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 > 纳米崛起 > 第208章 卫星城
  六月的酒泉,在艳阳高照下,正是一年中光热条件最好的几个月,农民们忙碌着种植农作物。
  一支车队低调地向西北方向前进,酒泉卫星城并不在酒泉,来到酒泉的金塔县,这里承担着酒泉卫星城的95%的基础设施,而在阿拉善盟的发射场,只占总基础设施的5%左右。
  基地负责人聂光华,以及在这边忙碌一段时间的院士张培材、王勘,和哈工大的李锋等人,都门口迎接黄修远。
  一下车。
  黄修远就笑着打招呼道:“张院士、王院士,好久不见。”
  “哈哈,你小子干的不错。”张培材上前来,拍了拍他肩膀。
  一旁的王勘白发苍苍,却精神非常好,一边走一边笑道:“这一次请你过来,主要是几件事情,过几天有一个发射任务,是送一颗卫星上太空。”
  黄修远在脑海中思索一下,便知道这颗卫星,是实践十二号卫星,他若有所思的问道:“您老专门说这件事,看来这颗卫星的运载火箭,是采用固发了?”
  “确实是固发,本来打算采用长二丁运载火箭的,但是我们的固发研发,已经有了几个小载荷的版本,我和航天口的几个老家伙商量后,决定改用固发运载火箭。”张培材解释道。
  小载荷版本?怕不是直接用东风改的吧?黄修远瞬间明了。
  之前在秦岭基地的秘密测试,就是直接采用东风的老型号改的,毕竟重新设计一款固体燃料的运载火箭,至少要三年起步。
  按照国内航天口的科研经费,只能追求性价比,而不是花里胡俏,用老东风来改造,是当前最适合的选择。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总装配车间。
  不少人年轻的研究员、技术员和工程师,正围绕着一枚运载火箭,在做最后的检查工作。
  “长11?”黄修远看到运载火箭的涂装上,印刷着一行字母和数字:cz—11—a
  “代号而已。”王勘眼带一丝狡黠。
  黄修远接过张培材递过来的文件,上面都是长11的一些参数,翻了翻几分钟,发现这款运载火箭的运载不错。
  整体起飞质量为287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达到了14.92吨,有效载荷比为0.052,也就是5.2%左右。
  要知道长2的有效载荷比,才0.012左右,整体的质量达到458吨,其中作为有效载荷的比重,只有5.5吨左右。
  而大名鼎鼎的胖五,800吨左右的整体重量,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才25吨左右,有效载荷比0.031;同步轨道12吨左右,有效载荷比0.015。
  “你好!黄先生,非常高兴见到你。”
  正聚精会神看资料的黄修远,被一个声音惊醒过来,抬头一看,是一个国字脸中年人,他一下就认出对方的身份。
  “你好,张总工。”
  张明流是魔都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也是实践12号卫星的总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
  一旁的王勘老院士,看着忧心忡忡的张明流,小声的安慰道:“明流,别担心,长11测试过几次,我们还做了应急预案,不会出问题的。”
  但是张明流还是难以冷静下来,毕竟长11运载火箭,是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谁都心里没底。
  见此,黄修远岔开话题:“张总工,听说你们打算和我们公司合作?”
  听到合作的事情,张明流立刻上心:“是的,像太阳能电池板和温差发电,我们的卫星就用得上,还有你们公司的芯片,都可以考虑合作。”
  几人也讨论起来。
  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在外太空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大气层的削弱,可以达到最大效率。
  同样在热电材料上,可以应用于卫星内部的零部件快速散热,以及同位素核电池的发电。
  讨论了半天,张明流又说到了这一次发射任务上。
  “王院士,我还是心里没底,这一次发射任务,还多另一个设备。”说到这里,张明流就有些无语和郁闷了。
  “呵呵……”张培材院士有些尴尬起来。
  张明流之所以怨念十足,主要是因为这一次发射任务中,长11运载火箭有两个“乘客”。
  一个是实践12号卫星,另一个乘客,则是前哨1实验卫星。
  这个前哨1实验卫星,其实鹊桥中继卫星的测试版,由于长11的同步轨道载荷达到7.5吨左右,而实践12号卫星只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有效载荷,剩下的有效载荷,航天局打算充分利用起来。
  于是就有了前哨1实验卫星的出现。
  黄修远听了这个事情后,也是一脸懵逼和无奈,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做事情上,往往都是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
  在他们看来,长11还有5吨左右的同步轨道载荷,如果不充分利用起来,简直是暴殄天物。
  翻了翻相关的资料,他发现前哨1实验卫星的设计,也非常简单粗暴。
  由于有效载荷富余太多,张培材院士他们的方案,是将有效载荷变成芯二级。
  也就是说长11运载火箭的箭体,是由芯一级—固体燃料、芯二级—液体燃料+前哨1实验卫星、芯三级—实践12卫星,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由于n20固体燃料的比冲高达860左右,基本上芯一级的动力,就足以将7.5吨的芯二、三级,送到预定的轨道上。
  如果一切顺利,还有大约10~15%的燃料富余,足以让芯一级,利用剩下的燃料,强行返回蓝星大气层内。
  就算是赞同性价比发展思路的黄修远,也忍不住提醒道:“张院士、王院士,这一次发射任务的项目是不是有点多?”
  “放心,我们还是分的清主次的。”王勘院士倒是信心满满。
  张培材院士解释道:“芯一级足以保证实践12到位,而前哨1和芯一级的回收试验,就算是不成功,我们也不会有太多损失。”
  “那好吧。”黄修远也没有办法,毕竟运载火箭都装配好了,发射时间都公布了,除非遇到不可抗力,不然不会取消发射任务。
  对于这一次的发射任务,黄修远并没有太过于关心,他过来这边,也是恰逢其会罢了。
  他受邀过来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情。
  由于近期燧人系的科技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材料学上,更是硬生生,将华国材料领域的水平,拔高了一个大阶段。
  航天领域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张培材院士等人的新项目,就遇到了不少难题,所以特邀黄修远过来,希望可以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或者思路。
  走出长11运载火箭的总装配车间,在张培材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隔壁的另一个装配车间。
  这里同样陈列着一枚运载火箭,只是体积比长11大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