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 > 工业教父 > 第279章 爆窃
  爆窃在粤语地区也读作“爆夹”或者“爆格”。这个夹指的是夹万。夹万就是小型的保险柜。
  爆夹的意思就是入室偷窃小型的保险柜。之所以会用爆这个字,是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偷窃的方式并不像传统偷窃那样隐蔽,会使用一些动静比较大的工具。
  因为不是什么人都有能力靠小工具撬开保险柜的。而没有这种技术的贼,会选择的更加简单粗暴的电钻、无齿锯还有焊机这类工具。
  香港深水埗,今天早些时候就发生了一次爆窃案。当警察到了之后,户主却称并没有丢失什么值钱的东西,并不需要特别调查。
  因为户主并不是华人,而是持有美国护照的白人,所以警察也没有在深入调查,只记录为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件。
  实际上,这当然不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而是一次教科书般典型的爆窃。
  这个位于深水埗的普通贸易公司,就是kbc新闻集团在香港的据点,也是存放活动资金的金库。
  从发现上海那个保险柜尺寸太小之后,胡杨就开始惦记这个地方了。两次掏空上海金库之后,胡杨就让管冲盯上了所有相关人。
  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抓住了他们的小尾巴,找到了香港深水埗的这个地方。然后就是一次标准流程的行动。
  前期踩点观察、周边环境、建筑结构、人员身份和数量、日常活动规律、防御能力和反应能力评估、内部环境侦查、作战计划设定、作战计划演练、作战计划修订,还有最后的实施。
  他们在凌晨进入了建筑,用改装的电钻和焊机,暴力破解了三个保险柜锁具,将里面的东西洗劫一空。
  为了更像是一次爆窃,他们也没有放过任何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除了现金和资料,其他杂物都被丢进了海里。
  作为一个大型新闻集团在海外的据点,这里保险柜里存放的资料,果然是没有让胡杨和管冲失望。
  新闻集团虽然不是算是典型的情报组织,但也是靠消息生存的。资料中记录的很多东西,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让管冲关注的,是其中一部分关于香港政客的秘辛,包括英国人和华人都有。
  看到这些东西之后,管冲脑中已经开始酝酿一系列能将这些资料充分利用的计划。
  与这些资料相比,钱就不那么让人兴奋了。虽然客观的说,也的确是不少。
  美金有十几万,港币有五十多万。看情况,这应该不是这里存款最多的时候。
  钱,自然是留在香港这边。都是无法追查来源的现金,正好合适他们用。
  至于胡杨的原则。
  香港现在还没回归,原则上还不算在可实施的范围之内。
  得到香港据点被爆窃的消息之后,包括里德在内所有人都进入紧急状态。他们自己是很清楚那些保险柜有什么的。一旦这些资料外泄,是会影响到他们职业生涯的。
  这个时候,里德和其他同僚此时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善后上面。自然顾不上赵鲲这些不重要的人以及那些不重要的事。
  当赵迁终于利用他的关系,知道了香港发生的变故,已经是爆窃发生的二十四小时以后。
  其实就算联系上了里德,他也无法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新闻集团或许在香港乃至亚洲很多,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大陆,他们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取得联系之后,得到的也不过是更多的坏消息罢了。kbc新闻集团短期内,已经不可能再给他们提供任何的帮助。
  而经过了一天多的连锁反应,之前倒向《供求信息》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弄清楚了现在的情况。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好处谁都想占,坏处谁都不想碰。很明显现在《供求信息》已经不再是一天之前的那个香饽饽了。
  做出这种判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公检法系统对于《供求信息》的态度。
  法院对起诉的受理,公检对于相关单位的调查,都是非常明确的表现。
  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在这方面的嗅觉都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情况就这样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前几日还门可罗雀的《华夏信息》位于各地的办公室,突然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有些单位是来谈合作的。这些人大多都是之前的骑墙派,左右摇摆了很久之后,这次才终于下定了决定。
  还有一些单位是来谈续约的。他们都是《华夏信息》最忠诚的支持者。从头到尾都在支持《华夏信息》。现在形势大翻转,他们便来锦上添花。
  最后还有一些,既不是来续约,也不是来谈合作的,他们是来求和的。
  这些就是与《华夏信息》签了合同,然后又在赵鲲他们的诱惑下违约的那些单位。
  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刚收到《华夏信息》的警告时,他们都有些不以为然。
  那个时候赵鲲的《供求信息》可是完全压着《华夏信息》。从他们的角度看,胜负似乎以成定局。
  然而变化就是这么突然!
  他们先是接到了《华夏信息》的正式书面警告,然后又“听到”了一个决定性的消息。那就是赵鲲接到了法院的传票!
  无论在什么样的政体和社会环境中,都没有人喜欢和官司扯上关系。即便为了维权的目的,打官司也从来都不是首选项。
  一旦身陷官司之中,别的不说就说这个时间就是个大问题。就算官司本身不严重,你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应付各种程序。
  而且话又说回来,这年头有谁敢说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查都不怕?
  《华夏信息》给了这些单位三天的时间,其中绝大部分在第二天就主动上门求和。
  三天过去,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单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个结果也让胡杨他们稍微松了口气。
  这个时候要是没人愿意做“鸡”,还杀什么来吓唬那些猴呢。
  第四天,《华夏信息》分散在各地的人员,开始在这些“鸡”的所在地递交诉状,起诉这些单位违反合同条款。
  因为从一开始就把主观和可观的各种情况都准备得很充分,所以没有任何意外的,所有的诉状都被法院受理。
  这是八十年代,法院的民事纠纷,尤其是其中的合同纠纷,那真的不算常见。究其原因,是这个时期国人还没有养成签署书面合同的习惯。更多时候,大家还是习惯于口头承诺。
  而口头协议虽然在合同法中是受到支持的,但客观举证非常困难。一旦产生纠纷,是很难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
  总之,法院处理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偏少,所以《华夏信息》递交的诉状很快就被排上了日程。
  合同是白纸黑字,内容又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基本上找不出任何的瑕疵。且不说现在律师在国内还是稀罕的存在,就算有高手在场也无济于事。
  以现在各种条件综合判断,这个官司只要进入流程,那《华夏信息》赢得概率是九成九。
  而现在既然已经进入程序,那他们这些“鸡”就不需要再操心了。胡杨和管冲的注意力,还是放回了赵家这边。
  赵爱国,一个年代感十足的名字。赵迁的二弟,是赵家留在国内这一支里做主的人。他本身在体制内也有不低的级别。
  在海外那一支回国之后,赵爱国的权力和关系,为赵家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但这次,赵爱国帮不上忙了。
  三天来,赵爱国发动了所有的关系,也没能改变任何既定事实。
  《供求信息》报社还是要作为被起诉对象,受到各种相关部门的调查。赵鲲还是要在规定时间到法院参加第一次调解。
  对与这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反而是赵爱国本人并不那么意外。论及政治敏感度,能在体制内混到现在这个为止,他赵爱国肯定要从外面回来的赵迁强出一截。
  从一开始听到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赵爱国就感觉了一丝异样。公检法,虽然老放在一起说也相互配合,但三个系统都是独立的。这三权独立也是政法系统基础。
  而在赵鲲这件事中,公检法三个系统的配合程度紧密很不正常。而且不止发生在一城一地,而同时发生很多个地方,甚至是在不同的省份。
  这肯定不是巧合。
  如果不是巧合,能有这种影响力的就绝对不是普通人,至少一般省厅级都做不到。而再往上,他赵爱国就有点不敢想了。
  当他的心里藏着这个想法时,赵爱国在找关系的过程中就多了几分格外的小心和敏感。每一次都多少给自己多留几分余地。
  在吃了若干软硬钉子之后,终于某个老领导稍微给他透露了丁点信息。
  这次的确是上面有人说了话,但并不是直接针对《供求信息》,只是提到《供求信息》背后的赵家和国外某些新闻相关实体有一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