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天黑之前,第一条铺装跑道就已铺设完毕。
毫无疑问,战场工程作业能力一直是帝国军队最值得骄傲的拿手好戏,而且这个优良的传统已经保持了上百年。
此外,在前沿阵地附近修建野战机场,其实是最基本的工程作业能力。
不要忘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帝国军队主要针对的,就是面向西陆集团的大陆战场。
那么,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宽度与纵深高达数千千米的大陆战场上,根本无法按作战需求修建空军基地,也无法维持足够多的机场。和平时期的巨额维持成本,足以让帝国军队望而却步,何况还要受到论议两院的责难。
别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即便在飞速发展了40年之后,世界岛的腹地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再说了,大城市几乎都分布在巨大陆与西大陆交界的狭长地带,其他地方更加是人烟稀少。
正是如此,帝国军方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战地工程建设能力。
与第二次全球大战时期相比,最为突出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工程设备,大幅度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就拿修建野战机场来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变化。
主要材料,仍然是按照标准尺寸制造的高强度合金板材,而且铺装方式也一样,也就是把板材以特定的方式铺设到经过平整的地面上,再使用特质的连接件,让板材牢固的结合到一起。
得益于更好的材料,以及更加牢固的连接方式,对地面平整度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变相降低了工程作业难度。
当然,依靠各种各样的工程设备,以往要数日,甚至是十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天。快的话,在12个小时之内就能够铺好一条能让战术运输机满载降落的,长度达到1500米的跑道。
其实,这也是最基本的战术要求。
不要忘了,“运-15A”的起降标准是向战术运输机看齐,理论上,只要能够让战术运输机起降的跑道,就能够让“运-15A”起降,最多只是因为跑道的承载能力不够,需要对降落重量进行限制。
显然,这算不上大问题。
按照设计指标,在跑道长度为1500米的时候,“运-15A”所允许的最大降落重量能够达到220吨,也就是除掉空载返航飞行3000千米所需的30吨燃油之外,最多能够运载65吨货物。
这个运载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悍,也足以将最重的主战装备送往前线。
即便是ZT-99 B,在挂上全套反应装甲之后,战斗全重也才64吨,恰好在“运-15A”的运力之内。
至于起飞,那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在起飞重量低于250吨的情况下,“运-15A”的滑行距离仅为1450米。如果把起飞重量控制在220吨以内,还能缩短到1100米。简单说,“运-15A”能够在任何可以降落的跑道上起飞。
哪怕没有跑道,“运-15A”也能够在经过平整的场地上空载起飞。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运-15A”备受帝国军队青睐的关键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有了“运-15A”,帝国军队就能摆脱地面交通的限制,把作战部队送往任何地点。
其实,这也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关键项目之一。
如果按照对军事战略产生的影响而言,“运-15A”超过了所有其他的作战飞机,重要性甚至在“轰-12A”之上。
正是如此,“运-15A”成为第一种正式量产与服役的“第四代”军用飞机。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就算没爆发全球大战,也会在15年内,采购2000架“运-15A”用来取代全部的“运-11”,三分之二的“运-10”,以及近一半的“运-9”,并且跟全新设计的战术运输机形成高低搭配。在完成机队更新之后,帝国空军将获得以“运-15A”为绝对骨干的战略空运力量。
毫无疑问,即便对其他超级霸权来说,这都是一种极为恐怖,难以抵抗的进攻能力。
2000架“运-15A”,意味着能在24小时之内,将一个满编装甲师的全部主战装备送到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一处地点。关键是,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能够在开战首日顶住帝国陆军一个装甲师的进攻,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都一样。这就意味着,梁夏帝国拥有打破战略平衡的王牌,能够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时候发动战争,并且通过突袭来击溃主要对手。
当然,2000架“运-15A”产生的实际威胁更加严重。
关键就是,需要由“运-15A”运送的,主要是大质量的主战装备,其他装备与物资能够用战术运输机,甚至是临时征用的民用客机来运送,因此实际的空运能力,肯定要比理论计算的高出许多。
此外,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花费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军事动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天之内让全部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如果突击空运的时间达到1周,哪怕是5天,也意味着能够运送更多的突击部队,以及更多的作战物资,把原本仅仅是战役级别的空中突击行动,提升为战略级别。
毫无疑问,这是谁都无法忽视的巨大威胁。
要说的话,在获得了足够多的“运-15A”之后,帝国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获得发动战争的绝对优势。
正是如此,纽兰共和国才会耗费巨资,研制能跟“运-15A”媲美的C-17A。
就连迢曼帝国,也想尽办法调集西陆集团内部资源,牵头研制运载能力达到60吨的战略运输机。
可见,要是大战晚几年爆发,“运-15A”就能改变战争面貌。
即便现在,60架“运-15A”也能左右战局。
入夜之后不久,从帝国本土西北空军基地出发的“运-15A”到达,为陆战队送来第一批主战装备。
其中,就有22辆崭新的ZT-99B。
这些坦克,原本计划由列车送往西北战场,用来补充第七装甲师。结果在丁镇南打了几个电话后,就被送往了空军基地,装进了“运-15A”的肚皮。至于补充给第七装甲师的主战坦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同送来的还有28辆步兵战车与14辆自行榴弹炮,以及大约300吨弹药。
对于已经苦战了一整天的陆战队官兵来说,这些重型装备肯定是无比宝贵。
在60架“运-15A”飞走后不久,陆战队的官兵就用一轮高强度炮击,向30千米之外的梵军发出警告。
用刘尊山的话来说,只要梵军指挥官不是蠢货,在遭到炮击之后就能想到,攻占代奥格尔的帝国军队已经得到加强,也就不会贸然的发起反击,从而能从容不迫的完成野战机场的修建工作。
至少在10日夜间,梵军表现得非常的“理智”。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缺乏夜战设备,更缺少发起突击所需要的装甲力量,所以梵军很少在夜间出动,更别说是在夜间发动进攻。
相比之下,帝国军队反到喜欢在夜间活动。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军队在波伊战争当中学来的教训。
因为技术限制,加上不熟悉环境,帝国军队在波伊战争期间,很少在夜间战斗当中占到便宜。
此后,帝国军方投入了大量资源提升夜战能力。
虽然还没有达到人手一部的水准,但是像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这类主战平台全都配备了微光夜视仪或者红外成像仪,并且由此获得非常强悍的夜战能力,也才有了波沙湾战争中的精彩表现。
在整个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军队的主要作战行动,特别是进攻行动,几乎全都在夜间进行。
客观的讲,帝国军队的夜战能力,已经远远的超过其他所有国家。
在大陆战场上,也就是受夜战能力的限制,西陆集团才在进攻行动中屡屡受挫。在很多时候,白天辛苦攻占的阵地,到了夜间就会被对手夺走,不得不在第二天重新组织兵力夺回阵地。也正是如此,快速突击战变成了来回拉锯战,在很多原本能获得突破的地方,西陆大军遭遇了惨败。
正是如此,在11日的凌晨,陆战队派出2个连的兵力,发起了战术反击。
严格说来,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武装侦察行动。
参与反击行动的就只有12辆坦克与14辆步兵战车,官兵总共不到200人,而且主要针对代奥格尔南面的梵军。
从白天的战斗来看,梵军的主力就在代奥格尔南面。
按照部署,反击行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敌人的部署情况,为接下来的空中打击提供战术支持。
主要就是,梵军部署得太过分散,空中侦察始终都没有找到梵军主力。
此外,也就是设法把梵军主力部队引出来。
如果可以,就直接歼灭,免得到天亮之后再来组织防御作战。
为此,空军还调动了一个中队的“攻-9B”,准备为突击部队提供支援,干掉敌人的装甲力量。
突击行动进行得很果断,也十分迅速。
只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在代奥格尔的南面,根本没有梵军的主力部队,或者说梵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白天的战斗中被击溃了。
据抓获的战俘交代,梵军指挥官,第141步兵师的师长,卡辛格少将在天黑后不久就带上警卫排离开了前线指挥部,说是去乌代布尔的防区司令部请求增援,实际更有可能是临阵脱逃。
道理也很简单,在白天的战斗中,第141步兵师就伤亡过半!
其实,该师总共就只有不到6000名官兵。
从番号就看得出来,第141步兵师是一支二流部队,甚至连二流部队都算不上。该部队的主要使命是守卫经过代奥格尔的铁路线,确保从乌代布尔到阿梅杰尔的铁路畅通无阻,并没有承担作战任务。
此外,该师在10月底才被调了过来,之前部署在乌代布尔北郊。
因为要驻扎在野外,所以很多高级军官留在了乌代布尔,只是隔三差五的到所属部队去视察情况。
毫无疑问,这是梵军的一大特色。
至于该师的战斗力,根本就无从谈起。
在白天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猛精神,其实是无知所导致的结果,即包括卡辛格在内的所有高级军官,都认为袭击代奥格尔的是一支轻装部队,执行的佯攻任务,战斗力肯定不是很强。
关键还有,代奥格尔的民兵所提供的情报,恰好证明了这个判断。
结果就是,第141步兵师按照对付轻装佯攻部队的标准,发起了反击行动,遭受惨败自然是不足为奇。
此外,参与反击行动的作战部队,其实是分批投入战斗,基本上没有沟通联系。
至于指挥作战的卡辛格少将,在战斗开始之后不久就离开了指挥岗位,而且没有下放指挥权。
受此影响,参战的作战部队全都是按照草拟的作战计划行动,根本就没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批接一批的冲上去送死!
更加要命的是,帝国空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不但猛烈,还非常及时。结果是,很多梵军作战部队的指挥官在上了战场,并且发现局势不太对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下令撤退,更别说重新组织。
要说的话,第141步兵师没有在中午之前崩溃,简直就是个奇迹。
正是如此,陆战队在凌晨发起的反击行动,也只是走个过场。
其实,到这个时候,战局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在11日天亮之前,第二条1500米的跑道投入使用,第一条跑到延长到了2500米,具备让“运-10A”起降的能力。
不过,暂时还没有必要动用“运-10A”。
延长跑道,最大的好处,其实是让战术运输机在卸下货物后,能够立即沿着降落的方向升空,把地面运作周期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考虑运输机的数量,等于把单条跑道的卸运能力提高了三倍。
显然,战术运输机的数量是管够。
只是在卡拉港那边的机场与空军基地,就有300架“运-9”可用,而在瓜港那边还有上百架。
到11日清晨,空运行动达到了最高效率。
平均每个小时,就有30架“运-9”到达,平均每架“运-9”的载货量为25吨,每小时的运量高达750吨。
在理论上,一天能够运送18000吨。
只是,实际肯定达不到。
不是说运输机不够,或者运输效率会降低,而是野战机场的转运能力有限,没办法处理这么多的作战物资。
当然,到了11日白天,首要任务不再是空运,而是攻打与占领代奥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