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荣国公夫人自此以后就老往王家跑,今儿是走了,明儿却又来,总之就是阴魂不散。
赵氏都让她找烦了,可王文胥不松口啊,她也没办法。
毕竟王三爷才是自家人,哪有为了帮外人,委屈自家人的说法?
乔氏在王府呆了快十日了,王二爷还没有来过一回,赵氏也心知肚明,他们这是耍无赖呢,那帮骗子肯定没找到。
赵氏本就不是心狠的人,还是把乔氏接出来,让她住到北罄院里去,依旧是禁着她。
晚间,王文胥回来,赵氏便同他商量:“老爷,我看二爷他们也难,为了着一千二百两银子跟自家人闹翻,委实不值得,不如就让弟妹回去吧。”
王文胥本就没想关乔氏多久,他们能还回来最好,还不回来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放回去倒也没什么,本就没想关她多久,最好是能让她长个记性。若再像这样,多大的家业都能让她败光。”
赵氏忙道:“我今儿把她从后院挪到北罄去了,她态度还算诚恳。”
王文胥嗯了一声:“那就交给你处理吧……”
次日三娘从宫里回来,便听闻赵氏把乔氏放回去了,除了感叹赵氏心软之外,还为那一千二百两银子不值。
乔氏这一回去,算是断了荣国公府的念想,没了乔氏这事情卡在中间,他们好像也没什么理由来卖人情。
几番之后,那荣国公夫人便不再来了,赵氏顿觉轻松不少。
只有一件事情让三娘有些担忧,齐王已经被囚禁许久了,结果京中半点风吹草动都没有,就连陆家也丝毫没有动作。
反常必妖,这实在不得不让人担忧。
三娘回屋之后看见桌上的绣篓,再抬眼又看见绣篓里的那只香囊。
她皱眉想了想,随即便出门去了。
如今王老夫人不在王府里,赵氏又不爱管事,三娘胆儿也肥了不少。
张临领着三娘去了聚仙楼,又让他到苏府跑一趟。
他知道三娘跟苏钦玉走得近,而且苏钦玉对她也没什么恶意,更没表现出别的什么意思,他便放了心。三娘让他去苏府,他也就乖乖的去了。
此时的聚仙楼还不算热闹,玉梅站在楼上观望,一眼就瞧见三娘。
她匆匆下来,走到三娘跟前便行一礼:“姑娘许久不来了,怎的今日想起过来?”
三娘环顾四周,拢了拢头上的帷帽:“找个地儿坐下说,这里不方便……”
玉梅连连点头:“姑娘请随我来……”
她领着三娘上楼,就在她常去的那间屋里呆着。
“姑娘要不要看看这个月的帐?卖粮食那些银子可不少……”
三娘摇了摇头:“老规矩,月末给我送过去就行了,不急于一时。”
玉梅则笑得开心:“姑娘就跟诸葛在世一般,如何能知道粮食能值钱的?我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进账,都吓了一跳,跟咱们买进那会儿相比,足足涨了三倍呢。”
“我可没诸葛先生那般本事,不过是瞎猫撞上死耗子罢了。”
玉梅听她这么说,当下了然,知道她是不愿透露,便没多问。
想起聚仙楼建暗室的事情,三娘问道:“地下那层建得如何了?”
她道:“已经妥当,粮食都堆进去了。”
“那就好,不过得隐蔽些,千万不能让人发现。”
玉梅诺诺应是。
两人话还没说几句,外头就是一阵喧闹声,玉梅伸着脑袋望:“我出去看看,姑娘且等一等。”
三娘端着茶慢慢品,点了点头示意让她去。
原来那一阵嘈杂正是苏钦玉那厮惹来的,挂这那张脸,到处为祸人间。
想来他是说明了来意,被玉梅一路带到了房中来。
他没带着少漓,一身浅蓝色衣炮显得他更加出尘。
“我还以为我听错了,原来真是你找我。”
三娘瞥他一眼道:“你是玉皇大帝么?我还找不得了?”
他笑:“找得找得,你那胆儿肥的,谁找不得?”
玉梅见他俩你一言,我一语,看着很熟稔一般,便不住朝三娘看了看。
三娘冲她道:“你先出去吧……”
玉梅没说什么,将他俩看了看,嘴角挂了笑,闭门离去。
三娘起身,替苏钦玉拖个板凳出来,又亲自倒了杯茶:“坐吧。”
苏钦玉挑了挑眉:“你今儿是吃错什么药了?让我怪害怕的。”
“我让你坐你就坐,废什么话?”
他也不说什么,就她拖出来那板凳坐下:“说吧,找我有何贵干?”
三娘跟苏钦玉从来不拐弯抹角,他这么聪明,猜也能猜得到:“我有件事情一直想不通,可我又觉得我必须得搞清楚,因为那对王家来说很重要,所有便来问问你。”
他端着茶杯顿了顿:“是什么事情?”
三娘很隐晦的表达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些关于储君之位的事,或者是别的?”
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开口便说道:“遗诏?”
三娘猛的抬眼看他,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想到这上头来的?
“宫里不久前才出了一件大事,算算当时的时间,你正好在宫里,我便这么猜了。”
苏家人看起来恪守本分,实际也并非如此吧,否则苏钦玉怎么消息这么灵通?知道齐王被捕就算了,还知道遗诏那部分。
苏钦玉看了她一眼:“不是让你少管这些事情么?”
让她不闻不问怎么可能?难不成还要她眼睁睁看着长房一家败落吗?
“管不管是我的事情,我只想知道我想知道的事情。”
苏钦玉对她这番蛮不讲理的话丝毫不介意,反而问她:“那你是想知道皇上对储君之位的定夺,还是那遗诏上写的什么?”
三娘来了兴趣,这话说得好像他什么都知道似的:“那我也是都想知道呢?”
他依旧没有嫌她贪心的意思,笑了笑说道:“储君之位从未变过,至于那遗诏上写得东西,你可以借鉴钩弋夫人那段旧史……”
钩弋夫人乃汉武帝宠妃,武帝一直忌惮外戚干政,故而立子杀母,以断祸患。
三娘一直以为那遗诏上写的可能是立齐王,从没往“立子杀母”上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