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起重设备制造厂的谈判,只进行了两天就全搞定。短平快方针也是胡杨一开始就定下的。
合同中并没有太多可以修改的地方。因为胡杨准备这份合同的初衷,就不是通过承包获得多高的利润。
总体上当然是不可能亏本的,但在收回成本之余,利润的比例真的已经压的很低。
从胡杨的角度来看,这份合同的条件是很优厚了。但当从起重设备制造厂的角度,因为眼光的局限,他们恐怕并没有感受那么深。但没关系,胡杨并不为了让他们感激才这么做的。
与起重设备制造厂的合同签下来的当天,胡杨就和项凌江一起来到了冷轧设备厂,见到了一脸热情的胡厂长。并且参加他们组织盛大并且热烈的欢迎仪式。
关于这个锣鼓喧天的热烈场面,胡厂长事先并没有和华夏科技这边通气。着实算是一个惊喜。而弄出这么大动静的目的,却是值得稍微琢磨一下。
不过,这个动静却与胡杨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他也示意让大家配合他们。并让戚扬赶紧回去拿了相机过来。既然要弄出大动静,那不给报纸投几张照片怎么行。
如果不是来胡厂长没有提前通气,胡杨会然让邢鹏去联系电视台的记者。既然要把动静弄大,那自然就要弄到最大。
这是胡杨和这位本家的胡厂长第一次见面。
看得出,胡厂长见到胡杨的时候是有些意外的。主要应该还是意外于胡杨的年轻。
这样一个笑起来还带点天真的年轻人,竟然会是华夏科技公司里做主的人。
一个擅长“社交”的厂长,并很可能是因此才爬上厂长位置的人,胡厂长最关注的重点,从来都不在具体的生产上。
关于华夏科技这个公司,他也是找人打听过的。但这个时代的信息通路毕竟没有那么通常,他能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
只知道这个公司是北京来的,似乎是很有“关系”。而今天看到这么年轻的胡杨自后,这位本家的胡厂长自然就把他定位了成了一个来自京城二代子弟。
胡杨如果知道他的这种想法,也不会去纠正他。实际上,他这么想也没有太大的错误。华夏科技的人大部分也真就是各种所谓的二代子弟。
某某二代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或者说被大家记住的那些代表人物,好像并没有做什么值得被称颂的事情。
胡杨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他管着这群二代弟子,任由他们野蛮生长的话,似乎大概率上,也的确会变成大家“希望”的那个样子。
华夏科技和冷轧机厂的承包谈判进行的异常顺利。甚至要比之前的与起重设备制造厂的谈判还要顺利的多。
原因大约有两个,第一就是胡厂长对华夏科技公司“背景”的判断。第二则是因为他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合同条款中的好处。这个方面,胡厂长的确要比那位姜厂长更加的专业。
华夏科技有“背景”,又许下了足够的好处,胡厂长没有理由拒绝这些。而在正式签署协议之前,胡杨和这位本家进行了一次单独私密的简短谈话。
谈话的内容并不多。
胡杨对胡厂长说道:“如果还有什么想要的,现在就提出来。”
胡厂长笑着说道:“已经很好了。”
胡杨没有笑,又说道:“现在提出来无论公私,都是可以谈的。”
胡厂长有些拿不住胡杨的意思。
胡杨继续说道:“可如果错过今天,您忍不住自己拿了,那我们就必须做一些很伤和气的事。”
胡厂长讪笑:“怎么会呢。
胡杨语气依然平淡的说道:“我们也不希望有这样事发生。但有些话要说在前头。关于你和冷轧厂的管理层,我们也是稍微进行了一些调查。你们的作风,多少我们也是有一点了解的。所以我想你应该不会意外我会有这种担心,是吗?”
胡厂长没有说话,只能以沉默应对。虽然他也算是老江湖,但眼下这种情况他还真是头一回遇到。虽然没有第三人在场,但被一个年纪还不到他一半的年轻人,用这种语气,说出这些事情。他一时间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反应来应对。
一个善于社交的人,必然是善于权衡和拿捏人际关系的。而在此时此刻,胡厂长感觉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似乎都不太适用。
有一瞬间,胡厂长感觉自己正在被羞辱,但很快他就压下这种羞辱感。因为,事实上他和他的冷轧厂的现状是不要被承包。他需要这笔可观的承包费用填补一些窟窿,而单位也需要这笔钱发工资和退休金。
而逻辑上,胡杨提出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换个人,胡厂长大可以说大家都一样。能到他这个位置的干部,有谁不是他这样的。但面对胡杨,他没有这个底气说这些。因为真的不了解面前这个年轻人。
胡杨语气平淡的继续说道:“所以,我希望您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能约束好其他人。相信我,如果是由我们来解决,一定会是非常彻底的方式。我也希望你能了解,与我们合作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抬手看了一眼腕表的时间,胡杨说道:“十五分钟之后签约。在这之前,无论公开的还是私下的条件,原则上都是可以调整的。而一旦我们签订了合同,那么一起都将以合同为准。”
在这之后的十五分钟里,胡厂长的脑子里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他并没有修改任何已经谈好的条件。
对他的这个反应,胡杨基本还是满意的。贪婪但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这很好。
既然有那么一个热烈的开始,自然结束也要很热闹。
签约仪式的现场是真的请来了电视台的记者。这次华夏科技承包冷轧机制造厂的事,是作为一个改革正面典型报道的。
在之后一周时间里,这个新闻基本上占领时下有限的所有媒体。
而这一周里,华夏科技却没有主动再接触其余四家单位中的任何一家。反倒是他们开始积极的主动接触华夏科技。
当然这个积极,也还是很矜持的,这个面子还是非常重要。只要没到揭不开锅,那面子还是要守住的。面子,永远都是国人绕不开的大事。
胡杨不是不想给他们面子,但在面子成为办事的阻碍时,他也不介意削一削他们的面子。
这一周,胡杨干脆就没有留在沈阳。除了实在走不开的邢鹏几个之外,全体都跟着胡杨来了丹东。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们是从沈阳乘船入海,最终目的地是丹东。
这次他们换乘了两种不同的船。在内河他们乘坐的是改装过的,小型平底货船。
这种货船的想法是胡杨和几个老海军一起想出来的。平底船并不是他们首创,他们只是研究出了一个对现有普通小型货船的改造手法,甚至不能称之为技术。
是一些海军的老机修工加上几个高级技工,花了一些工夫撺掇出的东西。这东西基本是纯手工弄出来的,复制一次都不太容易,就更不要说量产了。
弄这个平地货船出来,主要还是为了验证一些关于内河运输的想法,算是试验机。
内河运输和外海运输虽然都是用船舶,但航行环境区别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抗风浪能力和吃水深度。
胡杨曾经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就住在黄浦江边。每天都能看到货船在江水中穿行。相信大多数外地人,头一回见到黄浦江里运沙船,都会感觉十分惊奇。
因为这些运沙船在满载情况下,就像是半潜在江水中一样,船舷和水面几近平齐。而这些运沙船都是平底船。
平底的设计既能够增加运输量,又可以减少吃水深度。但同时这种船对于风浪的抵抗能力就要差很多了。即便是在内河,风力超过五六级之后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这也是为什么黄浦江中,那些运沙船都会满载到快要把自己变成潜水艇的原因之一。装得越多,反而抗风浪的能力越强。
关于平底船,胡杨他们并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但在辽河流域,正儿八经的平地货船还真就是他们这的独一份。在胡杨之前,还没有人认真的想要在辽宁版图内部建立一条水路运输线。
或许,也真的有人想过,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的胡杨肯定是第一个。
试乘了平底货船之后,大伙就地总结的各种问题和经验。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就在大连再次上岸。
这一趟他们是来参观一个企业,东北地区最大的造船企业,大连造船厂。
1984年7月,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阀门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从大连造船厂整体划出。这是整个东北地区,国企改革最成功的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