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宗明天下 > 第17章 重阳节——提议军校
  接下来,就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与过年,元宵,端午,中秋、冬至等并称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节日。
  作为特别关爱自己子孙的老朱,当然不可能不过重阳节。这天的早朝都下的早,大家都知道老朱今天要过节,并且自己也要过节啊!所以在君臣双方面的作用下,早朝很快就结束了。老朱也没有去处理折子,来到皇宫西北角的御花园一处阁楼最高处。
  老朱到的时候,允等人已经到了,昨天允和允就和部里打好招呼今天不去。今天阖家团圆,除了朱标的几个儿子,女儿外,未就封的儿子,以及秦世子尚炳,晋世子济,燕世子高炽等也在。见到老朱过来,纷纷行礼。老朱和蔼的与自己庞大的儿孙队伍的冰山一角们打招呼让他们坐下。
  这老朱家过节,除了人多点,吃的好点以外,与普通老百姓家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先祝节日快乐,然后分糕点吃,再然后就是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说说笑笑,聊天扯淡,吹牛打屁。
  因为毕竟都是整个国家最地位最高的人,秦王、晋王世子也都出来做事情了,所以闲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政治什么的。
  这不,这边老朱正在询问允这些日子上课都学了什么,那边尚炳和高煦就说上了打仗的事。高煦今年才实岁十二岁,但长的孔武有力,像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平时也爱和军官们在一起,这二十天以来允在校场都看见他不止一次了;而尚炳今年已经实岁十四了,去年还参加了zhe:n压西宁藏人反叛之征,也是好习武的。
  高煦说道:“这几天我在城北的校场那边看袭官的武将考验,咱们大明现在的武将都第二代了,但即使是内地卫所的官儿也一个个武艺精湛,跟我在北平看到的武将差不多。”说着,拍拍旁边正在一个人想问题的允,“三哥,我说的对不对。”
  允正想事儿呢,冷不丁被拍一下吓了一跳,回头看是高煦,说道:“高煦你说啥?”高煦又重复了一边话。允说道:“高煦说的不错,大明的武官都是武艺高超,不论是内地的还是边关的。”高煦马上高兴地向尚炳说道:“你看,我说的不错吧。”
  允又说道:“只是,考验合格不合格不应该只考验这些武艺吧。”
  允话说完,只见尚炳微微点头,而高煦问道:“那还考验什么?”
  允道:“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多在万人以上,应该考他们兵略,毕竟,一个人再武力高超,也打不过千军万马。”
  高煦说道:“三哥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如何能考核出他们的用兵打仗的本事呢?”
  高煦的声音有些大,大家都向他们这里看去。老朱已经问完允,允熙话了,听到高煦的声音,问道:“高煦,你在说什么?”
  朱高煦忙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在与允哥哥和尚炳哥哥一起讨论我大明的军官考验是不是要添加一些东西。”
  老朱面露不解,允赶忙说道:“皇爷爷,是这样的。孙儿这些天来在兵部负责考核袭职的武将。这不论武将的官位高低,一律考核其武艺如何,孙儿以为,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众多,应该考他们兵略,所以孙儿和尚炳兄与高煦弟说起这事来。”随后高煦又有补充。
  朱元璋听后,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但是正如高煦所说,怎样才能有效的考核他们用兵的本事如何呢?”
  允说道:“孙儿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孙儿一开始也是不知如何办,但前几天看到国子监祭酒徐宗实先生忽然有了点子,自古以来,文臣多有学校培养,为何武将不可?”
  是的,允要提出的就是军校。西方国家由大学制度在近代发展出了军校制度,虽然允不知道在冷热混搭阶段军校制度是不是一定能发挥出好作用,但总比现在的考核制度强。
  尚炳没想到他提出的是这个,说道:“武将岂可如此,若天下的武将俱是一人之徒,那后果……”
  尚炳话没有说完,但大家意思都明白。不少人表露出赞同之色。但是部分人想到这个道理允不可能不明白,看他接下来怎么说。
  允接道:“尚炳兄的话有道理,但是不让他都由一个人教不就行了。孙儿的想法是,划分出水陆二科目,再在每一科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课程,如陆军科设立兵法课,战史课,侦查课,国文课等,由不同的人担任先生,当然还有武艺课。”
  大家又都惊呆了。有参加过七月份那次讨论的王爷瞬间联想到了那次讨论,同样是有人提问,同样是拿出了一个大家从没有想过的想法。历史又要重演了吗?如果重演,那接下来允一定有补充其他方面的益处。
  果不其然,允接着说到:“除了可以提高军官们的素质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设政治教育课和军纪法律课来加强他们遵纪守法,忠君爱国。”
  “上月因为江夏侯之子不法,皇爷爷不得不处理了江夏侯周德兴,若是江夏侯子遵纪守法,那么也不至于逼的皇爷爷坏了君臣之情(其实是老朱要杀周德兴故意找的借口,但允只能这么说)。江夏侯在京城尚且如此,那各地的将军恐怕有更严重的违纪行为,更需要教育。”
  “此外,各地的军官久在地方,这两辈还好,等到承平日久,恐怕忘了我朱家对他们封赏的恩德。如每人在袭职以前,都在京城接受忠君教育,并时常得慕天颜(就是见到皇帝),则有利于促使他们萌发忠君爱国之心。”
  请原谅我用词匮乏,但是事实就是在场诸人再一次瞠目结舌。不过这一次还好,因为宋代就有过武学,由退役的武将来教学。因为朱元璋认为设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途,反对创办武学,就没有设立(对应的是老朱要求国子监的学生文武双全)。
  但是这里允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不是用来选拔武将,而是训练已有的、将袭职的武将后人。这些注定袭职的武将后人反正不可能当文官了,并且也不是不教她们文学方面的东西。
  其实允这次只是把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提前了而已(建文时设立武学,本意是选拔优秀武将,但是演变成了在职军官培训班),然后添加了一点后世军校教的东西,严格的讲,这与后世的军校不是同样的东西。
  不过最打动在场众人的,还是他说的后两点。虽然后两点允只是把后世时常组织的‘学习中央先进思想,领会中央领导精神’的军官学习班和天字第一号大领导时常视察军队给拿过来了而已,但是在现在,绝没有皇帝组织什么‘学习中央先进组织思想,领会中央领导精神’的军官学习班,其他人也不敢,所以一下子就镇住了在场的人。
  老朱就是被后两点打动了。老朱也考虑过以后如何保证军队对朱家的忠诚。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没有实行以文御武,而是企图培养熟读儒家经典、忠君爱国的国子监学生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然后来他失败了,从朱棣起又变成了以文御武,甚至以太监御武的路子。
  不过朱元璋这时候还不认为他会失败,但是他也觉得允这个办法很好,他明白,即使国子监能培养出优秀的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数量也不会多,想取代世袭的武将也要花很长时间,而允提出的办法见效快。他还想到了允没有提到的,让所有年轻的在职或将袭职的武官都在京城读书,还可以方便将他们调换地区。
  于是老朱开口说道:“允这个办法不错,回头你详细写出来,在与兵部的人参详参详,拟一个条陈给我。”允答道:“是。”
  所有参加过七月十九谨身殿大讨论的人都懵逼的很,允这是又拿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并且比上一个还可行,这是要逆天哪!部分人不禁看向允,以前都觉得允比允强,现在感觉允不行了呢!听说允每天晚上回去都通宵达旦的读书,这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节奏?
  除他们之外,高煦也非常之懵逼。高煦今天本来只是想和允拉拉关系才和允搭话的。虽然高煦年纪小,但皇家哪有不精明的?高煦知道允七月份在谨身殿发表的观点,知道他想分封。
  高煦作为燕王次子,分封是没戏的,但是总有仗打就好,没准皇帝想找一个优秀诸侯的样板来嘉奖的时候就找上他了呢?所以他支持允,要跟允拉关系。但是他没想到这一拉关系拉出允这么一大段话,于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