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日月永在 > 第五百六十六章:把皇宫做景点
  随着十月初一这个日子越来越近,南京早已忙成了一锅粥。
  要迁都了。
  对于朱允炆要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决策,自然分成了支持与反对两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自然也是各有各的道理。
  最简单的一句解释,南京的百姓不希望迁都,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而远在北京的百姓早多少年便开始翘首以盼,就等着朱允炆带着中央朝廷的驾到了。
  老百姓不懂迁都的意义,一样会有支持和反对,所以真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过度解读,朱允炆向内阁解释的地方有时候连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最后还是一瞪眼,朝堂之上顿时安静。
  既然这件事正反都有理,何必给皇帝添堵找不痛快?
  这么一想,大家伙也就没人再劝了。
  内阁现在唯一纠结的地方,就是迁都之后的南直隶如何拆分和建制的问题。
  南直隶是一定要拆的,计划是拆成两个省。
  安徽和江苏。
  至于为什么要拆分,倒不是说南直隶太大,人口太多、经济占比重担心坐大这些因素,内阁和朱允炆压根就没担心过这些。
  因为南直隶本身就是一盘散沙,拆分成两个省那才叫坐大呢。
  南直隶有十几个府,这些府各自施政,一直由内阁直辖,所以无形中就牵扯了内阁一部分施政的精力,也是对于政治资源和时间的一种无形消耗。
  眼下大明仅仅有北京、南京、泉州、凤阳、广州、上海和深圳七个直辖府,依照朱允炆和内阁的打算,将来等对帖木儿的战争结束后,撒马尔罕或可以考虑设新直辖府,不过估算一下交通的情况,朱允炆和内阁又取消了这个想法。
  交给下一代考虑吧。
  南直隶这个称呼将不会继续存在,改成两个省,以后对地方的具体施政,内阁直接交代到省一级,层层落实就行。
  反过来相应的,各府再有些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就交到新添设的省一级公衙,而不是直接一路送进文华殿,浪费内阁宝贵的施政时间。
  “新的安徽承宣布政使司计划以庐州府为省治,治郭合肥县,江苏的话以苏州府为省治,治郭苏州县。”
  内阁酌定下了两个新省包括治城、辖地之内具悉陈表后找到朱允炆拿主意,同时备上的还有一份擢选后两省官员的任命书。
  各府的官员基本留任,主要还是刚刚搭建起来的两个省级公衙,需要补充的官员就海了去。
  两个省光主官和各司的官员数量就小两三百号,加上细分到司、处、科的正副职、公员,光这两个省级衙门就需要几千号公员。
  “内阁这次没打算从其他地方抽调公员来充盈这两个省,所有没有品轶的公员或基层到科的科员,将全部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江西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担任。”
  许不忌一番话,便算是给这群大学生人手送上了一个金饭碗。
  对于这个提议,朱允炆和内阁几人简单通了一下气之后便同意了下来,确实可以给这群大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
  虽然这样做比起直接开省考招录来说要担负一定的风险,比如说如果不是分配的话,这群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学识到底能否通过省考?
  而如果不能通过省考,以这种直接分配到岗的方式来将他们招录进衙门里,那么在将来的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但好处也特别明显。
  大学生包分配工作的传统,大明眼下已经做了好些年,这也从而成为了一种变相激励。
  但凡是孩子有在上学的家庭,家长都在敦促孩子努力学习。
  “娃,你可一定要争气考上大学啊。”
  从某种程度来说,上了大学对于眼下大明的普通家庭孩子来说,那就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跃迁。
  朱允炆必须要让认知继续存在三十乃至五十年以上。
  而不是仅仅过个二三十年,就听到诸如‘大学生多如狗,大学毕业不如杀猪赚得多’之类的话。
  诚然即使这是事实,上学也不是一个孩子唯一的出路。
  但眼下的大明,眼下的中国,必须要的就是所有人都努力学习。
  只有知识分子足够多,这个国家才能更快的积累知识储备,提高进步速度。
  等什么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在科技水平上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超过几百年的领先,并且本身也处在自适应的稳定进步的时候,那么国家对于这一块的需求就不再如此迫切的时候,那再去顺应时代、社会的自行变化国家就没有必要如此刻意的引导了。
  “建省的具体事情内阁操持吧,各部司衙搬迁的工作都准备的怎么样了。”
  朱允炆随口问了一句,得到的回应是基本准备妥当。
  当下朱允炆便起身准备离开,被朱高炽一口喊住。
  “陛下,臣这有个问题。”
  顿足,朱允炆诧异的回头:“什么事?”
  朱高炽纠结了一阵后开口:“那就是迁都之后,这南京皇宫怎么办?”
  听到是这件事,朱允炆才恍然。
  南京的皇宫占地极广,自己北上之后,这一大片势必空置,不可能在住人,也没人敢往这里面住。
  “内阁什么意见。”
  朱允炆看向朱高炽。
  “具臣在御前司处的了解,仅仅维护、修缮和打扫的费用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这还不加上雷雨天气,必然会出现的殿宇楼阁破损和失火后重建的花销。”
  经济支出这一块朱允炆一向还真没怎么分心了解过,听许不忌说这一点便坐回位置问到一旁的双喜。
  “双喜,就眼下,这皇宫一年的花销,大概多少钱。”
  “两千七百万左右吧。”
  双喜说的淡然,却让朱允炆跳了一下眉。
  “那么贵?”
  虽然说两千七百万对于眼下的朱允炆来说,纯纯的九牛一毛,但如果换算一下,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培养一个孩子从小直到大学毕业,都花不了十万。
  一年修缮一个皇宫的费用,可以培养三百个孩子了。
  “这还只是基础的花费,前两年雷击,省躬殿毁了一多半,光复原重建就花了快四千万,毕竟很多的木料都要从云南、暹罗来运送,要几百个工匠来雕琢一些细节上的刻饰,加上镀金、京砖、瓷器、烧瓦什么的,开销自然就大了。”
  林林总总的数目双喜报了个全,也让朱允炆不自然的皱紧了眉头。
  在自然灾害面前,他可不管你这是寻常百姓家还是皇宫王府,赶着倒霉,这雷是照劈不误。
  “内阁这边的意见呢,既然陛下您去了北京,这一片封存起来,也就没有必要年年修缮维护了,便改成三年或者五年一清理吧。”
  曾文济硬着头皮、大着胆子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说这钱对国朝来说实不算什么,但铺张浪费总也是没必要的。”
  “三年一养不也是无端的开销吗。”
  朱允炆沉吟了片刻后,开口说了这么一个提议:“不若,就将这皇宫开放做景点吧,用游客的观光钱做养护的费用。”
  “万万不可!”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身旁的双喜直吓了一大跳。
  皇宫对民间开放做景点,让那些个山猫野猴子、泥腿老百姓都能随意进出奉天殿,那成什么样子了?
  便是连许不忌此刻都表态不支持。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将皇宫对外开放,非是臣瞧不起百姓,而是百姓毕竟难免有粗鄙之处,奉天殿、乾清宫皆神圣之居所,是否有些不当。
  依臣讲,一年修缮数千万固然靡费颇巨,但到底对国朝来说,还算不得什么。”
  “怎么能说算不得什么。”
  朱允炆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一名边疆的军人,一年的饷才两万,津贴是一万,打仗的话又能给两万,总共下来才多少钱,五万。
  两千七百万,可以养五百多个军人,为了这么一处基本空置的建筑,浪费五百多名为我大明浴血奋战的卒武健儿一年的饷,朕觉得这说不过去。
  开放观景,完全可以在诸如前三殿、后三宫的金椅宝座放两名卫兵看管便也就可以了,乾清宫暖阁朕睡的床榻,北迁的时候,朕让御前司也一并给运到北京去,都省的做新的了。”
  该花钱的地方,便是几十亿、几百亿朱允炆都不心疼,不该花的钱,你就是花一丁点,朱允炆都能心疼半天。
  尤其是拿国家的钱如此浪费,朱允炆连想一下都老大不愿意。
  见几人还打算在劝,朱允炆已经抬手起身。
  “这事不议,就这么定了,回吧。”
  “是,臣等告退。”
  几人没辙,躬身告辞。
  出了宫之后,邝奕和便摇头感叹了一句。
  “陛下如此勤俭,真可谓让我等为人臣子的愧煞难当。”
  遍览青史也没见过这么会过的皇帝啊,为了把修缮皇宫的钱省下来,干脆对外开放做景点。
  不仅修缮皇宫的钱回来了,几位阁臣心里都清楚。
  还能反向挣一大笔!
  这可是老百姓心中最向往,但又充满神秘的神圣所在,慢说百姓了,就是在京的京官,品轶不够的又有几个进入过皇宫?
  这参观费绝不可能低了。
  节流的同时顺便开源。
  “虽然开放皇宫做景点的事已经圣裁,但还是要晓谕将来的南京,必须保护好几个极重要的。”
  许不忌一路走出承天门的时候回首仰脖看了一眼。
  “尤其是这承天门头和各宫阁殿宇间的君父画像,绝不能让人给污了,哪怕事后把歹徒明正典刑,那造成的恶劣影响都是极巨大的。”
  “是,阁老放心。”
  几人守在许不忌的车辂旁,目送后者上车离开,这才对视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