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国之大贼 > 第三十四章 两个战场
  现在是一九零七年八月,俄国人叫嚣着要在两个月之内让北京城化为粉剂,但是陈天华却把一九零八年定为共和元年,这中间传达的是什么样的决心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感知到。
  另外,共和国的内政发展也上了轨道,虽然北京面临着战争,总理内阁也喊出了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可是发展真的不能因为战争停下。这个道理陈天华在东北就知道,那个时候他们做出的计划基本上没有实现过,但是你必须不断的制定计划,告诉老百姓你打算往前走,你相信能走到前方。
  还有就是一个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真的因为和俄国人的战争停止了发展,当真算是一个笑话吧。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在打仗的同时发展的也好,这才能显示新中国的生命力。
  打仗是杨小林的事情,发展就是陈天华的事情了。陈天华做出了三线发展的策略,以黄河为界限,黄河以北的地区全力支援北京战场,人力,物力,财力,全部都向战争集中。在和俄国人的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这里除了农业和教育之外,其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已经停下来了。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内,虽然传统的民族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英国人的封锁让那些民族资本家们苦不堪言,但是军工业和重工业却因为战争被拉动,特别是和日本人合作之后,采矿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民族资本家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陈天华对这里的策略就是稳定,靠重工业和采矿业维持局面。力求把这个地域打造成军工基地,支援战争的同时道路,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慢慢的展开。
  而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陈天华要求通过政府的力量,将许多小型的民族工厂合并成大型的工厂,增强他们抵御这次风浪的能力。即便现在非常困难,政策上也对民族工业的给予了优惠照顾,力求让他们能生存下去。
  为了打破英国人的封锁,政府还鼓励那些商人和外国人合作,找到能把货物卖出去的通道,甚至不惜出让工厂的股权给那些能走通货物的外国商人。
  这个政策当真是非常吸引人眼球,那些外国商人也很精明的,中国有资源,有人力,有市场,只是因为被英国人封锁了所以才如此出让股权的,他们只要有本事能把中国人的货卖出去,就能凭空得到股权,这样的利润会让很多商人忽略英国的政策的。
  总之,三线策略就是一线发展,一线稳住,力求把战争带来的对生产力的破坏局限在黄河以北的区域内。政策已经推行,效果怎么样还不知道。不过一个发展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向群众传达政府对战争的信心。
  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政府作出的这两个决策反应不一,美国人在不结盟的事情表示对中国政府的赞赏,同时对于一些想来中国冒一下险的美国商人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康格公使表示,美国很欣赏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如果时机成熟的话,美国政府愿意让袁世凯的代表前往匹兹堡,双方可以就一些商务条约展开对话。
  康格显然是怕孙文在死缠烂打下去,对所谓的条件成熟也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最起码北京要是安全的。换句话就是你们必须击退俄国人的这次进攻。老美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孙文已经不用再去做什么了,打赢了俄国,美国人就愿意和中国谈。
  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表示他们理解中国采取的外交策略,德奥和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这个表态受到影响,对于陈天华的发展策略,他们表示大力支持。
  德国人说关于之前和中国已经达成的返还庚子年赔款的事情将如期进行,同时,德国方面还会提供一千万马克的借款,支援中国方面正义的战争。
  说实话,人家德国也就指着利用中国拖着俄国人,压根没想过你能在欧洲给他们帮什么忙。所以中国和俄国人只要一天还打,和德奥的关系就会不受到任何问题的影响。
  一千万马克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要知道俄国人的军事物资是法国人援助的,战场上俄国物资的消耗是中国的好几倍,也就是说,他们给中国一千万,法国人可能就要拿五千万出来给俄国人才能保证俄国人有能力继续进攻。
  人家德国人会算账。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已经做出表示,为了对中国人正在进行的这一场战争给予行动上的支持,陈天华不是宣布零八年为共和元年么?零八年一月一日,年仅二十三岁的德国王子阿特尔贝特将代表威廉二世访问中国。
  这是威廉二世上台以后第一次派特使访问亚洲国家,也是他第一次派皇子作为代表出访!德国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在挑逗英国人的神经,想让英国更加的误会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假如大英国帝国现在派军队来中国作战,那才是威廉最想看到的局面。
  可惜了,德国人精明英国人也不傻,英法两国没有就孙文先生的外交政策作出任何反应,对陈天华做出的发展策略更是不予评论,虽然威廉做了这个挑逗英国人的动作,但是大英帝国装作没看到。
  孙文当然不会傻的去做解释,他对德国皇帝的决定表示欢迎。外交上的冰点还是没有被打破,但是新中国的这一声明确实让日子好过了一点,最起码看到了希望。
  而孙文先生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外交计划,攻克了美国这个堡垒之后,他的眼睛盯在了荷兰,比利时这样的中立国家。
  这样的国家在欧洲已经表示了自己的中立,而对于中国和俄国的事情,他们一方面没有像德国那样支持中国,另一方面却还和中国保持着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只是由于英国的封锁加上他们本身的能力有限,他们做什么和什么都不做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孙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的外交策略是绝对正确的,想迫使英国人放弃封锁中国,就必须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杨司令的战争要打好,陈总理的内政要发展好,而他要做的则是让中国有更多渠道可以接触西方。不要因为人家国家小,就不拿人家当欧洲绅士。
  孙先生真的是个人才,他没有提出了比利时进行任何外交往来,只是和比利时大使说,中国现在百废待举,一些县城和乡镇都亟待建设。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游历欧洲去过比利时的小镇,希望中国的乡镇能建设的像比利时小镇一样风景秀美。所以,中国政府想派出一个考察团去比利时实地考察。
  这个考察团也是不带有任何政治背景的,绝不以任何政治目的进行政治活动,只是去拍摄一些照片,走访一下建筑师,如果比利时政府愿意接待就接待,不愿意接待中国人可以食宿自理。只要求比利时方面在考察团考察的时候,予以方便就可以了。
  对荷兰人孙文也是这样说的。孙文的这个伎俩可以说非常的简单,谁都可以断定,孙文一旦组团去他们那里考察,规模绝对是宏大的。这样一个考察团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踏入他们的国土,那都是一种政治宣传!中国人就算不说什么比利时的报纸也会报道的。
  荷兰人和比利时人就没有美国那么多的顾虑,人家是小国,小国就是有这点好处,他不怕英国人误会。因为英国人不可能担心比利时会给他们添什么麻烦。
  至于说中国在扩大影响,比利时人更是能找到充足的理由,现在双方又没有断交,就算是断交了,中国人组团来我们这里观光,人家路费自理,我们不能说不让人家来吧?
  更何况美国人的态度开始开始松动之后,他们这些小国好像犯不着和硬得罪中国,没什么好处。
  荷兰人还只是很模糊的答应了下来,而比利时人由于考虑德国方面的态度,向孙文做出承诺,中国考察团来到比利时的时候,他们将会给予热情的接待。
  外交,内政,就是中国和大英帝国帝国的战场。大英帝国设置了一道封锁线,中国人正在向这道阵地发起冲击,这也是一场战争,打赢了中国人才有跻身世界舞台的资本。
  山东,沂蒙山。
  杨小林已经看过了周同的坦克,那火力和速度虽然让见过ztz99的杨小林有些不太满意,但是载涛和那些军官们都感觉到大事神奇,载涛断定这样的坦克一旦上了战场,绝对能击败俄国部队!
  周同给他们试验了一下,那装甲让中小型火炮基本上都无可奈何,子弹手榴弹就更别说了,还有那个履带,不光避免了战场上车轮被陷住的危险,还能碾压敌人。
  这等于是在战斗中有了一座移动的炮台!一座炮台可能在一场战争中决定不了什么,但是当几十座移动的炮台出现的时候,绝对有决定一场战争的能力。
  还有,载涛是懂得军事的人,他知道士兵在战场上冲锋的时候面临多大的危险。有了这坦克冲锋陷阵,士兵们最少不用用身体去迎接敌人的子弹了。
  在这一刻,载涛真的不再怀疑杨打鬼能击败俄国人的能力了。
  杨小林做出了决定,吴兆麟的第三方面军开赴战场的时候把这五辆坦克和十辆装甲车都带去,投入战场看看效果,等他们把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反馈回来,经过改进和完善之后马上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对周同的要求是在十二月份生产出五十辆坦克,也不用培训新的坦克部队的,二杆子的先遣独立师就改变为中国装甲第一师,编入第四集团军作战序列,由载涛带领,从大青山和那些骑兵一道,对俄国人在蒙古的军事力量发起闪电打击,切断深入中国的六十五万俄国部队的退路。
  这决定当真让载涛兴奋不已。
  想想自己将用这些钢铁怪兽向俄国部队发起冲锋,那场景是什么样子的载涛根本想不出来。不过有一条他可以确定,杨司令说了,穿心战由第四方面军发起,人数九万余人,再加上这些家伙,还有一千门和火炮和强劲的近战火力,载涛觉得自己用不着去找俄国人兵力空虚的地方去打。
  就打老毛子的重兵集团!现在俄国人十五万部队在施特塞尔的指挥下防守偌大一个蒙古,那个手下败将,贝勒爷决定这一次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最好再能俘虏他一次,这一次押他回北京游街!
  载涛的激情,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燃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