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权宦为我点朱砂 > 权宦为我点朱砂 第29节
  这终究是一件喜悦的事,冲散了灾祸带来的不安。
  前三甲中, 尤其是探花郎,是被提及最多的。无他,但俊尔。梁深本就出自清贵世家, 再加上本朝探花郎的名声, 更是锦上添花。扶欢还能记得那日崇英殿时的场景。
  殿试后便在崇英殿传胪, 这是一场盛事。皇后升座奉天楼, 后宫中有名姓的妃嫔都一道在奉天楼, 从奉天楼看去,可以第一时间见到此次秋闱前三甲的风仪。
  大约有数百名举子在崇英殿前,一眼看过去, 都是同样的衣冠胜雪, 风仪无双。
  前三甲都是由皇帝亲自唱名,状元榜眼都是有些年纪的举子,对于后妃来说, 并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待唱到探花郎时,梁深的名字随着卫士的传唱, 在崇英殿内外盘旋。
  秋闱未开时,他便已经是出名的清贵世家公子,俊秀少年郎。如今听到探花竟是梁深,更让觉得好奇。奉天楼上已经有许多嫔妃纷纷往楼外探头, 想看看探花郎究竟是何模样。
  只是从楼上看去,面貌仍看得不甚清晰。有一位妃嫔遗憾地回过头,悄声对身旁的嫔妃说:“瞧不分明,但单看仪态风姿,便已是举世无双了。”
  扶欢没有前去凑热闹,这位皇帝曾说过要许给她做驸马的探花郎,她已经见过多次了。
  之后的传胪就不是皇帝亲自唱名,而是由司礼监秉笔萧朝代替,待全部完毕后由状元领着中举进士,往皇后升座的奉天楼去。
  此时的举子们已经换去了如雪襕衫,换上进士的绿袍。那绿罗进士袍是极衬人肤色的,待走到奉天楼下,一众绿罗袍中,就只有梁深一人,衬得肤色极白,仿佛一株碧波上的白荷。
  嫔妃们在珠帘屏风后,悄悄望过去,看进士一一接过皇后所赐的茶饼。有一位轻声细语地开口了:“听闻宋妃未进宫前,同探花郎一并被那些上京风流人士称为上京双璧。现在见到探花郎,便理解了何为双璧。这一双人,都生得如此好看。”
  今日宋清韵未至奉天楼,说是身体不适。说来倒也奇怪,好似回京后,宋清韵就生起了病,好一阵坏一阵的,没有完全康复过来。也是宋清韵不在,那些妃嫔才敢提及。
  有一位就打断了她的话:“既然宋妃娘娘进宫了,便再也莫说什么双璧之事了。”
  又有人到:“说不准这位探花郎还要尚公主呢,康嘉大长公主,当初不就是出降给探花郎。”
  那些妃嫔将话题转到扶欢身上,都用团扇掩着脸,轻轻笑了起来。扶欢已经到了选驸马的年纪,不仅是太后皇帝,那些后宫嫔妃也渐渐拿驸马打趣扶欢。
  扶欢不甚喜欢,但又不能一一较真,只能拿起扇挡在面前,道一句还没影的事,就转到另一侧,不同嫔妃们待在一块了。
  一个人的时候,才显得清静许多。她用绣着白鹤翩飞的团扇撩起奉天楼挂的彩幕,柔软的丝绸盛在团扇上,轻飘飘地,柔顺地从团扇上滑下。进士们领到皇后的赏赐,从奉天楼上盘旋而下。
  那盘旋的木质楼梯上,绿罗袍鱼贯而下,正好在扶欢所坐的彩幕下。她将团扇收回,恰有清风,彩幕徐徐飘起,扶欢起身,站在彩幕后。
  梁深不知为何,是最后一个下楼的。状元榜眼探花,俱有圣上亲赐簪花,梁深的巾冠上,宫花艳艳,灼烈得如同一团火,将他的眉眼烧得肆意飞扬。扶欢背身站着,那道清风不知疲倦地吹着彩幕,终于将彩幕吹得缠上了扶欢的腿。
  她回身将缠上的绸缎揭开时,目光不可避免地,还是同梁深撞上了。
  着绿罗袍的探花郎见到扶欢,或许是因为日光盛盛的缘故,扶欢好似见到了他眼底明亮,盛着一斗日光。
  梁深停下来,就带着笑,看向扶欢。他轻声唤了殿下。
  扶欢将缠在腿上的彩幕解开了,听到梁深唤她,转身见到梁深,便略略一颔首,称道:“梁公子。”
  楼梯与楼阁的距离,相距不远,扶欢只要倾下身伸手,就能碰到梁深的巾冠。即便皇帝和嫔妃都曾拿梁深打趣过扶欢,但对于梁深本人,扶欢却是没有多少成见。
  他是世家的清贵公子,文韬武略,仿佛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对于这样优秀的人,大约真的很难对他感到讨厌或排斥。
  扶欢颔首过后,觉得这样一句梁公子是否过于冷淡了一些,便又补上一句。
  “恭贺你取得探花。”这一句,聊作祝贺。
  梁深取下了那朵灼艳的宫花,眉眼的肆意仿佛都停下了,换成了跃然眉上的温柔喜爱。他本就生着一双含情目,如此更显得多情了些。
  “臣应当感谢殿下。”他含笑开口,“春猎时殿下赐臣簪顶宫花,如今臣能获赐宫花,有七分功劳应属于殿下。”
  扶欢靠着彩幕,没有再往前多走一寸分毫。她闻梁深此言,想起晴晚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语,不免忍俊不禁,道:“我也曾赐宫女宫花,未见她们都同梁公子一般,中了进士取了探花。”
  “梁公子文采斐然,不必自谦。”
  她好似没有猜到梁深将那朵宫花拿下来是想赠予她的意图,扶欢拭了一下裙摆,又对他颔首,轻而易举地结束了话题:“梁公子慢走。”
  这般乍然的结束,梁深看起来仿佛也不觉得不快,甚至他眼中的笑都没减少半分。他道:“我看殿下先走。”
  没有什么好再推来推去的,扶欢提起裙摆,往前走了,要再回去皇后处。耳边却传来一阵风声,那朵宫花被投在肩头,扶欢没来得及接住,宫花便在肩头跳跃了一下,落在地上。
  恍惚看去,便觉得深色地板上,无声地开出一朵正艳的花来。
  扶欢拾起花转头,穿绿罗袍的年轻探花已经没有身影,走得那样快,又那样无声无息,像是猫一样。
  这花拿在手上,烫手起来。
  回到皇后处,倒是没有那么多莺莺燕燕的妃嫔,只是梁丹朱抚着额,看起来面色有些白,不如刚上奉天楼时精神良好。梁丹朱身旁的宫女弯下腰在她耳侧说话,应该是提醒她扶欢的到来。
  梁丹朱睁开眼,那股疲惫的,精神不济的模样在她睁眼后瞬间消失了。她本想和扶欢说些什么,但看到她手上的宫花时,出口的话却成了疑问。
  “是哪位举子留下的宫花被帝姬捡到了。”梁丹朱笑着问她。
  再说出是梁深的话,还是免不了打趣和探问,此时扶欢真的对他有些埋怨起来,怎么就偏偏最后给了她一朵宫花。一朵宫中人都能一眼认出,是圣上为进士簪顶的那朵。
  她心里生出了一种模糊的感觉。
  扶欢垂下眼,指间转着那朵宫花:“也不知是哪位举子遗落下的,恰好被我捡到。”
  梁丹朱掩唇,应该是盖住了笑的模样。
  “如此粗心,连圣上簪顶的宫花也能遗落。不过,说不准是一段难得的缘分。”
  扶欢没有心思再去反驳纠正,就将宫花放在了梁丹朱面前。
  “缘分什么的还是两说,还是要烦请嫂嫂,将它送回他的主人处。”
  能得圣上簪顶的,必是前三甲,人选不消细想,就能得出。
  她朝皇后行礼后,便从奉天殿拾级而下,走时偶尔一回头,便看到皇后卸去了面对他人的轻松,忧愁与疲惫重新回到面上。
  扶欢想,大约还是为了梁同知,皇后一母同胞的兄长。
  那日从皇后的永宁宫回来后,其实不消扶欢再过去打听,没几日后,皇帝便在朝上宣派了同胡虏作战的将领,不是西北大将军梁同知,也不是什么其他将领,竟是两北总督郭奉回。
  郭奉回文人出身,是正德年间的进士,论领兵作战的经验,比梁同知是万万不及的,细数他人生中最出名的一次带兵,大约还是剿灭大庆山山匪一事。皇帝初初在朝堂上提起任郭奉回为抗击胡虏的总帅将领时,很是激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应。
  不过皇帝向来我行我素,加之萧朝带着锦衣卫在那些大臣门前走上一遭,反对的声音已然微弱。
  这般一意孤行的举措造成的结果竟然不坏,前线传回来的消息胜多败少,还隐隐有将胡虏一举打回北疆关外的气势。这对皇帝和大宣来说是极好的消息,但听在皇后耳里,应该是一种煎熬。
  皇帝故意不选她的兄长,接替她兄长位置的官员也并不比梁同知差。这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其实并不需要梁同知。
  或者,已经深深地忌惮着梁同知了。
  在后宫,若没有可以一手堵住他人嘴的权力,什么事都成为不了秘密,以往皇后若无大事,很少去皇帝处,近期却是频频。皇帝却甚少见她,后宫里的宠爱,那么久了,还是只落到宋清韵一人身上。
  也是唏嘘。
  扶欢在回慕卿的信时不会将这些写进去,朝事繁杂,这些事就算没有她,还有许多人告诉他。她的笔在信纸上,停了很久也没有落下一子,直到滚下一滴墨来。
  慕卿的信在前方,整齐地摊着,信纸间还夹有一瓣棠梨。
  那人的笔法缱绻,写道:见有一树棠梨,挂满枝头,似风雪,江南无雪,权将这一瓣棠梨当做江南雪,以博殿下展眉。
  第44章 指婚
  这一封信迢迢经过千里, 到扶欢手上时,棠梨的味道已经几不可闻,只有在信纸上才残留一分一寸。但终究还是很淡了。
  “满树棠梨胜雪, 大约真的是风雪盈树的感觉了。我没见过满树棠梨,但见过冰霜雨雪在这头, 模样应该能想出来。”
  扶欢坐在软塌上,她面前的几子有些矮, 但对于坐在软塌上的她来说,恰是正好。
  “晴晚。”扶欢小声地唤了一声她的贴身宫女,带着自己也不曾察觉的雀跃喜意, “我让厂臣给我写信, 他每到一处, 真的就写一封信给我。”
  “太过认真了, 我不知回什么才好。”回什么才显得我也如此重视他。
  晴晚将一碟子豌豆黄放到几子上, 轻言道:“殿下无论回什么,想必掌印都会觉得很好。”
  扶欢将已经滴上一滴墨汁的信笺揉皱,重换了另一张来。她的笔端虚虚地抵在唇前, 眼底有笑意一缕一缕:“你是不懂的。”
  晴晚垂下眼, 扶欢说她不懂,也许她懂的比扶欢想的要多许多。
  但她只能闭口缄言。
  换了一张信纸,仿佛就好下笔许多了。扶欢漫无边界得写到:现下宫中蝉鸣声已然不能听闻, 再过几月,虽然不能见到满树棠梨, 冰雪满京或许能见到,也算是看过同样风景……
  断断续续写了许多,扶欢搁下笔,惊觉竟然写满了两张信纸。
  她忽然反应过来, 将那两张信纸全都揉皱了,在将要扔到纸篓时又觉得仍是不行。扶欢抿了抿唇,终究还是将这两张信纸都撕了。
  再落笔时,信笺上只有寥寥几句,克制而理性。
  棠梨已收到,上京城的枫叶红了一半,附一叶去江南,教厂臣也见京城风光。
  扶欢将信纸叠了两折,信纸中,还有一片枫叶。
  “晴晚。”她站起来,叫了一声晴晚,将信纸递给她,“帮我寄给厂臣吧。”
  晴晚恭谨地接过。
  那碟豌豆黄在几上,扶欢也失去了尝它的心思。她本不是个事事敏感,日日忧愁的性子,近来却愈来愈觉得心思沉重。那些嫔妃的打趣调笑虽然无关轻重,但多了,总会往心里去一两分。
  或许今年,或许明年,她的婚事就会有了着落。
  多宝阁上的走马灯没有点上蜡烛,不能随着蜡烛点燃的气流,一格格地走动起来。扶欢拨着灯笼,没有蜡烛,因她拨着,壁上的影画也走动起来,少了光影,就显得单调。
  这也是慕卿送她的小玩意,起初见到点着蜡烛就能走动的灯笼,惊讶得玩了许久。即便后来见得多了,扶欢也还是喜欢这个。
  晴晚去寄信了,暖阁中就只剩扶欢一人。她低下头,额头触碰到走马灯的檐壁,那檐壁的棱角不算尖锐,反而是钟钝钝的圆润。他细心周到到了这种地步,连送她的小玩意都绝不会让它伤到扶欢。
  她把那瓣棠梨,轻轻地放到走马灯上。
  若有似无地,仿佛轻吻了染上泛黄的棠梨。
  ***
  从未想过,慕卿也会有骗她的一日。随着郭奉回再一次大败北疆胡虏的捷报传来的同时,西北督军慕卿一名也甚嚣其上。那一战,是慕卿在后方督军,郭奉回在前线打来的。
  这消息传到朝中时,一下引发轩然大波。纵然诸位大臣平日被慕卿压得极狠,惧于东厂威势不敢随意道慕卿好坏,但此番重大的消息下,到底还有一些人上了折子,指责慕卿违逆皇命,篡夺军权。
  那些折子司礼监没有压下,即便压下了,朝上议事时那些大臣也会对皇帝上奏。
  皇帝却对这些折子置之不理,任由那些流言越传越汹涌。
  直到五日一次的大朝会上,兵部侍郎拿着白玉芴,颤颤巍巍地走上前,对皇帝道:“陛下,臣有本上奏。”
  皇帝看着下头须发皆白的兵部侍郎,眯了眯眼,待看清了兵部侍郎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往下垂了几分。兵部侍郎姓陈,与皇帝刚登基时就以谋逆罪论处的陈阁老同宗。
  当初的陈阁老谋逆案轰轰烈烈,家族血缘关系亲近者全都下了东厂大牢与刑部监狱,当时砍头就砍了好一批人,发配充军的更是不知几何。
  而这位兵部侍郎,虽然同宗,但是他这一系与陈阁老相去甚远,燕重殷当时与五皇子争位时,这位也保持中立,况且他年事已高,再过几年,恐怕连路也走不动,话也不能说了。因此在燕重殷登基后,这位兵部侍郎才能依旧安稳地待在他原来的位置。
  尽管如此,皇帝对陈姓人依旧没有多少好颜色,他动了动唇,道:“陈侍郎要奏什么,朕听着。”
  年迈的兵部侍郎,跪在金玉砖上,对着九五至尊奏言。他慢慢地将慕卿罔顾皇命,不在江南赈灾却远行北疆,甚至还做了西北督军一事渲染得极其严重。说到最后,兵部侍郎向皇帝叩首,声泪俱下地道:“如此阉竖,陛下再任由其下去,必将祸乱国祚,危害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