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宋燕王 > 第497章 心灰意冷
  “只是可惜啊,他当初若进的是太学为而不是武学,以后的成就应当更大。”
  章复不无惋惜的轻轻摇头。
  “小王看杨副使在选将营很适应,说不定他就喜在军伍,而不喜在衙门。”
  赵瑗对章复说法不是很赞同,虽说太学不是谁都能进的,可武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既然进了武学自然是他自己的选择,况且从他先前的言论来看,他更喜欢谈论兵事,更希望在军中建立功业。
  “谁说的清呢。”
  章复不再与赵瑗争辩,他既然了解过杨丛义,自然知道他身在军伍的原因,不是他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走的门路。
  二人不再谈论杨丛义,闲聊片刻,各自散去休息。
  选将挑战已经全部结束,但选将之事还未正式完成。
  以杨丛义当初的设想,他要选出十个优秀将校,而后带着他们跟随郡王进临安接受朝廷和皇上的封赏,将他们的名字广传天下,就像科举高中的学子在东华门唱名一样。
  然而形势与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当初是想以选将营为基础,挑选出能战敢战之人加以培养,以便在日后完颜亮南下之时,与他共同进退,征战疆场,建功立业。
  如今实战挑战方才结束,马上便要以参选部队组建新军,新军建成自然不会跟他再有任何关系,瞬间就被李、邵两位名将接管过去,也轮不到他再插手。
  还有,建立选将营的初衷便是为了选将,而后进临安封赏,而今要建新军,此事怕是要黄了,驻外禁军都撤销了,封赏嘉奖,竖立榜样给谁看?
  再说,如果他们是优秀将校,为何他们之前所在的部队会因老弱病残、疏于训练被全部撤销?这不是跟朝廷所言前后矛盾,授人以柄吗?
  杨丛义回到营中,很快就想明白了,朝廷既然决定撤销旧军,组建新军,那就不会再按原计划选出优秀将校召进临安封赏。皇帝如果不再召见选拨出来的青年将校,选将营设立,组织选将以达到提振大宋军心的愿望便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在选将营这大半年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
  当初说的好好的,皇帝要亲自召见选拨出来的前三名青年将校,为何会突然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想了许久,杨丛义也没能想明白,只能归咎于那帮胆小的主和派文官,应当是他们唯恐大宋军队强大起来,害怕引起金国不满吧!
  再退一步,现在要组建新军,即使真的最终挑选出了优秀将校,他们也是进入李显忠和绍宏渊帐下,朝廷纵使封赏,外人听到的也只会是李显忠和绍宏渊这等名将的名字,而不是碌碌无名的小小将校。
  总之,旧军撤销,新军组建,选将营选将的初衷已经完全改变,能不能选出将来,选出什么将来,已经无关紧要。
  这个结果杨丛义不想看到,满腔热血,化为东流水,他心中充满委屈与失望。
  他就像一个人没有名气的画师,费尽所有心力画出几十幅画来,结果被请来的鉴赏品论家全部带走,如果鉴赏评论家从中挑选出几副还不错的画出来,别人会称赞他眼光独到,如果不挑选,鉴赏评论家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唯一有损失的就画师一人而已,杨丛义如今就像是那个画师。
  选将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是朝廷的决定,不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相信都是博弈的结果,一方赢了,一方输了,仅此而已,而他没有参与博弈的资格,只能任人摆布。
  没有资格博弈,那便接受别人的博弈结果吧。
  站在内营的山坡上,望着春日的苍翠,他忽然想起了在天柱山遇到的郑道长。
  天地万物,自有运行之法,这天下大事不也是一样,能影响天下命运的人不在江湖,而在庙堂之上,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既然原本就是一个小人物,何必强推旁人和自己逆势而行,还是做一个顺应大势的人,朝廷要和,那便隐匿身形,朝廷要战,那便奋起挺身。
  杨丛义在短短数个时辰之内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马上召集众人议事。
  选将之事在组建新军之前,李显忠、绍宏渊是选将评判,事关选将之事,他们当然得参与。
  五人在营中左右分坐,杨丛义当众宣布一个消息。
  “诸位,历时五个多月,实战选将挑战终于结束,选将营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这些时日辛苦诸位了。相信诸位也都知道,枢密院来人了,带来朝廷命令,至于是何命令,枢密院自会告诉大家。我先说朝廷给选将营的命令,朝廷命选将营马上完成选将之事,而后便向全营宣布新的命令。”
  “大人,马上是何时?可有时限?各军在选将营训练表现每日记录,若要全部统计出来至少需要五天。”
  沈缙马上提出疑问,当初制定的选将评价内容之中就考核在营中的表现,一个是训练,一个是日常军纪管理,数据都十分繁琐。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最好一天内完成,枢密院章大人马上就要回临安,在选将营最多停留两天时间。”
  杨丛义并不确定章大人何时离开,但见章大人那意思是要急着赶回临安,毕竟刚刚升官,怎可久离临安?
  “太急了,记录太多,统计不清楚,能不能宽限几天?”
  沈缙还不死心,想再争取一下。
  “统计不清楚就不用统计了,全部交给李将军和邵将军吧,二位将军作为选将评判,最终选举权在两位将军手中。麻烦李将军、邵将军了,朝廷给的时间有限,一天之内选出十名优秀将校即可,再在这十名之内选出最好的三位,我们把选将结果呈报郡王,选将之事就算结束。”
  杨丛义笑着将选将决定权全部交到李显忠和绍宏渊手中。
  李、绍二人听到此话,稍显意外,显然没想到杨丛义会把话说的如此直白。
  “杨副使宽心,选将之事我们尽快办完。”
  李显忠接口,绍宏渊默不作声。
  “那就有劳二位将军了。”
  “好说。”
  陆游忽道:“大人,选将结束,选将营是不是就要撤?之前筹集的一批粮草正在运来选将营的路上,估计三五日就会到,这批粮草如何处理?粮仓里还有全营一个月口粮,又如何处理?”
  杨丛义道:“选将营不会那么快撤销,筹集到的粮草全部运过来,有多少收多少,都放进粮仓存起来。”
  “前两天余县令又说那些迁出去的百姓闹腾的厉害,多次催问何时可以把土地还给他们,他们还来不来得及种上秋粮。”
  陆游再次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提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余县令已经问过多次,去年借地搬迁之时可没说地要长久用下去,同时还给过百姓承诺,一定会让他们回去,朝廷的大事办完就回去。只是当地百姓多次来选将营察看,见选将营丝毫没有搬走的迹象,不由的着急起来,谣言一起,余县令就头大了。
  “告诉余县令,安心等我们的消息,等朝廷大事办完,百姓就能安置到位,很快了。”
  杨丛义如今也没多少兴趣管百姓怎么闹的事,他相信县衙会有办法,先拖几天吧,具体怎么解决他还没时间细想。
  “选将挑战结束,各军训练不用继续记录了,以后各军口粮统一按每人每天两斤的标准发放,训练可以不用管,但没离开选将营之前,选将营的规矩还是要守。”
  杨丛义又向沈缙补充了一句。
  闲事不议,众人很快散去。
  第二天一早,李显忠、绍宏渊拿着选将名单找到杨丛义,选将结果出来了。
  杨丛义大致扫了一眼,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具体怎么评判是两位将军的事,他只是选将组织者,也仅此而已。
  他就像给果树修枝施肥驱虫赶鸟的人,而摘果子的人不能是他,别人摘完还要拿给他看看,果子好也许还会有几声夸奖,果子不好,他肯定是有责任的。
  带着选将结果,杨丛义与李、邵二人来帅营面见郡王。
  十人名单呈上之后,郡王看来看命大,也没有多言,反正名单上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选谁不选谁,根本不用他出主意,况且他也绝对不会插手。
  “前三名就是在山里挑战的胜者吗?”
  赵瑗最终还是问了一个问题,虽然是不管事的主帅,若闹出笑话,他这个挂名主帅,脸上也会挂不住的,毕竟来在选将营也住了一段时间。
  “不,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在实战挑战中得胜的主将,第三名并没有取得挑战胜利。”
  李显忠恭声答道。
  “哦,是何缘由?”
  赵瑗微微有些惊讶,这个回答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
  绍宏渊道:“郡王,第三名明复进山挑战很早,虽然他带领的士兵都是老弱,但他在山中表现出来的斗志和计谋,比后边进山的部队强了太多,甚至比后面的几个胜者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