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基冷哼道:“看来各位老友时至今日依旧未能认清形势,还在心存侥幸啊。”
杨桂林站起身一拜道:“还望国公指点迷津。”
“也罢,本公与各位私交多年,也实不忍哪一天看到诸位之中有人如此番大变那般,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徐弘基捋了捋长须,叹道:“圣武继位至今已一载有半,这一年半以来,诸位即便不入朝堂,想必对今上的行事作风也多少有些了解,今上深知大明三百年天下差点毁于流贼之乱的症结之所在,依本公看无非几点。”
“其一,武将只知蓄养私兵,吃空额、喝兵血,对私兵以外之大明兵卒克扣甚深,以致兵无战心、将无战力,一遇大战庸将只知保存实力,一溃千里也是等闲,故而今上初临南京之时,宁愿编练之新军由流民之中挑选兵源,都不愿征召各镇部将,只因是知道各镇之兵外加屯兵虽号称百万,却如百万羊群,一遇群狼,必然不战自溃!”
“其二,文臣贪财,这一点想必诸位心知肚明,清廉之官,大明未必没有,但亦是凤毛麟角,李自成入京之前,先帝希望满朝大臣显贵能够捐资助饷,可笑的是最后筹措不过三四十万两,连区区百万开拨银都凑不齐,李自成入京,一个追赃助饷便轻而易举拷掠出了七千余万两白银,以致先帝殉国之时方才说出‘满朝文武皆可杀,勿伤百姓一人’的话来,今上身为人子,听闻此话,岂能不对天下间的官员、显贵恨之入骨,这才会在登基之初,屠官如屠狗,这次大变,才会对史可法的举动充耳不闻,甚至乐见其成!”
“其三,改革,甚至多番违背祖制也要力推新政,何也?因为大明穷了三百年,今上身为雄主,想要彻底改变国贫民困的局面而不得不改!不管是压迫商人还是盐政招标乃至矿山收归国有皆是如此!”
“今上的用意何在?依本公看来只有一点,就是捞银子!成效嘛诸位也能看得见,如今的圣武朝比起崇祯朝富裕了何止十倍,大明历代又有那一朝能够比拟?国库每年稳定的收入已差不多近亿白银,江心洲上的内库存银起码三亿!换做历代君王,若是这般索财,只怕天下早已群雄骤起,天下即便不分崩起码也是大乱,然大明海晏河清,圣君万民称颂,何也?”
“因为诸位只看见今上捞银子的手段层出不穷,却没有看见今上将银子用到了什么地方,废除徭役,困在百姓头上数千年的枷锁一朝顿去,废除苛捐杂税,让本对大明皇室怨气颇深的万民再无怨愤,这两样看似没花银子,但真要算起来,户部……财政部要少多少税收又要付出多少劳工之费?一进一出便是千万两!”
“今上为了减少官员贪腐,不惜连升官员俸禄,圣武朝的官吏俸禄比起崇祯朝高了何止三倍,如果再贪得无厌,继续盘剥百姓,又岂能怨恨今上手里的屠刀加身!”
“今上为开民智,不惜大兴教育,如今大明各地学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仅南直隶一处县学、乡学就不下千余所,往日里无银识字幼学之孩童得以读书知礼,仅此一项,国库支出多少,诸位可曾算过?”
“防疫局、垃圾收购站、孤老院、孤儿所、梅山钢铁、松江船厂、江心洲基地,那一项不需要庞大的银钱开支,更不用说今上为了发展工业,养了数十万脱产劳工,还有数十万新军的军饷和枪械、军火,这些加起来,诸位还觉得大明每年的国库收入和今上的内库银很多吗?”
在座十几显贵呐呐无言……
“如此举措,百姓岂能不感恩戴德,称颂圣君当世!”
徐弘基押了一口茶冷笑道:“本公上次和史阁老叙谈之时,首辅大人曾言,今上明年将要大修官道,第一步便要将现有官道全部拓宽一倍,磊以钢筋混凝土,大明数百府州数千县尽皆相连,仅此一项,需要多少劳工,耗费多少白银,诸位可曾知晓?”
十二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钢筋混凝土他们知道,那是梅山工业基地的产物,用之铺设地面,建造房屋比起传统用的糯米石灰水或者青石强度犹有过之,他们之中不少人的府邸如今都开始采用,只不过成本高昂,寻常百姓还承受不起,要用钢筋混凝土铺设全天下的官道,还拓宽一倍?这得多少混凝土,他们就算个个身价不菲,也不敢想象。
徐弘基很满意这些人的表情,脸上终于恢复一缕笑意道:“史可法言称今上会在圣武二年立项三大工程,这铺路不过是其中一项罢了,第二项是修桥,这桥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哪些小河小溪上的石桥木桥,而是长江大桥!今上要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南京城外修建两座,武汉、江阴、扬州、荆州、泸州、重庆、黄石、鄂东各修建一座,共计十座长江大桥,从此变天堑为通途,造福于万民,惠及千秋万世!”
十二显贵尽数张大了嘴,连吸气都似乎都已忘记,如果说天子要修官道,他们还能勉强接受,无非就是代价太大罢了,可修桥?还是长江大桥!还一口气修建十座?变长江为通途!这若是真能成功,岂不是鬼斧神工!这得多大的魄力才能想出如此浩大的工程,难以想象!无法想象!不敢想象!
徐弘基手指在桌子上弹了弹,他很满意这些老友的反应,实际上当初他听史可法说起这些的时候,何尝不是一样难以置信,甚至认为绝无可能,就算是现在,他依旧认为修建长江大桥非人力所能为。
“困扰历朝历代的黄河水患,今上亦决心穷数十年之功彻底治理,工程量之浩大,即便修桥铺路加在一起也未必能及,今上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让这祸害天下数千年的黄河成为泽被苍生的母亲河,一旦功成,十数省土地得以灌溉,黄河水患一去不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