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护国大将军 > 121章 王铮的封赏问题
  话题说到这里就没法讨论下去了,曹显的军情战报没有送来,松江卫的战报说的也不清楚。并且,松江卫也没有因为连克四州十二县邀功,更没有请赏。
  一切都只是可能,所有人都开始沉默,没有人敢再说一句话。
  粘住虚冒军功的罪名就没有小事,可能一言就会把松江卫的许多人,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话,不是死仇就不能乱说。
  王铮的一番话比什么都灵光,现在让说话都没人有说话的欲望。人人的心情都很沉重,不知道这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皇上的心情也很不好,他甚至都忘了他让王铮来的其他目的,挥挥手就打发走了所有大臣,他自己也揉着脑袋去了后宫。
  第二天,皇上没有招王铮上朝,却派了右相吕进亲到县伯府。王铮大感意外,连忙倒履相迎。
  两人寒暄过后,又喝了几口茶汤,吕进这才开口说道:“王县伯,老夫此次前来贵府,是有点小事和县伯相商,咱们俩也不是外人,我就直说了吧!”
  吕进原来是户部尚书,和王铮是平级,可他现在是右相,已经比王铮高了半级,他以王铮的爵位县伯相称,是对王铮的尊重。
  大郑一直以来的规矩,就是和一个比较尊重的人谈话时,官职高的就称呼对方的官职,爵位高的称呼爵位。
  王铮现在没有吕进的级别高,可吕进却没有爵位,这也是他称呼王铮县伯的原因。
  (注:自秦以后,爵位是专为武将的军功设置的,文官都没有爵位。如果哪一个文官也有爵位,则说明那位文官带兵打过仗,立过比较大的军功。也是因此,自秦以后的历朝历代,大臣封爵的,武将居多,文官的极品是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类的。武将的极品就是天策上将,只比文官的太师、太傅、太保低半级。爵位亲王。)
  “吕相请讲,铮,洗耳恭听。”
  王铮这两年来,一直都保持着对吕进足够的尊重,估计这也是他今天敢来县伯府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年纪大,主要是这位老人从没有给他下过绊子。
  换句话说,吕进一直都很佩服王铮的本事,他几乎都有点对王铮的盲从,凡是王铮所说的建议或者意见,不管是涉及军事还是其他,吕进不管能不能理解,都是先赞成再说。
  就像前些天双方的骂战,吕进一直都是坚定地站在王铮的一边。
  “是这,”吕进捋着胡子犹豫了下,貌似下边的话有些不好意思说出口。
  “吕相只管说,吕相待我如子侄,我王铮虽然混了点,但还知道远近,今日必不会让吕相难看,吕相但说就是。”
  吕进闻听王铮此言,想想他杀神的凶名,差点感动的就红了眼睛。
  嘿!细数满朝文武,能让杀神王铮自称子侄的有几个?他暗地里还敢对皇上和房相自称哥,别的谁他还会看在眼里?
  可他今日,居然对老夫自称子侄,唉!惭愧啊惭愧,吾今日前来,竟是为了阻他升迁之事。
  “是这,王县伯出征草原这几个月,功劳太大,我也就不一一细说了。老夫今日前来,就是受房相所托,想问问王县伯,你想要什么封赏?”
  “哦!是这事儿啊!”王铮看吕进踌躇的神态,还以为是多难办的事儿呢?原来就是这破事儿。
  “王县伯也不妨直说,实封五百户的开国侯不知可否?如若王县伯不满意,还可再议。”吕进小心翼翼地看着王铮的脸色说道。
  王铮虽然说的挺好,但他是出了名的不好说话,吕进也怕王铮和他翻脸怼他。
  “好吧!那我就直说了。我啥都不要,还是现今这样就行,我对现在的职衔和爵位都很满意。”王铮实话实说,他早就是这么想的。
  不招人妒是庸才,但是,太招人妒也活不长。王铮深知这个道理。
  “王县伯别闹,老夫是说真的,开国侯可好?要不然,实封六百户?”吕进当然不相信王铮的话,他认为王铮说的是反话,王铮是嫌爵位封的太低。
  “我也是说真的,我真的不想要封赏,什么都不要。”
  吕进自然还是不信,送上门来的封赏都不要,除非傻子才会这么说。王铮不是个傻子,他反而比谁都精明,他肯定还是嫌封赏的太低或是太少。
  “王县伯,老夫知道你的灭国之功不应该封赏的这么低。可王县伯也应该清楚,你任职的时间太短功劳却太大,现今你年仅二十六岁,就已经是辅国大将军上柱国开国伯,再封赏就是开国侯了。如果这次按规矩封赏你的话,就应该给你封公。可是以后唉!算了,王县伯,要不,实封七百户的开国侯?如何?”
  “吕相,你别为难了,我是真不想要封赏,啥都不要。”王铮越不想要,对方却一百户一百户挤脓似的给他增加,他也是无奈了。
  谈到这里,吕进觉得没谈下去的必要了,给王铮实封七百户的开国侯,已经他所能承诺的极限。
  可王铮还是不满意,吕相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怪只怪,对王铮灭国之功的封赏太不公平,导致他现在总是说反话。
  于是,又简单寒暄了几句,吕相就提出了告辞。王铮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大门口,途中还一再强调,他是真不要封赏,可吕相这位老人家,却是死活不信。
  第二天再来的是陈琦,王铮和兵部打的交道最多,相对于吕相来说,他和陈琦更熟悉,当然也更好说话。
  “王大将军,是这”陈琦坐下后茶都没喝一口,开门见山说道。
  “老夫今日前来,是受房相所托,询问王大将军对封赏一事的看法。朝廷昨日再议,拟封王大将军为开国侯,实封七百户虚封三百户,不知王大将军觉得如何?”
  陈琦说完,就期待地看着王铮的脸色。
  他和吕相都是必须重赏派的领军人物,根据大郑的赏罚规则所定,王铮这次的灭国之功,应该封为实封八百户的开国公。
  可他俩也都知道,王铮任职的时间太短,但升职升的却太快,这次如果直接就封赏他为开国公。那么,以后他假如再灭了蒙辽怎么封赏?西夏呢?吐蕃呢?真腊呢?别的万一再有点事儿呢?封王都不够,难道还得把皇上的龙椅让给他坐?
  所以,为了皇上的宝座安稳计,为王铮不被皇上忌惮不被别人妒忌计,为大郑其他的武将不至于羞惭死计。
  这一次,他和吕相,也只能昧着良心劝导王铮,他的爵位可以稍微的升一升,实封最多也是只能一千二百户,最多升到开国侯即可,可不敢升的太多太快,要不然就不好了,很不好。
  王铮苦笑,这一次又挤出了三百户的虚封,也就是每个月多拉几车钱粮的事儿。看来,皇上和众位大臣,为了他官职和爵位的封赏,已经是愁白了头发。
  勋衔和职位是绝对不想给他升上去的,要不然他一家独大,连个能制衡他的平级武将都没有。
  当然,那些靠阴袭得来的,没有实战经验的虚职郡王不算,那些人只会纸上谈兵,各卫镇的领兵将领,都不会服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郡王或者柱国。
  要升也是升他的爵位,这一点皇上和房相早就琢磨好了,就是升他的爵位也是一点一点的升,不可能真正按照大郑的赏罚规则封赏他。
  要不然,他这一次就该封公,等他灭了建国将近二百年,富源更辽阔,人口将近三千万,兵力更充足,战法战术自成体系的蒙辽,就只能给他封王。
  可是异姓王在大郑的历史还还没有过一个。太祖和现在的皇上郑成,对自己的亲兄弟封的还都是不太重要的王,更何况是个外姓?
  比如博阳王,他可是太祖一母同袍的亲弟弟,他也曾在太祖开国之初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他也只是被封赏了个博阳王而已。
  要知道,中原民族的历代帝王封赏的王爷都有标准,一个字王爷,并且这个字还曾是某一个国家国号的王爷,才是王爷里第一等的爵位。
  比如秦王,秦是秦朝。比如汉王,汉是汉朝,比如前朝的国号梁和陈,这一类王爷的爵位是最高。
  稍次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这五个封号的王爷爵位也不低,再次的还有曾经做过国都的大城市,比如长安王,洛阳王等,最次的才是一个小地名博阳王这样的王爷。
  太祖立国之初,就吸取了周朝大封数十王爷,让他们带兵戌守全国,后来这些王爷却各自拥兵自重,最后还分裂了周朝的教训,封赏的王爷极少,异姓最多封公,自己的亲弟弟也只不过是个最低档次的王爷,并且所有王爷只能朝堂议事,却都没有一点兵权。
  这样的话,不管是任何人,爵位每换一代就降一级,若干年后就是个普通的百姓。
  任何人也影响不到朝廷的中央集权,大郑只会有外敌入侵,不会产生内乱,对于大郑的国祚延续,有极大的稳定作用。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坏作用也不是没有。坏作用就是,国策对领军将领的限制太多,导致大郑现在无人可用。
  十八九个上柱国和柱国,真正能打的也就是五六个边镇的提督。王铮算是个能打的,可对他的制约也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两宋时的国家特别富裕,可军事却是一直羸弱不堪,就是因为为了防止边镇提督的权利太大难以控制,导致像唐朝时的安史之乱那样的事情发生。
  现在的大郑酷似北宋,可能也是吸取了前朝大陈的教训,所以国策重文轻武,对武将的限制极多。王铮现在已是深有体会。
  因此,朝廷现在对他王铮的封赏才像是挤脓,就是为了控制他以后升的太高无人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