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日月永在 > 第二百零八章:两件事(上)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虽然心中对于知识产权很是看重,但是朱允炆还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就推动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天底下的老百姓对《大诰》和《大明律》都没整明白呢,法律观念这个玩意跟现在的大明根本没有什么关联性。
  将来再说吧,倒是可以搞个手抄草版送到台湾去,虽然可能一百年之内都不太可能打一次有关的官司。
  这就跟朱允炆送到台湾去试行的他自己操刀修改润色的《新大明律》一样,台湾眼下的政治价值就是大明的试验田。
  他朱允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国内这一摊子基本盘。
  六月的大朝会,除了比过往的朝会要闷热许多之外,便是这气氛令人颇有些心旌神摇。
  “聆圣训。”
  高亢的尖细嗓音自双喜口中喊出,满朝百官向着朱允炆的方向躬着的身子便又下沉了两分。
  满意的看了看自己一嗓子下去的震慑力,双喜这才低眉顺目的后退几步。
  “朕的事不多,两件。”
  大朝会的规矩朱允炆定下的就是不说废话,有事说事,别一张嘴先扯一圈古记典籍的玩意,作为提倡人,他说起正事来更是直观明了。
  “第一件事,户部山东清吏司的郎中来了没有?”
  话音落下,班列中便走出一人,俯身候命。
  “一个月过去了,朕让你们的人去山东丈量的孟、曾、颜三家的田亩数量弄明白了没有?”
  “回陛下,一应田产之数具悉勘合之上。”
  这名岁数不大的郎中取出随身携带的奏本递呈给了御阶下站候着的宦官,后者接过后转呈到朱允炆的御案之上。
  当然,这份奏本朱允炆早就看过了,户部山东清吏司的官吏在五月底回京之后,一应三家的数目户部就核算了一遍,随后夏元吉就入了宫,拿到朝会上来说,一是要走官方过场,二一个也是要晓谕非户部的官员知悉。
  “孟、曾、颜三家合计田亩数五万八千六百亩,自洪武元年至今三十五年,其应缴粮税数目应一次性缴纳总计二十三万七千三百二十石,依太祖洪武年粮长制,因三家无需缴粮而免了山东粮长补缴粮额不足的数目,三十五年内的亏支合计七万八千四百石,总和三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石。”
  三十万石!
  这个数字朱允炆是心里有数所以不做反应,但是百官却都齐齐吃了一惊。
  三大家,拿得出这笔钱吗?
  短短三十五年的功夫,三大家真的能差了国库这么多的亏损吗?
  当然不可能!
  最简单一点,这个数字之中,除了后半部分的粮长制亏支是明确的数字,因为每一年的山东缺额部分都会免除掉三大家所在府那个粮长的亏支,不会让他为三大家买单,那么每一年都会有详细的记录,一合计就足够出来。
  但是前半部分那就是胡扯了。
  丈量三大家的土地是今朝才做的事,缴粮的标准也是按照今朝的数目来定的三十五年总额,关键是三大家之前那些年,哪里有那么多的土地啊!
  人家洪武前期说不准才只有三五百亩地,却要缴五万亩的粮税。
  说句不好听的,总产值还没有粮税高呢。
  这就是朱允炆摆了明的坑他三大家了,户部丈量的时候,三大家不是没有拿当年的田契来说事,来证明他们家每年的土地数额,关键是户部不认啊。
  皇帝金口玉言的说过了,以你今朝的田产数来定三十五年的总合,有冤的话,够种去找皇帝伸去,我们户部只管量,丈量完之后给你们报一个总数,你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数老实缴纳了,少一两粮食都不行!
  虽然说三十万石粮食换算下来不过十几万两,但三大家也不是老孔家那般,他们又不养土匪,这些年的家底子就算也有不少,也架不住一下拿出这么多来。
  榨干不至于,也掏的七七八八,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都听到了吧。”
  看着一大群人的面色都颇为震撼,朱允炆漠然道:“不过三个人家,三十五年就亏了国库几十万石的粮税,全天下还有多少不缴粮的,汇总起来,又该是一笔多大的数字,这笔数字朕心里没数,众卿家心里有数吗?”
  所有人的眼皮都猛然跳动起来。
  洪武年,胡惟庸定了免税田制度,规定自秀才、举人、贡生各级功名学子的免税田数量,又规定了官府职俸田的数量,自一品往下至地方县衙官吏的免税数,这个规矩参考了隋唐和两宋的一些数据。
  士子近千年不纳粮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都有明确的记载,只有不超过封顶的限制才可以不纳粮,一旦超过还是要缴纳的。
  当然,这个制度是隋朝时定下的草版,唐朝时开始施行。
  隋以前的两晋时期士子才是真的不纳粮,因为九品中正制从骨子里就是政治妥协,国家的主人从来不是司马皇室。
  隋炀帝杨广废了举荐权就弄得他自己焦头烂额,哪里还有精力推行世家缴粮。
  唐朝时的职俸田制度中宗时期推行,至玄宗安史之乱后废止,因为地方节度尾大不掉,加上马嵬坡皇权扫地,又紧跟着朋党之争,限制士阶级缴粮就成了一纸空文,谁还拿这政策当回事?
  两宋时期的职俸田制度从建国到亡国一直都在施行,就是一粒粮食都没有收上去过,原因的话大家都懂。
  与士大夫共天下嘛。
  老赵家对这一块看的很开,任由地方欺上瞒下想怎么搞怎么搞,职俸田定了两百亩的封顶,地方屯到三千亩也装看不见、听不到。
  皇权就压根没出过开封和临安。
  王安石还没开始变法呢,宋神宗就差点被士大夫集团掀翻皇位,那还不赶紧吓得推行祖制,也就是粉饰太平,装傻充愣。
  一年地方上能出几十次规模不大不小的起义,也从侧面反映了所谓的职俸田制度的糜烂腐败。
  而太祖立国大明的免税田制度明初用不上、明中没有用、明后就完全是笑话了。
  明初期,有学问的人很少,空印案时期,太祖不得不从地方按照举荐走访的方式来选拔中央干部,很多的秀才举人直接进入中枢为官,谁也不知道天上哪片云彩有雨,地方的县官谁还会派官差去找那些秀才、举人公的收税。
  被朱允炆以反诗案坐罪斩首的前礼部尚书郑沂,他当官前在老家教书,素有才名、清名,被太祖察,招至御前奏对。
  太祖很满意,第二天郑沂直接做了礼部尚书。
  解缙修明实录太祖实录,朱允炆看到这一段也是傻眼。
  一部尚书就这么给了一个从来没当过官的玩意?
  也怪不得他儿子花天酒地,陡然从贫下中农成了全天下排前十的纨绔衙内,换谁家孩子都跑偏。
  明中期,士大夫集团开始逐渐掌权,皇帝的精力放在拿内廷跟外廷对抗上,什么东厂、西厂、内厂的都整了出来,可见战况激烈。
  明后期,众正盈朝,崇祯皇帝比起他哥哥木匠皇帝都不如,沦落到勒紧裤腰带连自己吃碗肉都舍不得的地步。
  非亡国之君碰上一堆亡国之臣。
  综上来看,士子不纳粮这句话刨根问底来看,是没有错的。
  职俸田制度就好比是婊子立的牌坊,那些中下层的官吏士子靠着这个来吸纳挂靠田并孝敬上级,而高层又没人敢管,自然变成上下团结一致跟朝廷皇帝斗智斗勇。
  无论怎么恶心异族,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成效是斐然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延续了清朝的国运,虽然他自己家八旗贵胄的铁杆庄稼没有砍,但是所有八旗大员举凡是有田产的,也一样要缴税。
  取消职俸田制度,有一亩地就缴一亩地的粮。
  然后雍正就被口诛笔伐骂成了灰。
  而今大明朝上下由不得他们不心生恐慌,因为皇帝前脚才刚刚削了宗亲的年俸,加上逼得三大家带头缴粮,转过头来推行天下取消职俸田和免税田,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谁他妈都跑不掉!
  “陛...陛下。”
  一个官不大不小的官员哆里哆嗦的走出来,跪在地上顿首:“这与祖制不合啊。”
  事到如今,他们唯一能引为依靠的,只剩下太祖皇帝留下的皇明祖训和胡惟庸定下的祖制国法了,希望以此来让这个跑偏的‘无道昏君’悬崖勒马。
  “你们口口声声说要遵祖制,什么是祖制?”
  就知道有人会反对,无非是利益集团推出来试试他这个皇帝决心的替死鬼罢了。
  朱允炆对此丝毫不感到意外,他也没打算谁站出来就杀谁。
  允许反对意见不允许反对行为。
  就是你可以嘴上哔哔赖赖说两句,完后该缴给我缴了就行,这样的都是好宝宝。
  你要是嘴上一百个同意,完后背地里给我转移躲避,那可就杀头不分大小,抄家不分宗亲!
  “朕观史书,先秦时期,除食邑以外,哪怕是丞相、御史大夫也要缴粮,上至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一套商鞅法不分贵贱,这算是祖制吗?”
  朱允炆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个一脸冷汗的替死鬼,反问道:“先周时期,井田制更是天下以公为主,这算祖制吗?
  夏商时期,巴掌大的国土,更是生产统一管理,这算祖制吗?
  还是说炎黄二帝这两位老祖宗?”
  翻看史书,你会看到文明的进程本质就是先共和然后集权帝制再造共和。
  演化的政治形态主体是跟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前进的。
  “你们动不动就喜欢拿祖制来说事,谁能告诉朕,到底要听哪一位祖宗的?”
  朱允炆寒声道:“要不,朕废了科举,恢复诸位卿家的举察权,再重现一次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所谓诛心之言,莫怪如是。
  那官员被吓得抖如筛糠,再也不敢言语。
  朱允炆挥挥手懒得搭理他,后者便如蒙大赦般的退了回去。
  “吾皇圣明。”
  就在朱允炆继续开口说话的时候,班列之中走出一人,大家伙打量一眼,都下意识的一撇嘴。
  新任的通政司右参议许不忌。
  一个靠着流血运动、靠着煽动百姓动不动给别人扣黑帽子一跃成为大明政坛新星的玩意。
  许不忌才懒得关心同僚对他的看法呢,大家伙都是文人,文人是有骨气的,偶尔拍一拍皇帝的马屁,给同行泼点污水扣几顶帽子能叫下贱吗?
  这都是基操好吧。
  “臣以为陛下说的甚是有理,自古以来凡是循祖制治国的无不以失败亡国为终焉,须知因时制宜,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最终只有一败涂地。
  先商鞅变法才有老秦自贫瘠的关西之地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首,后有黄老之学成就文景之治,足可见任何时期治国最需要的不是循先人成功的典例,而是自行摸索出最适合当朝的新政才能开创大世。
  陛下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一眼便看出宗亲年俸这条祖制几百年后的隐患,早早废除,而今又通过孟、曾、颜三家所缴的欠税看出天下士绅不交税对国库的亏空之巨。
  天下百姓能拥有当今陛下这般的圣明之君,臣起自寒微深有体会,莫不感动的无以自持,只能代天下百姓给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礼。”
  说罢,这货还真就跪地上咚咚咚的砸起脑袋来。
  奉天殿里顿时一片鸦雀无声。
  朱允炆嘴角微微抽搐,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看待这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家伙,这是个真不要脸的谗臣啊。
  还没等朱允炆感慨完,新任的吏部员外郎胡广也跑了出来,张嘴就是一大篇歌功颂德的锦绣文章。
  这个江西士子运动的领头羊,他的古文功底可比许不忌强得多,说起话来也要比许不忌更加的有底气,很多朱允炆自己没想过的地方,经他嘴里引经据典的延伸引用之后,还真就把朱允炆的形象塑造成了集古今圣贤为一身的千古一帝。
  “革历朝之糟粕、取圣贤之精华。”
  胡广昂着脑袋,神态亢奋:“非当今陛下再无堪当圣君者。”
  这朝会,跑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