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建造盛唐 > 第174章 父子情深
  李元瑷在一旁听着,都觉得李世民有些强能所难了。
  辽东一地,失陷高句丽两百余年。
  境内即便最年长者亦不会华夏语,除去近年入辽发财的商人,境内百姓就没有会华夏语的。
  在这种氛围下,如何快速的学会另外一种语言?
  当然李世民的顾虑也不是没有原因,有些东西不强制不行。
  真要顺其自然,十几二十年,这种情况都未必改的过来。
  但是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是轻易能改的?
  李元瑷想着想着,忽然想到了汉语拼音,自己将汉语拼音弄出来会不会好一点?
  在李元瑷的记忆中,中国古人一直在研究汉文字的简洁辨识法。
  现在通用的是“反切”法,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办法一点也不实用,可以说是极其笨拙的。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个字母。
  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很有汉语拼音的结构架势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就如“梁”这个字,用汉语的读音标示就是“立昂切”,立昂立昂立昂梁。
  细分起来,与汉语拼音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了。
  只是没有拼音弄起来方便。
  不过李元瑷也没有打算立刻弄出来,看看情况再说,真要随手就弄出个这么个玩意,保不定就给当成怪物了。
  其实李元瑷心底清楚,自己最近的表现,已经开始往怪物发展了。
  不能太过,过而出乱。
  李元瑷还是晓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的。
  离开了辽东,他们一行人直往蓟城腹地行去。
  大军一步入幽州,那种感觉立刻不一样了。
  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路过的百姓商贩得知唐王朝的凯旋大军回来,一个个莫不让开道来,举手高呼着:“大唐万胜,大唐万胜!”
  尤其是李世民经过的时候,一个个的百姓莫不是跪伏在地的高呼。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这并非作秀,反而沿途百姓发自内心的骄傲。
  论民族整体的自豪荣誉感,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唯汉唐明尔。
  金胜曼、扶余隆见状都露出讶异的表情,这种景象在他们国家是永远见不到的。
  他们的百姓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唐王朝的百姓已经进入了管仲所说的那种知荣辱礼节的境界了。
  李世民想着不远处就是蓟城,归心似箭,骑在马上一路疾行。
  开始他还顾念着大军,到了最后实在等不及了,直接将大军丢给李绩,自己策马扬鞭先一步飞驰而去。
  长孙无忌、李元瑷一行人见状,赶忙甩了几下马鞭,意图追上。
  李元瑷的坐骑并不差,但与李世民、长孙无忌的相比起来,差了些许档次,不一会儿就落后了好几个马身。
  太子李治早已在蓟城十里外,带领着蓟城监国的文武百官列队迎接了。
  似乎见到了李世民的身影,这个大唐太子亦顾不得礼节,直接弄了匹马向李世民奔去。
  李世民见李治遥遥向自己策马奔来,更是忍不住甩了几下马鞭。
  但见李治身上的衣服有点眼熟,李世民也反应过来了,一边骑着马,一边将自己套在外边的大熊皮衣给脱了下来。
  不愧是冲锋陷阵的悍将,李世民在马背上做着番动作,速度一点也不受影响。
  将大熊皮衣横在马背上,露出了里面的黄色的破长袍。
  “哎呦!”
  李元瑷在后边看着是瞠目结舌,好家伙,他一直以为李世民换了,原来是破了穿在外边难看,改穿里边了。
  这李治送的黄色长袍,这位大唐皇帝居然穿了整整一年多。
  李元瑷这时不免动容,这一件好事容易,做一千件好事就难了。
  这衣服你穿一个月,两个月简单,真要穿上一年,意义完全不同了。
  后世人都是李世民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李元瑷现在却觉得未必如此。
  也许他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父亲,但是他对于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关爱不亚于任何人。
  “父皇!”
  李治翻身下马,展现出来非凡的骑术水准,直接跪伏在了李世民的面前,泣声道:“孩儿好想你呐!”
  李治的人设就有些懦弱,哭的是稀里哗啦的。
  李世民典型的傲娇,在信里怎么肉麻怎么写,一封儿女的信能够反复看个十几遍,还能看红眼睛。
  可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却一副坦然的表情,说道:“起来,多大人呢,哭成这样,让人笑话!”
  李治才不管这些,他人笑就笑,我自哭我的:他从来不在乎外人对他的看法。
  李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相隔一年余,从十七过渡到十八,明显高了一节。
  李世民比划了一下,父怀大慰,笑道:“真好,真好,雉奴,长高了。”
  长孙无忌、李元瑷以及一干护卫也随后赶到,在他们两父子续完旧之后,才一并向李治行礼问好:“见过太子殿下。”
  李治忙上前将长孙无忌扶起,说道:“舅舅免礼!万里征程,苦了舅舅了。”
  “十六叔,也起来吧!都是一家人,无需如此。”
  在特别对待了长孙无忌、李元瑷之后,李治才招呼一干护卫平身。
  “走吧!”
  李世民开心的拉着李治往十里亭方向走去。
  经过一连串的见礼,李世民带领着百官走进了蓟城。
  蓟城百姓夹道欢迎,各类鲜花铺满了长街。
  但相比之前官道上百姓自发的呼喊,这明显就有作秀的痕迹了。
  可即便是作秀,左右的百姓贵胄门依然喊着撕心裂肺的。
  其实幽州这边还好,真正轰动的是中原江南。
  杨广三征高句丽,从天下征兵,但民夫是从江南和中原拉的,粮草征调于江南地区,故而打高句丽受伤最深的就是中原、江南,又出人又出力还出钱,结果一无所有。
  故而三征高句丽受伤最严重的的就是中原、江南两地。
  得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为自己报仇之后,中原、江南那是一片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