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宋燕王 > 第707章 陆游北上
  两天后,陆游带着数人离开汴京,赶往海州赴任,筹建海州市舶司和回易处。
  朝廷有了赚钱的门路,也开始逐步实施,但要收到钱,恐怕也要一年以后,朝廷缺钱,依然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为解决短期内用钱的问题,赵昚和群臣想了很多办法,但吵来吵去,都没有来钱最快、对朝廷和百姓危害最小的办法,仅有的两个办法也没有达成共识。
  一个卖官,一个卖爵。
  这两个办法来钱最快、最直接,但对朝廷和百姓伤害很大,并且遗祸无穷。
  但在朝廷国库空虚、急需钱财的时候,这两个办法又是最吸引人的,只是这个口子,谁也不敢拍板开,毕竟买卖官爵将来是要背负骂名的。
  赵昚最为皇帝,自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事务,并且为国库筹钱筹粮也是执宰们要操心的事。
  于是陈康伯和史浩等人商议,认为眼下汴京度日艰难,若是熬不过前两年,大宋的气数恐怕不会长久,所以不论如何,一定要把前两年熬过去,只要能为国库筹到钱,又何惧骂名!
  最终陈康伯主动揽过买卖官爵之事,赵昚没有拒绝。
  五日后,朝廷颁布招贤诏书,说朝廷北迁汴京以来,深感人才稀少,加之北伐多年,宋金两国征战不休,逃难之人数不胜数,州府、县衙官职也多有空缺,地方治理混乱,为尽快平靖地方,让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急需治理人才,特此允许各地乡贤参与地方官府治理,自即日起,三个月内,各地乡贤可来汴京招贤馆自荐,朝廷择优授予官职爵位,共建大宋盛世。
  能称为乡贤的,在地方上都是有钱又有势的大家族头面人物,都是见过世面的聪明人,朝廷招贤诏书一下,他们几乎都明白了朝廷的意图。
  有钱不算什么,有势也算不得什么,在当地有钱有势也只能局限于当地而已,如果能以乡贤之身谋得一官半职,就算进了官场,进了士大夫阶层,不管能不能更进一步,子孙后辈,以此为起点,种种好处将受用不尽!
  半个月后,朝廷招贤的消息很快在江北各州各府传开,各地有头有脸有钱有势的人物开始蠢蠢欲动,自荐招贤便不需看别人脸色,地方官府也不能阻拦,人人都有机会进汴京招贤馆,但官职爵位数量肯定是有限的,此事自然是宜早不宜迟。
  于是各州各府自认为乡贤的人争先恐后朝汴京赶去,只为尽早争得一个官职或爵位。
  各地乡贤到了汴京招贤馆,便按要求填报自荐材料,籍贯、年龄、家世、乡贤事迹、官场关系、田产等全都要填报。
  填报之后,招贤馆官吏便告诉他们,招贤馆会等三个月自荐结束之后,公布各地自荐名单,然后在一个月内遴选完毕,授予官职或爵位,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乡贤们可以留在汴京等消息,也可以先回老家去,但招贤馆建议他们留在汴京,因为不定时会有消息放出,如果错过了,可没后悔药吃。
  从各地赶来汴京的乡贤都是脑子灵活的聪明人,能留在汴京,就有机会结识汴京官员,即使在招贤馆得不到官职或爵位,也是不会亏的。
  所以,来到汴京的乡贤们,几乎没人走,除了个别人要赶回老家处理家事,绝大部分都留在了汴京。
  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有钱有势的,如今来到汴京,天子脚下,虽说权势几乎没有了,但他们手里的钱还是实实在在的,一文一银都没少。
  随着成百上千身怀巨款的乡贤陆续来到汴京,鸿宾楼的生意很快好起来了。
  鸿宾楼在临安也是最好的酒楼,在临安只对官职达到五品以上的客人开放,但在汴京的鸿宾楼略有不同,因为汴京的官员都很节俭,朝廷连薪俸都很难足额发放,连皇帝都只有几套换洗衣裳,哪个官员又敢常去消费最昂贵的鸿宾楼?
  鸿宾楼投入巨资,在汴京亏本经营三个月后,迎来了转机。
  这批没有官职爵位在身的乡贤身上是有钱的,所以原本看重客人身份的鸿宾楼降低了门槛,只要有钱便都可以进入,毕竟赚钱是鸿宾楼的主要业务。
  在乡贤出现在汴京一个月后,赵昚翻看过内侍省递呈的账册,眉宇之间的阴霾终于消散了一些。
  金国虽祸乱多年,民间还是积攒了不少财富,依靠这些财富,朝廷北迁汴京的第一个年头,终于能熬过去了!
  随后,赵昚下令内侍省,将他们筹措来的钱财划拨五成给户部,其余的归入内库,以后也照此执行。
  户部拿到钱后,各部各司很快找上门来,在陈康伯、史浩主持下,瞬间瓜分一空。
  因为这笔钱,在京官员,终于腊月年底之前领取到了一套新的官服。
  户部依靠内侍省一个月一次的拨款,慢慢清还各部各司的欠账,六部二十四司逐渐开始正常运转。
  乡贤们在汴京玩的很高兴,每天都能结识天南海北的新朋友,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在官场上有交集,是以几乎全都是和和气气,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搞好关系就绝不会错失机会,酒宴茶会、夜游听曲,是新老朋友聚会的必备项目。
  乡贤们留在汴京等消息、经营关系,而他们的钱,源源不断的流进鸿宾楼,流进客栈,流进茶楼、酒楼,流进勾栏瓦舍,留在了汴京。
  因为有这群消费群体存在,汴京周边人口迅速开始向汴京城回流,特别是各类大小商贾。
  乡贤中有不少本身除了经营田产之外,还经营各种其他产业的人,严格来说,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商贾。
  商贾之间自然会生意可谈,有生意可做,在普通商贾看来,乡贤们掌握的人脉资源是无法估量的,能跟一个地方的乡贤搞好关系,到时候去那个地方经商,定然能得到不少助力。
  所以在汴京很快形成了相互追逐的局面,普通商贾追逐各地乡贤,想跟他们套近乎、搭关系,而乡贤们则忙着结识在京官员,寻找靠山,寻求照顾。
  在无数人热情追逐之下,各类人才开始聚集,凋零的北都汴京渐渐活络起来,逐步向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前进。
  招贤诏令下达三个月后,招贤馆当即闭馆,停止接收乡贤自荐材料。
  闭馆三日之后,招贤馆重开,各州各府各县自荐名单统一在馆内张榜公示,同时公布的还有各地官职空缺数量和具体官职。
  与此同时,招贤馆宣布,自次日巳时三刻开始,各州乡贤以州为单位,在既定时间在招贤馆指定房间做自荐陈述,过时不候。
  次日巳时,颍州近二十名乡贤在招贤馆遴选阁前等候,排在他们后面的是宿州乡贤,再之后的是黄州乡贤,紧接着是江陵府乡贤,他们后面还有好几波人,每州乡贤进入遴选阁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只会断不会长。
  巳时三刻一到,把守遴选阁的值班守卫打开大门。
  门前官吏手持名册,唱州名之后,一一点名核对自荐乡贤,确认无误后,籍贯为同一州府的乡贤进入遴选阁中。
  遴选阁内,除了主持此事的宰相陈康伯外,还有吏部、礼部、户部员外郎陪同,共同参与遴选。
  陈康伯先代表朝廷和招贤馆,将朝廷北迁汴京之后百废待兴的处境和难处说与众人听,表达了朝廷为减轻百姓负担,使天下尽快安定,而宣布免除三年赋税的苦衷,并告诉他们,如今朝廷新迁,较为困难,身在招贤馆的诸位乡贤,对稳定地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朝廷下令招贤,就是希望各地乡贤都能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地方治理,与汴京朝廷共度时艰。
  见众人明白他的意思之后,陈康伯马上宣布开始自荐陈述。
  乡贤都是人精,哪里听不出来宰相的意思。
  其实在初来招贤馆填报自荐材料后,乡贤们基本都明白朝廷的意思了,朝廷不就是缺钱嘛,对他们来说用钱换官,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好事,这种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有。
  大宋历来都是科举取士,想做官要么去好好读书考进士,要么父辈是高官,得朝廷恩荫,除此之外就只有从军一途,用命搏出一个官职来。
  如今朝廷困难,急需钱财,他们能拿钱财换一个官职和爵位,这可是几生几世修来的机会,试问谁不愿意?
  于是,在陈康伯话音刚落之时,马上便有一乡贤抢先上前一步,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直言他家有良田千顷、桑田千亩、纺织作坊三个、染坊两座、绸缎庄两个,所产丝绸布匹远销建康、扬州,每年收获的粮食也有不少,平日在乡里都是善待百姓,从不仗势欺压,遇荒年都会降低田租,甚至免息借粮,接济同乡灾民,如今朝廷北迁,愿捐献良田五百顷、纺织作坊两个、染坊一座、绸缎庄一个,以示庆贺!
  谁知,户部官员却道,捐献是好事,但捐献这些产业,朝廷是没法接收的,总不能派人去颍州专门经营这些产业吧!
  那乡贤脑子一转,马上回道,他的意思是将这些产业每年所出,悉数捐献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