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一寸山河一寸血 >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科举(中)
  靖平十二年正月,一纸诏令从晋阳发出,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天下。
  凡属三学学子,在郡学毕业之后,不论年纪,不论出身,无需任何人举荐,皆可前往晋阳参加科举。
  另,整个大汉的士子,不论所属州郡是否为晋阳朝廷直接管辖,都可以前往晋阳朝廷治下的郡县应试!
  三学毕业的学子,被晋阳朝廷称为国子,而非三学所属的士子,则被称为生徒,拥有考试的权利。
  礼部尚书沈富亲自担纲,全权负责科举之事,至于通过考试的学子,则由吏部来分派官职。
  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为常科,无需前往晋阳,由各郡同时举行,而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则被成为制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常科分为二十余种,除了之前察举制就重视的廉洁、孝悌意外,还有明经、明法、明算、明礼等科目。
  顾名思义,就是经传、刑法、算学、礼仪等等,都将成为考试的内容。
  科举还被细化为了春闺和秋试两种,也不算难以理解。春闺自然就是在春天举行的考试,以郡为单位,在各郡治所进行考试,所取士子名曰进士,便是
  为官之本。
  简单来说,能够取得进士之名,便是有了做官的资本。
  而各郡进士的前三名则在秋天的时候集中于晋阳,进行秋试,也叫大考。
  而各地的官员则由这些进士来填补,当然,如果想参加秋试,更加一步的,但却没考上前三的,也可以不当官,等来年再考。
  至于秋试,则是整个大汉的最高考试,也被成为天子试。
  头名称之为状元,次名为榜眼,三名则为探花。
  由于晋阳朝廷这是第一次开科取士,便在今年免去了春闺秋试的麻烦,一并在晋阳举行,只取前三十名为官,入六部任职。
  而落选的士子也无需担心,有两个选择。其一,则是前往心仪的郡县,重新参与一次考试,考上之人便为进士,可于地方补充短缺的基层官员。第二种
  则是再等来年,重新来过。
  至于有些有志于参与考试,而家境贫寒之人,晋阳朝廷将资助其来往盘缠,以及在晋阳的一应吃喝用度。
  细作送来的榜文只是一个大概,如果想要再详细的情报,只能等今年科举之前晋阳朝廷再发榜文,或是等科举之后询问那些与试的士子。
  不过曹操却没有这种烦恼,他可是有一个儿子正在晋阳,而且就在太原的郡学之中求学。
  根据曹丕稍晚传回的情报之中,对于科举的制度和取士的办法,零零总总共十余页,一百五十余条规章制度,甚至连夹带和作弊的处置办法都写得一清
  二楚,连为了防止阅卷官员中有士子的亲戚、朋友,连名字必须糊上这条都跃然其中。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个科举制绝对不是什么临时起义,而是早有
  预谋。
  其中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规章制度,记载的格外详细和周密,几乎找不到一点空子可钻。
  全部看完之后,曹操的脸色变得一片青白,牙关紧咬,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王,这科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杜畿、蒋济等人看到曹操的表情如此,顿时大惊失色,连忙上前询问。曹操也不回答,只是将手中数页被他不知不觉中攥得皱褶成仿佛一团废纸的情报
  递给了蒋济。
  蒋济接了过来,先是观察了一下曹操的脸色,开始宣读起来。
  一开始的时候,蒋济宣读的声音还很大,但是渐渐的,他的声音越来越小,而且脸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时不时滴落下来,将他手中的纸张打湿。
  魏王府大堂之上,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同时倒吸一口凉气,惊讶和恐惧的程度丝毫不比曹操、蒋济要差。
  等到蒋济念完,蒯越忍不住长叹道:“怪不得以孔明的谨慎和沉稳仍然感觉浑身冰凉,此刻臣只感觉战战兢兢,几乎不能安坐。”
  这哪里是普通的选才和考试?
  这分明是要世家大族的命!
  此举一出,蒯越甚至能想到天下寒门之士往晋阳蜂拥而去的场景,而世家大族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本将会被彻底断绝,再没有一点的希望。
  如今曹操麾下或许人才凋零,但诸葛亮、蒯越、蒯良、蒋济等人哪一个又不是一时之杰,饶是他们见惯了大场面,在此时此刻,也不禁面面相觑,有一
  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杜畿更是曾率军割人肉为军粮而不变色,但此时此刻却被这几页薄薄纸张上记载的东西吓得面色发白。
  更有甚者,大堂上有些人眼珠滴溜溜的开始乱转,只是心中在想着什么就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了。
  “他怎么敢?”蔡瑁似乎根本无法相信,一把从蒋济心中抢过那些破旧不堪的纸张,略微看了一眼之后便愤怒的撕成一地碎屑,怒吼道:“他这是在与
  天下世家为敌,难不成他就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吗?”
  “还有并州、凉州、益州、京兆的世家,他们就任由小人屠胡作非为?”
  “他有什么不敢的。”一旁的蒋济同样失魂落魄道:“从南阳起兵开始,小人屠何尝给过世家大族一点好脸色?就算定鼎并州之后,其也将世家压制得
  喘不过气来,王家、温家、裴家在其淫威之下瑟瑟发抖,凉州世家几乎被他屠戮一空,益州盐商的血还没干,那些世家又敢如何?”
  “听话则活,不听则死,在三十万大军屠刀面前,谁又敢反对?”
  “不只如此。”诸葛亮摇头道:“张扬并非断绝了世家之路。”
  “哦?”杜畿不解道:“孔明何出此言?”
  诸葛亮解释道:“诸位,这天下固然有不少寒门士子,但大多数能够读书之人还在世家之中,这科举制或许分润了一些做官的名额给寒门子弟,但大多
  数还是得靠世家子弟。”
  “原来如此。”
  听到这话,不少人都齐齐松了一口气,刚才他们被这则消息所震撼,确实没有深思,此时听到诸葛亮的话,不由的恍然大悟。
  “不过...”
  “不过什么?”蒯越急道:“孔明说话何必遮遮掩掩,都到了这个时候,何不痛快一些?”
  诸葛亮苦笑一声,道:“诸位莫急,且听亮细细道来。”
  “仅凭这科举,绝对无法动摇如今世家的地位,但是联合三学呢?”
  “张扬早在十年之前便开始在并州设立三学,后来其攻破凉州、京兆、西域...哪一个地方都没落下,全部都有三学的影子。一开始亮以为张扬只是因
  为得不到世家的效忠,或者说害怕世家掌权,这才准备自己培育一些小吏。”
  “但现在看来,早在十年之前,其便为这科举在做着铺垫。要知道其办的三学所招收之人大部分为贫寒子弟,不限出身。这等人本应一辈子务农为生,
  是张扬给了他们读书识字的机会,他们岂能不感念张扬的恩德?”
  “如果这些人通过科举为官,他们效忠的对象会是谁?”
  “还有那些纸质的书籍,此书一出,天下寒门士子归心,张扬又给了他们做官的机会,他们效忠的对象又会是谁?”
  说到这里,诸葛亮无比苦涩道:“亮自诩聪明,但如今观来,张扬早在十年前便没有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没有仅仅为讨平天下而担忧,反而在为
  天下谋,为万世谋,亮不及也。”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所有人都被诸葛亮的话惊呆了,走一步而观十步的是天才,张扬却在十年之前就在为平定天下之后的事打基础,这...可能吗?
  所有人都不想承认,但铁一般的事实摆在他们的眼前,他们找不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反驳,如果张扬真是如此智谋深远的话,那他们还有哪怕一丝一
  毫的希望吗?
  “不可能!”蔡瑁暴怒,似乎是不相信张扬有这等能力,又似乎是不情愿自己的家族就这么消亡,他怒喝道:“那个黄巾贼岂有这等深谋远虑,我不信
  !”
  没人搭理蔡瑁,一切都摆在眼前,难不成你不信,这就不是事实了吗?
  曹操没有说话,他就这么看着麾下文武的闹剧和丑态。
  许久之后,他突然感觉有些意兴阑珊,甩袖向堂外走去,并不高大的身影在众人愕然的眼神中显得无比萧索,就如同瞬间苍老了十余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