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东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后,法国内战也临近尾声。
自从英国出面调解三大保王派矛盾后,扯后腿的力量大减,君主派系对革命党取得了绝对优势。
革命政府控制的势力范围被压制到了巴黎一隅之地,尽管这里是法兰西的精华,可也经不起战争折腾。
在拿破仑四世封锁巴黎过后,处于孤立状态的巴黎革命政府,渐渐陷入了物资不足的困境中。
空有一堆工厂,没有足够的工业原材料。即便是巴黎革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急措施,统一进行物资分配,还是架不住坐吃山空。
除了意大利独立组织这个“盟友”还在坚持奋斗外,法国其它地区的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被拿破仑四世削平了。
1882年6月29日,政府军在巴黎郊外击败了革命军主力,局势变得明朗了起来。
……
法国局势的风云变幻,引起了弗朗茨的高度重视。别看后世法国人闹出的笑话多,这年头他们还是牛逼哄哄的法兰西帝国。
维也纳宫,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分析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政府军的反扑之下,巴黎革命政府坚持不了多久。
一旦巴黎革命结束,意大利独立独立组织也撑不了多久,尤其是在我们和英国人都放弃对他们的支持后。
法国人解决了内乱,又会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国际上,近东问题上英法很可能站在同一立场上。
多了一个盟友,恐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英国政府就不会这么安分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外交部建议加紧对奥斯曼的攻势,力争在英法采取行动前灭亡奥斯曼,造成既定事实。”
弗朗茨摇了摇头:“这很难做到。一个古老的帝国在生死存亡面前,能够爆发出的潜力绝对不容小觑。
巴黎革命政府失败,拿破仑四世就能够集中兵力镇压意大利独立运动。那帮乌合之众能坚持两个月,都算是一个奇迹。
这次革命确实给法兰西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可危机也伴随着机遇,在这次内战中拿破仑四世也干掉了不少敌对分子,缓和了同奥尔良王朝、波旁王朝的关系,从侧面巩固的统治。
如果措施得当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就是法国内部矛盾最缓和的时光。
在这种背景下,一年之后拿破仑四世政府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再次将目光投入到外界。
我们或许有能力在一年之内灭亡奥斯曼,但这会留下非常多的后遗症,后期治理的时候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单纯从军事上来看,自然是兵贵神速,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小。
然而,奥地利这次不是为了击败奥斯曼,而是要吞并奥斯曼。
阿尔布雷希故意拖延联军的行动速度,给奥斯曼帝国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不是因为他不懂军事。
速战速决确实可以减少损失,但是敌我双方的损失都在减小,战后会留下一大堆的遗老遗少。
与其战后对付游击队,不如让敌人充分动员,在战场上解决掉他们,成本只会更低。
苏丹政府武装起来的人越多,战后给地方留下的隐患就越小。
扛起了枪就是敌人,战后清算的时候,还可以搞一波株连,全家一起流放掉。
所以从一开始,弗朗茨就定下了长期作战计划。反正这次的经济危机影响深远,短期内结束不了,正好利用战争转移危机。
费利克斯首相提醒道:“陛下,要是法国人缓过劲儿来,我们吞并奥斯曼的计划,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是必然的,不过再怎么糟糕,英法也不可能支持出兵干涉。
法国的局势可不怎么好,即便是镇压了内乱,拿破仑四世也没有胆子在这个时候挑起战争。
有反土同盟分担国际压力,就算是英法联合欧洲各国施压,我们也顶得住。”
后遗症自然不是这么简单,有了这次的刺激,英法两国肯定会加紧靠拢的步伐。
这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是没有近东战争,随着奥地利的逐渐强大,英法也会靠拢。
欧陆平衡是伦敦政府的基本国策,法兰西的虚弱暴露了出来,平衡已经被打破,英国人的打压对象自然变成了奥地利。
甚至他们还会拉拢俄国人组成反奥同盟,压制奥地利的发展。受地缘政治影响,野心勃勃的毛熊倒向英法的概率非常大。
既然如此,弗朗茨自然要趁英法俄三国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之前,提前打掉后方的奥斯曼了。
如果可能的话,弗朗茨不介意更进一步,拉着俄国人一起瓜分波斯,跑去和英国人做邻居。
在利益面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对穷逼的沙皇政府来说,印度的诱惑力丝毫不比西进欧洲大陆小。
这是一个阳谋,相比欧陆争霸,进取印度明显风险更低。前者是和欧陆各国为敌,后者只需要面对一个约翰牛。
只要把俄国人引入了印度,英法俄同盟就丧失了建立的可能,英国人绝对舍不得拿自家的利益和盟友瓜分。
没有毛熊这个肉盾,面对英法联盟弗朗茨可不怂。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奥地利帝国,先天上就立于了不败之地。
……
巴黎城外,波拿巴王朝的旗帜已经开始飘洋,拿破仑四世此刻正在前线鼓舞士气。
不容易啊,作为法兰西的君主,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革命。
从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到仓皇出逃的路易-菲利普,先后两个王朝都覆灭在了革命之中。
坦率的说,巴黎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四世也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不服输的性格,他也被皇后劝着逃离法国这个漩涡了。因为不甘心,他选择了留下来,才有今天的反扑。
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比路易-菲利普强了不只一筹。
如果当年路易菲利普一世不急着跑出国,而是组织军队镇压叛乱,奥尔良王朝也没有那么容易覆灭。
理论上来说,在法兰西只要军队依旧忠诚于国王,任何叛乱都是可以被扑灭的。
法国民众革命的热情很高,但这种热情“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凡是发现革命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纷纷钟就抛弃革命。
这次革命就是现实案例,这一路上拿破仑四世已经赦免了超过五位数的革命党。
革命浪潮迅速转入低潮,就是民众们发现革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
巴黎民众感触最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家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甚至有部分人连肚子都填不饱,才起来而革命的。
革命成功后,大家猛然间发现除了赶走了皇帝外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新生的革命政府没有执政经验,经常令出多门、互相矛盾,更是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这都不算什么,真正导致革命失败的,还是革命党人没有第一时间打出去,散播革命火种,反而急着组建政府、争权夺利,错过了最佳的机会。
当然,这不能怪革命政府,完全是被前辈们的成功经验给误导了。
第一共和国、第二共和国,都是巴黎革命一成功,全国各地就群起响应的,根本就不需要一路打过去。
这个错误的认知,让大家忽视波拿巴王朝和前面两个天怒人怨的王朝不一样,人家是有农民阶级支持的,在地方上并非没有根基。
得益于拿破仑三世当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大部分法国工人对皇帝的印象不错。
很多地方爆发革命,都是因为失业潮、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大家丧失了收入,没有办法填饱肚子才爆发的,并不是为了革皇帝的命。
拿破仑四世能这么快打到巴黎郊外,不是军事上多牛逼,主要是他有钱救济失业民众,而革命政府却没有。
炮火轰鸣声响起,巴黎攻防战正式打响。拿破仑四世拿着望远镜眺望战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股股浓烟升起。
侍卫长急忙劝说道:“陛下,这里危险,还是进防炮洞中吧!”
拿破仑四世摆摆手道:“放心吧,格尔曼。这里距离战场足有好五六公里,敌人的炮弹没那么容易打过来的。”
本身格尔曼就非常反对皇帝来前线的,看到这一幕就更加焦虑了。万一皇帝磕着碰着,他的罪过就大了。
犹豫了一下,格尔曼把心一横,直接拽着拿破仑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