹奏,在每一个春天弹奏,在每一次父母慈祥凝视中弹奏。
  这是他们与生死相隔的故人,尚存于世的温暖回忆。
  木兰琵琶的合奏,比起钟应听过的楚慕单独演奏,更加和谐。
  姐弟俩的指法,说不上精妙绝伦,可他们怀揣的情感,远远超出了一首诗能够承载的重量。
  他们弹奏的《木兰辞》,并不是为了获得谁的认可,是为了这一生见过与没见过的家人,找回流逝在时光里的声音。
  散了场的音乐厅,留下了空荡荡的观众席。
  却也留下了一些看不见的身影。
  钟应想,如果世上真的存在灵魂,一定会被他们弹奏的琵琶吸引,安静的坐在这里,目光温柔的凝视着这对楚氏姐弟。
  忽然,他在响彻琵琶二重奏的音乐厅,见到了一位熟悉的人。
  那人远远站在门边,似乎不愿打扰舞台上演奏者的快乐,又仔细的欣赏这曲传承至今的佳音。
  弗利斯先生。
  钟应笑着走过去,低声问道:您是特地留下来听他们的演奏吗?
  不。
  弗利斯格外嘴硬,保持着商人的傲慢,我只是来看看护工是不是称职。
  楚慕将雌蕊琵琶交给钟应之后,转身就找到了弗利斯。
  他撤销了对楚怀的起诉,木兰琵琶归弗利斯所有,并且要求戈德罗返还拍卖所得的金钱。而他作为楚书铭的后代,仗着楚书铭对迈德维茨有救命之恩,向弗利斯提出了要求。
  弗利斯心中燃起愤怒,却又在听完楚慕的要求后保持沉默。
  他戏谑的告诉钟应,楚慕帮楚怀要了一位专业的华人护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还给戈德罗要了一份工作,要求工资90%用来还债10%用来生活。我还要签下合同,保证这把雄蕊琵琶,永远留在中国。
  这位自诩冷漠的商人,挑起眉梢,难以置信的看向舞台上费劲弹奏琵琶的男人。
  而他自己,只要了一本《纪念》。
  曾经被无数人拒绝的《纪念》,拥有了第一位主动找上门来的读者。
  弗利斯以为楚慕贪得无厌、视财如命,此时却表情复杂的询问道:
  你们中国人,都这么奇怪么?
  钟应眨眨眼,他笑着提醒道:楚老板是奥地利人。
  弗利斯摇了摇头,他不是。
  擅长分辨不同人种的犹太人,肯定的告诉钟应,我们犹太人从来不以肤色国籍血统分辨同胞,而是依靠宗教信仰。我眼中的楚怀、楚慕也是这样。
  他视线凝视远处。
  舞台上的姐弟俩,怀抱琵琶有说有笑。
  他们一边聊着母亲讲述的外婆和外公,一边断断续续弹奏那首得心应手的《木兰辞》。
  这样陌生美妙的旋律,只有钟应和他们曾经弹响。
  你看,他们有着不同于奥地利,也不同于欧洲的独特信仰。
  弗利斯眼睛雪亮,声音充满喟叹,那一定是你们中国人才会有的宗教信仰。
  钟应循着他的视线,安静的眺望楚氏姐弟。
  他们不曾去过中国,除了黑色头发、黑色眼睛,仿佛再也找不到与楚书铭、郑婉清相似的地方。
  可是,当他们拿起琵琶,当他们弹奏《木兰辞》,就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出身。
  因为他们散发着血浓于水的气息,深深受到遥远东方大地的滋养。
  那不是宗教信仰。
  钟应笑着回答道,那是我们灵魂里割舍不去的中华。
  居四方之中,承文化之华。
  从他们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随着这琵琶,随着这乐曲,融入了他们血液与躯体。
  亘古未绝,永世不息。
  第33章
  那一晚的音乐会之后, 弗利斯竟然主动和樊成云联系,说起了家里收藏的一些中国文物。
  明清时候的雕花桌椅,唐宋时期的瓷器茶盏, 还有一些玉器书画,统统价值不菲。
  他想送给樊成云。
  樊成云格外诧异,说道:这些都是您的私人收藏,不必送给我们。
  因为它们不是我买回来的东西, 是祖父拍下的藏品。木兰琵琶都走了,我还留着也没什么意义。
  弗利斯的声音难得温柔谦逊,它们从中国来, 就该回到中国去。
  樊成云闻言,更期望得到另一项许可。
  他说:那么, 我能请您同意我们翻译迈德维茨老先生的自传吗?
  弗利斯声音满是困惑,你想在中国出版它?
  我无法承诺它能否顺利出版。
  樊成云真诚恳切的说道,但我可以保证, 它会出现在最适合它的博物馆。那里有遗音雅社的故人、遗音雅社的藏品, 还有一群心系历史、愿意为逝者献出一生的可爱守护者。
  他们会替迈德维茨先生守住他对楚先生的回忆,也会替迈德维茨先生找到一群懂得这份情义的读者。
  塞满了整整一排书架的白底黑字自传, 在安静华丽的图书馆不染纤尘, 却无人问津。
  此时却有了绝佳的去处。
  它能够翻译成中文,摆放在清泠湖博物馆合适的位置, 与遗音雅社一起, 与楚书铭、郑婉清一起, 等候着参观者的驻足聆听。
  去聆听,遥远毛特豪森集中营奏响的无声乐曲。
  他郑重的说道:欧洲无法存在的《纪念》, 就让我们来接纳它。
  维也纳国际机场, 钟应和樊成云依旧轻装简写, 唯独带上了两把远离故土七十余年的木兰琵琶。
  没想到,楚慕早就在值机台等候着他们。
  你们终于来了。
  楚慕仍是一副自由散漫的样子,如释负重般将手中怀抱已久的纸箱,塞给了钟应。
  这是什么?钟应好奇看他。
  东西不重,却牢牢紧闭了箱口,钟应没法腾出手来瞧瞧都是什么东西。
  昨天给我姐打扫卫生,我看有些东西不要了,就送给你吧。
  说完就走,仿佛他没多少留念和悲伤。
  楚老板!
  钟应大声喊他,什么时候回中国,给我打电话。
  楚慕并没回头,抬手挥了挥。
  不知道他在示意自己不会回去,还是在说拜拜。
  如此我行我素的脾气,钟应已经习惯了。
  他托运了行李,抱着纸箱通过安检,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也许只有在漫长的旅途中,才适合打开陈旧的回忆。
  钟应在机舱温柔的阅读灯下,取出纸箱,打开了那些楚慕好好保管却说不要了的东西。
  一叠黑白的旧照片,留下了郑婉清和楚书铭年轻时候的身影。
  那是他们从国内带走的记忆,钟应见到一家三口无忧无虑的笑容,还能看到幼时的楚芝雅,个子矮矮,年纪小小,一本正经的抱着琵琶。
  再往里面,是几封保留至今的竖式书信。
  钟应抽出信纸,翻开便见到了遒劲有力的毛笔字
  致吾卿卿:杨柳垂垂风袅袅,不若相携赏春去?
  这封楚书铭写给郑婉清的家书,满是闲聊,应当是郑婉清小心收藏,不舍得丢掉的重要信件。
  钟应将它好好放在一边,继续翻看,发现了几封郑婉清收件的中德双语信封。
  寄信人的字迹粗犷洒脱,钟应格外陌生。
  他困惑的拆开,发现这是郑家兄长给郑婉清寄去的书信。
  五妹:世事难料,你无事便好。惊闻你们留奥始末,已酌请领事协助,盼能寻到妹夫踪迹。
  五妹:楚家亦无消息,妹夫吉人天相,必定无事,你与芝雅早日归来要紧。
  五妹:奥国邮轮往来多年,为何不归?
  每一封信,都间隔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足够知道当初跨国通讯的困难。
  可字里行间,满是郑家兄长对妹妹一家的担心关怀。
  时至今日,钟应也只能从这几封回信,去推测当时的情况。
  楚书铭和郑婉清乘坐的归国邮轮,中途因邮轮故障,换乘了远洋货轮。
  那艘从美国前往中国的邮轮,迟了两个月才辗转回到中国,而那艘远洋货轮却留在了奥地利,再也无法离开遭遇了德国封锁的国度。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
  楚书铭、郑婉清遇到了好心的奥地利人收留和帮助,依然没有办法离开。
  1943年,民国早已撤回了驻奥大使、领事,整个奥地利笼罩在战争与屠杀的血色之中。
  即使他们保持沉默,也因为特殊的黑发黑眼,遭到难以想象的盘问与刁难。
  他将这些书信拿给樊成云,师父也是阵阵叹息。
  楚家还存着几个远房亲戚,郑家却是一个人都不在了。
  樊成云看了看郑家兄长最后的信件,视线落在邮戳时间,这恐怕也是他们家发出的最后询问。
  七十六年时间,战争动荡,足够两个大家族分崩离析、销声匿迹。
  樊成云也无比理解,为什么郑婉清失去了国内的联络,更加坚定的留了下来。
  因为,楚书铭不在中国,他就在这里。
  照片中年轻优雅的旗袍女人,独自一人抚养女儿。
  她学习德语,外出打工,偶尔教授中文、音乐的空隙,在奥地利写下了厚厚一摞汉乐府琵琶曲拾遗。
  楚慕理得整整齐齐的《木兰辞》《芳树曲》《乌生》,比遗音雅社最初的研究资料,多了几分郑婉清后期的思考。
  她清秀笔迹写道木兰灼灼,忠孝两全,为《木兰辞》新录了一段琵琶谱。
  又于《芳树曲》的二十谱字旁,留下感慨:芳树日月,勿愁勿妒勿怅矣。
  唯独那一首《乌生》,字字谱谱,反复订正。
  黑红蓝三色钢笔圈改的痕迹,占满了手稿的空隙,偏偏在乌死魂魄飞扬上天的诗句旁,干净笃定落下了一句
  死生无常,但求魂魄归兮,与我话情长。
  钟应手中的拾遗稿,没有半句提到楚书铭,他却能够感受到这句话深藏的悲伤怅惘。
  恐怕年岁渐长的郑婉清,已然知道楚书铭不在人世。
  他若是活着,也该回来了。
  深深的悲伤,弥漫在安静昏暗的机舱。
  钟应头顶的温暖明黄的灯,照亮了一箱关于郑婉清和楚书铭的回忆。
  他翻完了手稿最后一页,在箱底见到了一张清晰的彩色合影。
  那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眼熟的公寓前坐着一位神色慈祥的老太太。
  她头发花白,容颜憔悴,笑出一脸皱纹,怀抱着小小的婴孩。
  站在她身边的,不再是恩爱的丈夫楚书铭,而是身姿挺拔的楚芝雅和一位笑容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这也许是楚家人最后的完整合影,被漫不经心的楚慕小心翼翼的放进了箱子。
  像是在虔诚的完成,外婆最后的遗愿。
  不再年轻的郑婉清,留在照片上的字迹一如从前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34章
  厉劲秋已经回家三天, 每天都会站在客厅落地窗前,深沉思考惨淡的人生。
  紧闭的大门忽然响了。
  从员工宿舍回来的周俊彤急匆匆往房间跑,路过客厅差点吓了一跳。
  哥,你怎么在家?
  她诧异的声音, 令厉劲秋十分不满。
  我不能在?
  厉劲秋双手环抱, 皱眉打量自己久违的妹妹。
  周俊彤剪了短发, 性格仿佛也随之飞扬毛躁起来。
  她背着巨大的运动包, 提着两大袋水果,不像是周末回家,更像是野营回家。
  而且,她似乎没空跟厉劲秋闲聊,径直冲上楼,把运动包换成小提琴琴箱,又要出门。
  那两袋水果提在手上还没忘。
  去哪儿?好哥哥例行提问。
  樊林呀, 樊大师的家。
  周俊彤上班之后,得到的重大工作课题,与樊林密切相关。
  今天我要跟絮姐确认斫琴的流程,余馆长说,博物馆遗音雅社的专题展旁边可以做一套斫琴相关的模具,因为来参观的人都对十弦琴制作的方式很好奇。
  说着, 她超级骄傲, 絮姐说, 小应那把秋思,就是她亲眼见证制作的。她还说帮我调调小提琴呢,她什么都会!
  你等等。
  厉劲秋马上叫住准备出门的周俊彤。
  他发现, 他才离家两个月, 回来大变样。
  你叫钟应, 小应?他无法接受。
  小应才十八,絮姐叫他小应,我当然也叫他小应!
  周俊彤丝毫没觉得自己的亲昵,回答得随意。
  然而,正是她的随意,刺痛了厉劲秋的眼睛。
  絮姐又是谁!
  怎么他出一趟门,周俊彤都打入樊林内部了,说的名字,他听都没听说过!
  小应的师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