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日月永在 > 第二百零一章:立场正确
  阅兵结束后是一次国宴,朱允炆却在华盖殿宴会结束后去了坤宁宫,这让已经准备入睡的马恩慧还怔了一下。
  “以为你今晚醉了酒会在乾清宫里睡下了呢。”
  揽着马恩慧的腰,朱允炆在前者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随后便唤守着的宫女去尚膳局弄两碟小菜,顺道拿几壶酒来。
  “早些睡吧,少喝点。”
  马恩慧有些担心,轻声劝了一句。
  “朕的心情不太好。”
  朱允炆握住马恩慧的手,宽慰道:“放心,朕心里有数。”
  等到酒菜送上来之后,朱允炆一挥手,这寝室里的宫女宦官便自觉退了出去。
  “双喜,你也去歇着吧。”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诶。”
  双喜应了一声,知道皇帝可能是想跟马恩慧说些悄悄话,便也规矩的躬身告退。
  “朕前几个月装病,让你和母后担心了,也辛苦你替朕照顾母后了。”
  朱允炆端着酒杯一饮而尽,语气说不出的萧瑟:“在这事上,朕对不起你跟母后。”
  马恩慧有心说一句理解的话,就听到朱允炆又开了口。
  “不仅如此,朕前些日子还做了很多的事,但天下没有人理解朕,朕很苦闷想找人诉说,但懂朕的只有杨士奇一人,他这个人朕很不喜欢,所以朕不想跟他说。
  朕想找双喜说,但朕已经拿双喜当做朋友,不想害他,说与他听,朕怕他就不敢活着了。”
  看到马恩慧有些惊讶,朱允炆便把方孝孺一案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只听的马恩慧不由自主的捂住自己的嘴巴,双眼怔怔的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的冷酷和无情着实吓到她了。
  方孝孺一案,牵连的同党、同僚、学生多达几百人,这么多的人命,竟然完全是朱允炆,自己的丈夫亲手陷害的?
  这还是自己记忆中那个一直对人和气的皇帝吗?
  “连你也觉得朕是错的对吧。”
  朱允炆苦笑一声,却是很大方的认了下来:“不用宽慰朕,朕确实是错的,对就是对,错永远是错。
  其实,即使到了那般地步,朕也有其他的办法能保下方孝孺的性命,左右无非多花费一些功夫罢了,但朕没有做,朕亲口下了命令,亲手拿起了屠刀。”
  说到这,朱允炆又是叹了口气,自斟自饮了数杯。
  “很多人不懂朕的做法,因为他们不在这个位子上,不在朕这个皇帝的立场上,他们不懂这里面的很多事。
  朕需要找人倾诉,想来想去也就只有你了。”
  说着,朱允炆看向马恩慧提出了一个问题:“知道什么叫做立场,什么是对错吗?”
  马恩慧先是愣了一下神,然后开口回答道:“立场就是身份吧。”
  点点头,朱允炆勉强笑了起来:“没错,立场是根据身份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现在这宫里只有你与朕两人,朕的身份是丈夫,而朕的立场想要正确,做法就是尊重你、疼爱你、保护你,这是丈夫的立场。
  朕是文奎的父亲,父亲的立场,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错但是孩子本身是不懂的,他的意识里还明辨不了什么叫做是非,这个时候朕就要教他,朕不可能站到他立场上考虑并支持他犯错。这就叫立场正确。”
  马恩慧越听越糊涂,但是朱允炆却似乎醉了,嘴里的话也愈发稠了起来。
  “朕给你说个故事。张三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里遭了灾,老母亲又重病在床,家里的产业都卖了买药,只剩下最后一石粮食,但这个时候,县衙的胥吏去收粮税,恰好就是这一石粮食,交了粮,老母亲就会饿死,不交就是对抗官府,是造反,张三没有交,他选择了对抗官府,这就叫立场正确,因为他的身份是这个老母亲的儿子。
  而这个胥吏呢,叫李四。李四的职责就是收粮,收不到粮他就会丢了这份差事,他的家人也要靠他养活,所以他即使了解到张三的处境之后,也没法心软,所以他把张三缉拿归案,并强行把这一石粮食收了公,最后呢,张三因为对抗官府被砍头,张三的老母亲也孤苦无依的饿死了,李四的做法也叫作立场正确。”
  马恩慧似乎有些难过,不忿道:“这不是官逼民反吗?”
  朱允炆闻言摇了一下头:“这不属于官逼民反,因为即使没有李四,张三也会反,又或者李四站到了张三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选择了自己自掏腰包补上这一石粮,他的立场错误,不仅坑了自己,其实也无形害了其他人。”
  见马恩慧不懂,朱允炆解释道:“等这一石粮食吃完,你觉得张三是选择看着自己老母亲活活饿死的可能性大,还是选择劫掠自己的邻居来尽自己孝道的可能性大呢?”
  这个时候,马恩慧便明悟了起来。
  饥寒起盗心,饱暖思银欲。
  老祖宗留过的至理名言对人性的分析很透彻,当一个人都快要饿死的时候,他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合理的,毕竟穷生歹计。
  “站在地方县衙官员胥吏的立场,他们的正确性是什么?比如朕希望天下人守法,那这些官吏要做的就是普法,他们要对张三的行为进行谴责,并且呼吁其他人不可以向张三学习,这就是官员胥吏的立场正确。
  任何站到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注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张三如果站到李四的位置上考虑问题,那就是不孝,他明明可以让自己的母亲多活一些日子,却交了粮,害死了亲娘。
  李四如果站到张三的位置上考虑问题,那就是不忠,他的职责没有尽到,他不配继续做朝廷的官差,更在无形中伤害了很多人。
  假使李四放了张三这一回,等粮食吃完,张三去劫掠邻居,他的邻居为了反抗,杀了张三这也叫立场正确,因为他要保护他的家人不受到伤害。
  围观了这件事的乡亲,都会觉得张三是错的,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上经受了文化的洗礼,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天底下万事都要有规则来约束,或者说需要法律来约束。
  任何人有任何理由,都不应该破坏法治,这是思想上的立场正确。”
  说到这,马恩慧听的更加糊涂:“这跟陛下的做法...”
  朱允炆苦笑着,叹了一口气。
  “朕如果保了方孝孺的命,就必须让方孝孺调转枪头去攻击孔家,方孝孺是个什么人?他为人正直,是天下少有的君子,他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让他临场变节,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会怎么做?”
  话说到这,马恩慧陡然明白了过来。
  站在方孝孺的为人立场上来说,背叛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一生的为人准则,实际上比杀了他还要让他更加的难过。
  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族人、学生、同僚,方孝孺还是会这么做,他会写一篇锦绣的文章来投诚新儒派,放弃自己一辈子的人设,但等到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方孝孺自己会选择自戕。
  他还是会死的。
  “朕亲手杀了他,不仅保住了他的立场正确,也保住了朕的立场正确。”
  朱允炆哈哈一笑,只是这笑里,多少的凄凉。
  “相信朕,等到几百年后没有了皇帝的时候,这段历史会被后人翻出来,他们会为方孝孺平反的,因为方孝孺本身确实没有任何错,后人会怎么评价方孝孺?怎么评价这次所谓的士子运动?
  他们会说这次的士子运动是一场打着拥帝的幌子进行的夺权行动,是一次完完全全被利益所驱使的清除异己的行为,而方孝孺呢,他只是这次运动中的一个受害者罢了,因为他做了类似魏征的事情,说了几句中肯客观的话,就被无情的杀死。
  后世为方孝孺平了反,所有的过错,都会由朕来一力承担,更何况,这次的士子运动闹得太大,连圣人都遭了殃,这就无形中侧面帮了方孝孺一把,因为后世一定会为圣人平反。一旦圣人被平了反,那朕和这次士子运动就会被抨击的体无完肤,那因为这次运动而牺牲的方孝孺,后人会夸他宁死不屈,不为皇权而屈从,这样一来,不就使他的形象更加的光辉了吗?
  如果他遂朕之心意写了那篇文章,他不仅死了,将来的名声也臭了。等后人为圣人平了反,就这一篇文章,就足以把方孝孺骂的臭不可闻,骂他为了苟且性命,屈服了朕这个无道昏君!”
  如果历史上的方孝孺为朱棣写了那篇登基诏书,做了永乐朝的阁辅,还能落得上一句君子吗?
  更何况朱允炆让他做的事,可远远比给朱棣写登基诏书更加的无耻下作。
  尤其是在圣人都遭了殃的后果下。
  马恩慧傻住了,她根本无法想到这一点,就好像她无法想到自己的丈夫竟然会通过这种手段来使自己成为大明的新神一般。
  对人性的洞察,她跟本达不到朱允炆的高度。
  “朕保住了方孝孺的立场,也保住了他的名声啊。”
  朱允炆浑不在意的说道,酒盅一次次的举到嘴边。
  “同样,朕也保住了自己的立场。
  朕是什么人?朕是朱允炆,朕也是皇帝。
  皇帝的立场很狭隘,只能容纳下朕一个人。皇帝的立场也很广袤,可以容纳下天下几千万、几万万人。
  朕想要做到立场正确,只有一条路:做个好皇帝,做个坏人!”
  杀死方孝孺,遂了天下新儒的心愿,他朱允炆登上了神坛,也使得全天下从此万众一心。
  大明,可以迎来一次非常迅猛的高速发展!
  为天下计,朱允炆做了最佳的选择,这就是立场正确。
  至于将来的名声,朱允炆都不用猜也知道一定是在青史上臭不可闻的,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后世在享受着前人余荫的同时,也会对这些历史上的大帝评头论足,将他们身上的污点无限放大来进行贬低,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当代的伟大。
  就好比朱允炆现在就要打压秦皇汉武一般,因为他要成为当代的神。
  这就是立场正确。
  不在同一个立场上,没资格议论对错。
  “朕曾经也想既做个好皇帝,也做个好人的。”
  朱允炆无奈的自嘲起来:“当年,朕以为可以通过一些鼓舞人心的口号来感化这满朝的大员,朕告诉他们,不交税不行,侵吞土地不行,国家和民族想要强大需要天下为公,然而事实给了朕当头棒喝。
  让朕知道,皇帝虽然拥有权力,但终究不是神,做不到控制别人的思想。
  好人会被人尊敬,但不会被人惧怕。
  想要做好一个皇帝,最最需要的,就是被天下人尊敬的同时,更要惧怕你、臣服你。”
  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前,朱允炆曾经向太祖读过四句诗,那个时候,朱洪武是极其高兴的,甚至为此而比青史上早走了将近一个月。
  他是皇帝,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孙子还没做过皇帝就已经有了皇帝的立场。
  他相信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可以做一个好皇帝了。
  “还记得方孝孺被斩首后,他的家人收拾尸骸离开南京,回故乡老家的那天吗?”
  不停的饮酒,朱允炆已经开始酩酊大醉起来。
  “那天京城百官都去送了行,唯独杨士奇没有去,他难道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吗?
  谁去送了行,青史未必记得住,但谁没有去送行,青史一定会记下来的!他是当朝的首辅大臣啊,更是铁板钉钉天下皆知的帝党。他不去送行,等有朝一日方孝孺平了反,在青史上他杨士奇的名声就臭了!
  连自己的同僚都不愿意去送,人心揣测之下,政治阴暗论甚嚣尘上,后人会把他杨士奇想的多么不堪?多么恶心!
  这个门道他杨士奇不懂吗?
  他多聪明啊,他懂,但他还是没有去。
  为什么不去?
  方孝孺的死是他跟朕一起合谋的,他主管报业总局、通政司,所有的舆论舆情都是他一手调控的,地方的运动也是他暗中引导的,他在用这种方式来自我惩罚自己。
  害死方孝孺,是他的首辅立场正确。自我忏悔赎罪,是他作为一个人的立场正确。
  他都能做到,朕哪里还能不如他呢?
  区区名声罢了。”
  朱允炆走到凤榻旁,倒头就睡,嘴里还在嘟囔着。
  “朕自爷爷手里接过江山,朕既然来到这个时空,朕会认真的演好这个角色,做一个好皇帝,做一个坏人。”
  马恩慧突然泪目起来。
  她这一刻,突然觉得如果当年朱允炆的父亲还活着,现在的朱允炆只是一个太子的话,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