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亿峰虽然认同了胡杨的分析和结论,但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个宁德港投资的想法。
李亿峰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层面上是一定会大力开发宁德港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且粗暴。
因为修几条路所需要的资金,肯定要比将普通港口改造成深水港所需要的资金少得多的多。
只要修几条好路,就可以全面盘活的宁德港以及周边的地区。让我们国家获得一个真正的天然深水良港。李亿峰认为找不出理由放弃这么高性价比的选择。
同样,对于李亿峰的预测也没有异议,但对于应对这个结果的方式,他也依然与李亿峰不同。
这么一来等于又回到了最开始,两人还是有完全不同方向的看法。
不过经过这两天的实地调研,再加上从管冲那里弄来的资料。胡杨现在倒是有几分把握能够说服李亿峰。
胡杨在电话中对李亿峰说道:“我同意你的全部推测。一条公路或者一条铁路的投资,常规来上来讲肯定是要比建设一个深水港要低很多。但我需要指出,你对宁德修建新公路和铁路的难度评估是不足的。”
另一边李亿峰回应道:“我已经注意到了宁德周边的地质情况有些特殊。关于断层和火山岩的开挖难度,我已经咨询了业内的专家。的确有困难,但并不是无法克服。现在条件还不充分,但条件一定会充分。而且如果我们介入的话,这个时间一定会提前!”
李亿峰的回应基本都还在胡杨的意料之中,于是按照腹稿继续说道:“困难是都可以克服,但这个克服的成本你有算过吗?”
“当然!”李亿峰非常肯定的回答。
胡杨立刻说道:“我要提醒你的是,成本的计算不能用国外先进水平作为技术标准,不要想要引进国外技术,从时间上、资金上,最重要的还有政治上都不允许。材料要以国内可以常规生产的为标准。我的意见是控制在300公里之内。军事上的影响和政治上的考量,需要让赵援朝给一点意见。如果认同这些条件的话,我相信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短期内无法实现你所期待的变化。”
电话那头沉默了大约半分钟,李亿峰再次开口说道:“除了军政方面的因素,其他分析我是认同的。但并没有超出我的预期。三到四年的等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我在计划中写的很清楚,前期投入并不需要太高,我们不是要推动这个城市发展,只需要比别人更早出现在这里就行。”
胡杨提出不同的观点:“三到四年的估计太乐观了。我的估计是,五年之内,这里甚至不会成为一个讨论的项目。八年是我最乐观的估计。”
电话那头李亿峰很直接的说道:“我无法理解。”
胡杨倒是很理解他的不理解:“你在国外待太久了。你接触的那些从国内出去的人,有些话是不会告诉你的。”
李亿峰沉默了片刻,说道:“胡,我不喜欢这种调子。”
胡杨语调更加的平缓:“无法量化的东西你都不会喜欢。但这就是现实。逻辑和理性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客观和高效其实也并不是当下执政者们的第一追求。完全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对吗?”
李亿峰再次沉默片刻之后说道:“这个说法我可以接受。待会儿我会给赵援朝打电话。”
胡杨说道:“聊聊是可以的,但我希望即便知道某些所谓社会的真相之后,你也不要太过在意这些细节。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下,每个国家和群体都会有不同的所谓社会真相。我希望你并不要太过在意这些细节,因为我需要你的眼光和格局放在更高的地方。”
李亿峰这次回应的很快:“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关于宁德港你的想法是放弃?”
胡杨很肯定的回应道:“宁德港的投资,我的意见是暂时不要考虑。但是我准备在宁德市进行投资。”
和李亿峰交流是不需要设置悬念的。高效准确才是他们追求的。所以胡杨紧接着就将他的想法和盘托出。
“宁德港的发展是受陆路交通运力限制的。这个不是我们这个小资本实体现在能够掺和进去了的。所以我想要在宁德开一个物流公司。利用咱们手中的人才优势克服滚头岭这个限制,并把这里变成我们将来垄断宁德陆路运输的最大筹码。”
胡杨的这个想法也是今天下午逐渐成型。他看到大小李师傅两人轮班开车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
客观的说滚头岭上的这条省道本身的路面情况还是可以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路面养护,而是路宽的宽度。勉强是能达到全程双车道的标准,但路肩几乎是没有的。
山体的结构和材质决定了,不能随意的进行开凿。所以路就只能顺着山体自然状态修建。
总得来说这条路的驾驶难度的确是高。不仅难度高而且还长,单人开下来的确非常的累。疲劳驾驶和注意力涣散会提高意外发生的概率。但这种情况如果由两个司机来分担,情况就会好很多。
胡杨想到华夏科技的人才储备。也有很多都是汽车兵出身。他们的驾驶技术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也是两人一车甚至配备三人,滚头岭对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甚至胡杨还想过,可以专门训练一批针对滚头岭的驾驶员。
他们只开滚头岭这一段,出山之后就换成其他驾驶员。有车进山时再换上他们。以他们的能力,专攻这一段路的话肯定能逐渐拉开和其他司机的差距。这是日本秋名山著名车手藤原拓海已经证明过的。
沉默了片刻之后,李亿峰开口说道:“物流公司应该只是计划的第一步。”
胡杨心中默默鼓掌。不愧是李亿峰,果然不是个目光只停留在脚前尖儿的人。
普通人是走一步看一步,聪明是看两步,李亿峰这类人能看到五六七八步,否则又怎么能算是妖孽。
胡杨其实也是在刚刚想到李亿峰口中的那个计划。最多也就早了几分钟而已。其实胡杨此时的压力也不小,毕竟智商这方面真的和李亿峰这种妖孽有差距。
稍微整理一下脑中的思路,胡杨说道:“其实对于宁德港的前景,我的判断其实比你的预测还要更悲观一点...”
即便不考虑一些政策制定上的因素,光是从技术方面考虑。也不是三五年内可能完全准备好的。
不是说技术研发的难度就是到了三五年也攻克不了的程度。而是说现在国家需要关注的领域太多。公路铁路隧道这方面的技术要到九十年代才开始被关注。那也是全国范围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规模立项和动工的时期。
但就算是到了那个时期,国家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青藏方和云贵川,一个是高原冻土,一个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关于这部分已经写入了内参和政府工作计划中,虽然并不是最显眼的地方,但至少可以让胡杨不必再用推测的口吻说出来。
而同样对于筑路部分的信息,胡杨用北方林区正在进行的工程作为借口。有人问起,他就说是自己在北清查资料的时候看到的。毕竟连“热棒”这么新的东西都弄出来,对隧道开凿技术有些了解也是很合理的。
于是胡杨稍微给李亿峰科普了一下冻土筑路的难点和喀斯特地貌筑路难点。
前面有这两个高山立着,同样困难但又不是非常困难和紧要的火山岩断层带开凿隧道的技术问题,处境就会变得不上不下十分尴尬。
所以从国家层面的资源分配来说,并不会重点投入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基本上都是在“捡”别的地方现成的技术来用。
别的地方已经成熟的技术再拿来用虽然少花了研发的钱,但牺牲的却是时间。而这个时间并不是晚几年那么简单。
胡杨对李亿峰说道:“我的估计1990到2010这二十年是中国建国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二十年。慢了一点可不是慢一步,是慢了很多步。”
李亿峰认为四年之内都可以接受,这个判断胡杨是认同的。但这四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四年是在吃宁德港天然深水良港的老本。
过了这重要的四年,其他地区也就能空出手来建设自己境内的深水港了。而这个时候宁德港的优势就没了。
宁德港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好像是一个很不错的位置。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里对于航运来说并不吃香。
对于大陆而言海运的几大线路而言,宁德港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这里既不是距离马六甲最近的港口,也不是距离日韩最近的港口。从美洲和澳洲过来的海轮也不会把这里作为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