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的力巴行,打从满清那会儿就有。一些个有的没的规矩、讲究,也在这大清国到民国的小二百年里形成了惯例。
而这些个讲究、规矩里,其中一条谁都知道的,那就是冬不动土!
北边地界天冷,打从头一场雪下来开始,一直到来年开春的时候,那地皮子都冻得硬邦邦的、石头一般结实。壮棒汉子吃饱喝足了,抡起好钢打的镐头玩命刨一个洋人钟点,地面上也就是个大点的鸡窝坑,一只脚踩进去还能瞧见脚背。
再加上冬天的冻土里头多少都有些水结成了冰,哪怕是瞧着再结实的地基,到了一开春化冻的时候,万丈高楼都能因为那渐渐变软的地基坍塌成一堆残砖碎瓦!
也就因为这谁都知道的规矩,一到了冬天头场雪下来,大栅栏的力巴行里也就少了不少的活儿。有不少力巴饿着肚子在大栅栏力巴市上蹲一天下来,却还是只能勒紧了裤腰带回家,再叫自己家里头饿得嗷嗷直叫的孩子拿了个和面的盆儿,上街坊邻居那儿央告来点儿杂合面救急.......
可也不知道今年是哪儿来的一股子邪风,才是大早上的功夫,力巴市上蹲着的那些力巴全都叫人招揽到了一块儿,一人手里还塞了俩硬面的饼子,这才领着好几百号力巴浩浩荡荡奔了珠市口儿大街!
走到了地头,来揽力巴的主家抬手一指——就这儿,里外三进的宅子,齐着地皮子都给扒拉、收拾一遍!该换瓦的换瓦,该补泥灰的补泥灰,每天管三顿饭,见月亮给工钱!
有替火正门堂口干过活儿的听着这话耳熟,再抬头瞧瞧街对面火正门堂口挂着的那画着八样斗兽的大灯笼,也就嘴上没了把门的一般溜出来一句话:“好家伙!今年这年景.......一年里头逛两回珠市口儿大街,主家手面还都这么豪横的.......这珠市口儿大街地界,邪行!”
像是听着了那嘴上没把门的力巴溜出来的这句话,上大栅栏揽力巴的主家一扭头:“还真叫你说着了!就你们收拾这地界,三天后开张,也叫火正门!麻溜儿干活儿,今儿一天要是能把这里外三进的宅子收拾妥当了,那没旁的话——工钱翻两番!”
这话一出来,从大栅栏招来的那些力巴顿时就来了精神!
先不说今儿一天下来能吃个三顿肚儿圆,少说能扛两天饿,就那翻两番的工钱,照着眼面前的活计,怎么数算也得有半块大洋!
就着大冬天的日子口儿,还能有这么厚工钱的活儿,那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气!
眼瞅着招揽来的力巴一个个撒开了膀子干活儿,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有人热得脱了衣裳,那上大栅栏揽力巴的主家也不多话,把街面上几个卖吃食的摊儿全都招揽到了大门口,热气腾腾的就熬开了馄饨汤........
大半个早上过去,珠市口儿街面上瞧热闹的四九城爷们已然扎了堆!
冬不动土的规矩,不仅是四九城里力巴行的人懂,四九城爷们也都知道。敢在这时候拾掇屋子开买卖的,要不就是腰里头着实有几个、事儿也赶得急,这才会花了大价钱扒拉了陈旧的墙皮、屋瓦,换上一套全新的,好图个开张时的喜庆。等得来年开春的时候,再找高手匠人慢慢修补,算是个花钱也不怎么落好的急就章法子!
要不然.......
那就压根就是外路来的买卖人物,连四九城里的规矩都还没趟明白,这就撒开了膀子遍地洒金钱。甭瞅着买卖开张的时候红火得不行,可熬不过一年半载的,没准这地界就得重打锣鼓另开张!
到底是人多好办事,也就在街面上瞧热闹的四九城爷们指点、议论的时候,小二百号力巴已然整理出来了一进院子。扒拉下来的旧瓦不管不顾的扔了一地,屋顶上换上的全是一水儿新烧出来的大青瓦。墙皮子也叫力巴们用铁笤帚扫过了一遍,新补上去的泥灰下面也全都生了炭盆,一半会儿的功夫就烤得那新补的泥灰变得干硬起来!
差不离也就在这档口,珠市口儿大街上陆陆续续过来了好些大车,车上装着的玩意也是各色齐全。有懂行市的四九城爷们偷空扫了一眼,顿时就认出来那些大车上的家常物件全都是四九城里出名的老字号里采买来的,价钱不便宜不说,寻常人家就是有钱也没这么懂行,楞生生就能把这些个南来北往凑出来的物件摆到一个屋子里,还能叫人瞧着就觉着合适!
有好事的四九城爷们仗着人面熟,上去跟那些个老字号里送货的管事打听——这到底是谁家要开这么张目扬眉的买卖?这还没开张呢,瞧着就是一股子豪横劲儿?
可那些个来送货的老字号管事都摇头——闹不明白!就知道来订货的那位主家脸上带着旧伤,瞧着倒是有几分面熟的模样,可仔细一琢磨......倒是怎么也想不起来四九城里啥时候有过这么一位啥路数都懂点的主家?砍价的时候那叫个知根知底、熟练地道.......
眼瞅着大车送来的家常物件,叫那些力巴们一件件仔细搬进了刚收拾出来的大宅子归置起来,晌午饭口前就把那宅子门口收拾出了个门脸模样,有那眼快的四九城爷们回头一瞧火正门堂口的归置、布局,再瞧瞧眼面前这刚收拾出来的宅子,顿时就一口嚷嚷出来:“就这做派.......也叫火正门,也归置这么个迎客堂口的门面,这摆明就是来打擂台的不是?”
听着这么一嚷嚷,围着瞧热闹的四九城爷们回头多看个几眼,顿时便是乱糟糟地议论开来:“还真是......虽说没街对面火正门堂口门脸归置得那么仔细,可瞧着场面倒是差不多!再要挂上几串大灯笼,那猛一瞅还真瞧不出来哪儿是哪儿!”
“这可有热闹瞧了!还记得早年间珠市口儿大街上两家鲁菜馆子打擂台,当街在大闺女腿上铺上块纱巾就切肉丝......那场面见一回,多少年都忘不了!”
“可也没这么打擂台的吧?就不说门脸归置跟人家一模一样,连字号都用人家的?!这可真有点不讲究了!”
“没错儿!当年德聚全改全聚德,这都差不离闹出来一场官司!就眼面前这家,真要是也挂上了火正门的字号招牌......那两家还不得打出来脑浆子?!”
“说半天,这家火正门倒是倒腾什么买卖的?难不成也是伺候玩意?!”
就在这议论纷纷中,也不知道是从哪儿钻出来几个瞧着像是牙纪行的人物,手里头拿着洋人烟卷儿,满脸堆笑地凑到了那些围着瞧热闹的四九城爷们当中:“诸位爷们,这火正门堂口三天后开张的好日子,有闲了过来瞧瞧,指定能瞧着不一般的热闹!”
“知道诸位爷天冷了不爱出门,可这火正门堂口开张那天,可有个能叫诸位爷们得着实在好处的热闹!您要不来,那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儿了?!”
“嘿哟.......方爷,这可有日子没见您了!跟您透个底儿,瞅见那大车上拉着的大兔儿爷了没?里头可是空的,能装差不离五十斤大子儿呢!我话说到这儿,您自己琢磨.......三天后可一定来,您吃不了亏!”
站在瞧热闹的人堆里,胡千里倒背着双手,一双眼睛半睁不睁地打量着那已然拾掇得差不多的门脸,一双耳朵也仔细扫听着那些牙纪行里人物漏出来的只言片语。直到瞧见那揽力巴的主家再次从那大宅子里走出来,吆喝着另外一些个送日用家什的大车朝着门前凑的时候,胡千里眉间微微一挑,却是扭头朝着通往火正门堂口后面小角门的胡同走去!
仗着一双练过‘谛听’功夫的耳朵,胡千里虽不敢说是能做到听风识雨,但怎么也算得上能过耳不忘。但凡有人说话的嗓门落到了胡千里的耳朵里,哪怕是再隔着个三年五载的功夫,只要再能听见这人的嗓门,胡千里立马也就能认识出来。
就方才那在场面上支应着的主家,虽说是脸上带着许多横七竖八的旧伤,一张脸也找叫伤好了之后长成的疤瘌拧巴得变了模样,但方才才一开口,胡千里立马就听出来,这在场面上支应着的主家就是当年德胜门齐家齐三爷身边贴身的管家!
早年间德胜门齐家威风尚在的时候,这位齐三爷身边贴身的管家自然少不得在四九城里狐假虎威,仗着齐三爷的人面、手面得些好处。有些个想在齐三爷面前递话的人物,更是得上赶着巴结这位齐三爷身边贴身的红人。
就有一回,这位齐三爷身边的红人说是冬天出门办差太冷,想要踅摸一条上好的黄皮子皮做一副暖手的拢袖,这就在专门伺候黄皮子的胡千里面前露过一脸,捎带手的还多少说过几句话。
虽说如今脸上的模样已经变得全然叫人认不出来,可方才那一开嗓,却顿时在胡千里耳朵里露了底细!
伸手推开了火正门堂口后面虚掩着的小角门,胡千里径直走到了纳九爷的屋里,迎着纳九爷便是一句话:“师哥,这回........怕是有旧冤家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