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古言 > 我在红楼修文物 > 第143章
  石喻只管称呼他为“父亲”,从来没有称呼过“爹”这个字,听起来要多生分有多生分。石宏武心里相当不痛快。
  可是想到他此前从未尽过教养的义务,这个儿子完全是由王氏在长房母子两人的帮助之下拉扯大的。他还有什么话好说?
  石宏武无语了片刻,望着儿子说:“喻哥儿,你在京中,要好生听大伯父二伯父的话,要好生听兄长的话,好生读书……”
  石喻听见父亲提起“读书”二字,嘴角便朝起抬了抬,似笑非笑,望着地面。
  石宏武又是一阵羞愧。
  关于这“读书”,石家还出过一桩公案。
  石宏武向王氏摊牌了他在川中还有一房妻室之后,终于花了点儿时间过问一下石喻的学业。可是他一听说石喻拜了一名秀才为师,此刻正在椿树胡同随着夫子读书之后,石宏武就急了,当即转向坐在一旁的石咏,提高声音问:“喻哥儿为什么没在石家族学里读书?”
  石咏当即在心里“呵呵”了。
  他刚穿过来的时候,特么还根本不知道有永顺胡同这门亲戚啊!
  然而石咏已经历练出来,脾气甚好,心里呵呵哒的时候,脸上依旧笑嘻嘻,正准备向二叔解释,忽听石喻在一旁冒了一句:“父亲,您可知儿子读书读到哪里了吗?”
  石宏武:这个……当然不知道!
  石喻冲父亲仰起脸,颇不服气地道:“我与自己学塾里的同窗们比起来,比他们多读一卷书。此外,我问过在石家族学上学的堂兄弟,进学同样的年限,我比他们多读了三卷书还不止。”
  石宏武迟疑地问:“可是……可是族学,上族学便没那么些抛费……”
  石喻险些当场给父亲翻个大白眼儿,忍着气说:“是啊,这些年若是没有哥哥供养,儿子不过是个在胡同里乱跑瞎玩儿的野孩子,哪有这读书进学的机会?”
  石宏武心想也是,可是他还是拧不过这个弯儿来,毕竟石家子弟都是在族学读书的,于是他抬头望向石咏,正看见这年轻侄儿一张笑嘻嘻的面孔。
  “二叔,当初还住在红线胡同的时候,要上石家族学,确实不大方便!”石咏笑着还击。
  石宏武一张老脸登时涨得通红。
  他可没想到这个侄儿看上去本本分分的,说起话来这么犀利。
  当年是石宏文石宏武兄弟两个搬出永顺胡同,挪去红线胡同的。他们搬出去的时候,难道就曾经考虑过孩子们上学的事儿了?如今石咏想法子给弟弟寻了合适的师父,石宏武还有什么好说的?
  忆起这桩公案,石宏武即便是此刻,脸上依旧热辣辣的,十分下不来台。石咏却看似并不在意地笑道:“总之二叔放心吧,早先问过教二弟的夫子,再过个一两年,二弟就可以下场去练练手了。”轻描淡写地将石宏武的尴尬化解了去。
  石宏武心里颇为感激,伸手在石咏肩头重重拍了拍,道:“好侄儿,你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以你为傲!”
  石咏装作谦逊,其实心里也有些发虚:石老爹在天有灵,若是发现他其实是个西贝货咋办?
  时辰不早,石宏武便辞别众人,带着几个随从,匆匆往西南而行。
  石咏待带弟弟回城,旁边却有人开口招呼:“茂行?石茂行?”
  石咏一瞧,也是巧了,来人正是前日里见过一面的白柱。白柱见了石咏,便微笑着招呼:“听说府上有喜事,骨肉团圆,可喜可贺啊!”
  石咏连忙拱手称谢,可是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地有点儿发苦——看起来,京中大户,别家都已经听说了他们石家的“好事儿”了,看这情形,大约自家已是被旁人当了谈资。
  岂料白柱与他同病相怜,眼见着石咏苦笑连连,自己也苦笑起来,小声说:“看开点儿……”
  石咏:谢谢您呐!
  这时候旁边有人过来,朗声问:“这位是……”
  白柱连忙三言两语将石咏的身份家世说了,又引见旁边这位年纪稍长些的文官:“这位是敝兄长,穆尔泰。”
  穆尔泰过来,看看石咏,点点头,说:“……老爷子出大殡那日见过的。”
  穆尔泰也很尴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老尚书马尔汉才好,叫“先父”吧,不合适,嗣子亲子之争,府里老太太那里还没有最后拿个主意出来,叫“先伯父”吧,好似自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于是含糊其辞,只叫一声“老爷子”。
  石咏连忙上前见礼。他身后富达礼与庆德也过来。
  因为大家都是正白旗下,穆尔泰与富达礼等人也都很熟,当下寒暄一二,提及自己即将赴广东任上。富达礼当即拱手为穆尔泰送别。
  而庆德与穆尔泰相见,也别有一番尴尬。
  穆尔泰自己的闺女因守孝落选,指婚便砸到了庆德的闺女头上。穆尔泰其实并不关心谁顶了自己闺女的位置,但是庆德那个得意劲儿,就从言语里直透出来,就差明着道谢,谢谢你家闺女给我家挪位置。
  穆尔泰一皱眉,倒觉得自家闺女可惜了那样好的品貌,却因家中白事给耽搁了。穆尔泰并不理会庆德的小人得志,但是此刻倒想起来,他应当嘱咐一下夫人,眼下虽是在孝中,不方便相看,但是双胞胎今年初冬就要出孝的,尽可以早早地先打听起来。
  石咏在一旁,听伯父庆德说了一大箩筐,也觉得脸上发烧。但他终于也大致明白兆佳氏家里的情形,晓得这位穆尔泰就是双胞胎的父亲。
  此刻他趁旁人不注意,偷偷回头看看,只见周围没有女眷的车驾,全都是骑着高头大马的大老爷们儿,石咏心里不由得微微有些失望。
  他却不知道,双胞胎今日也的确出来送行了,只是却不是在永定门外,而是在通州码头,送她们的小姨继母南下去。
  第176章
  永定门那里, 穆尔泰一行轻车简从,骑快马南下。通州码头这边, 穆尔泰夫人安佳氏一行, 则沿水路向南, 从吴淞口出海, 从海上一路南下广州。
  玉姐儿与英姐儿两个,既是侄女又是继女,这日便乘着老尚书府的车驾一起出门, 到通州码头来为安佳氏和两个弟弟送行。
  这一行人前一日就到了通州, 在驿站住了一宿,早间众人起身用早点的时候, 正巧遇上了隔壁湖广总督陈诜的夫人, 安佳氏原本曾见过一面的,少不得将两双儿女一起唤出来拜见陈夫人。
  陈夫人见了双胞胎, 少不了惊讶:“妹妹, 看着你不过二十出头的模样, 没想到膝下竟有这样一对千金了。”
  双胞胎长相肖母,因此与小姨也很相像。站在一处,外人难免将双胞胎误认做是安佳氏的亲生女儿。可是如今安佳氏确实只有二十四岁, 旁人一旦怀疑起她的年岁, 安佳氏心里便不舒服,但也无法,只得缓缓将这双胞胎的身世讲出来。
  陈夫人便扭着头望着安佳氏,面上一副了然的神情。安佳氏知道她在想什么:哦, 原来是个继室。
  安佳氏比穆尔泰年轻不少,老夫少妻,夫妻之间有时便说不到一处去,令安佳氏心里颇不爽快。安佳氏在外交际的时候,旁的夫人太太们大多因为穆尔泰的身份官位而对安佳氏礼敬三分,可安佳氏却总能觉出她们偶尔神情有异,晓得她们会因为自己是继室填房,而看不起自己。
  这年头,但凡出身好些,相貌出挑些的,都被选秀挑了去,哪儿还轮得到给人做填房的地步?偏安佳氏的父母怜惜她的长姐早早身故,又怕长姐留下的一双闺女无人照拂,又怕女婿另娶旁人与自家离心,最终还是将安佳氏嫁给了穆尔泰。
  安佳氏每每想起这个,心里就觉得不平,可是看向一双闺女的眼光却更显慈爱,说:“是啊,如今看见这一对姐儿,就想起长姐。长姐当年对我关爱有加,我一想到啊,这心里就……”说着就拿帕子去拭眼睛。
  陈夫人一下子就被这姐妹情深所打动了,低声安慰道:“夫人莫要感伤,令千金品貌绝佳,将来择两门贵婿,绝不在话下……且还能提携提携小公子。夫人比起我们这样的,要早享十年的福呢!”
  安佳氏听见这话,才一放帕子,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又将自己所出的两个哥儿推到陈夫人面前拜见,陈夫人也少不得夸上一通。
  安佳氏自忖比姐姐福气好些,自打嫁给穆尔泰,七八年之间已经得了两个儿子,如今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她不放心将儿子放在老尚书府上教养,怕儿子长大了与自己离心,因此哪怕路途遥远,也坚持将两个儿子带在身边,随穆尔泰一起去上任。
  少时陈夫人辞去,安佳氏坐在驿站里自想起京里的事儿,便打算将如玉如英两个姐儿唤来,再敲打一番。
  这天下没有不为自己打算的女子,也没有不为自己儿女打算的娘。
  早先穆尔泰的意思,世人皆知,白柱才是老尚书的亲子,穆尔泰一家横去插上一脚,简直如鸠占鹊巢一般,名声极不好听。然而安佳氏却认为,穆尔泰这一房可从来没有任何错处,凭什么被老尚书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再说,穆尔泰虽然连放了两任外任,可是每年往京里送的冰敬与炭敬就如流水似的,安佳氏怎么也攒不下家产——她还有两个儿子,将来进学读书入仕娶媳妇儿,全都是钱。
  就算是最后不得已,穆尔泰要迁回本支,老尚书府也得拿点儿补偿出来。
  安佳氏当初就是抱着这么个念头,带着两个儿子回京奔丧的。她原想着与老尚书府讨价还价一番,在京里讨点儿房产田产,将来留给两个儿子,可没想到,老太太喜塔腊氏特别不经哄,一哄之下,竟有些偏向她。而白柱一家子又出了各种状况,一时竟没功夫在老太太身上做文章。因此安佳氏的进展异常顺利,若是没有两个姐儿交出账簿的那一出,她可能已经大致能把持老尚书府了。
  也就是因为这个,安佳氏才恼羞成怒,命自己的乳娘给小丫头传话,将两个姐儿好生敲打了一番。
  安佳氏听金嬷嬷转述了玉姐儿与英姐儿的反应,便知两个姐儿的性子各有不同。当这一双闺女站在安佳氏面前的时候,安佳氏更确认了自己的观感。
  人都说这对双胞胎生得一模一样,可是安佳氏望着这两个继女,却能从两人不同的神情态度里区分哪个是玉姐儿哪个是英姐儿:如玉柔婉,如英则率直一些,就如两人的名字一般,一个如玉,一个英气些,谈不上好与不好,她倒觉得玉姐儿更识时务。
  她柔柔地开口道:“如玉、如英,小姨这回往南方去,又有一阵子见不到你们姐妹俩,你们在家务须恪守孝道,照顾好老太太起居。”
  这是正理,如玉如英一起屈膝行了蹲礼,齐齐地应了声“是”。
  “府里的家务,你们若是有闲功夫,就帮着管管,若是没有功夫,待你们婶娘出了月子,就交还给婶娘,也无不可。由你们自己做决定。”
  安佳氏淡淡地说,眼见着面前两个姑娘一起变了脸色。
  安佳氏如今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府里但凡聪明点儿的,都能猜到她在打什么主意。被好生敲打过一番的双胞胎更是如此,此刻听安佳氏这样说,心里都是惊疑,能猜到继母大约是欲擒故纵。
  如玉当即低头,应了一声:“女儿只听母亲吩咐。”
  旁边如英低着头不吭声,突然被如玉在手腕上掐了一把,才低声含含糊糊地应了一句:“是!我听小姨的。”
  两个姑娘的反应,原在安佳氏的意料之中,只听她笑了一声,说:“小姨这一去,没几个月就会回来,你们若是乐意,待再管上几个月,替老太太、你们婶娘多辛苦辛苦,也成!”
  双胞胎都没想到安佳氏这次千里迢迢去了广东,却几个月之后就要回来,吃惊之下,一起抬起头,警惕地望着安佳氏。
  “你们父亲今年年底任满,指定要回京的。还有一件,你们姐儿俩年内出孝,说亲的事儿,少不得等你们父亲回来替你们张罗。”
  安佳氏再次提到双胞胎的婚事,两人脸上便都不大好看。这位小姨继母,数月之后就又将回京,且要插手双胞胎的婚事,对安佳氏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一想到这一点,如玉与如英立时都透出些如坐针毡的样子。
  如玉装作羞涩难当,赶紧飞红了脸,低下头,低声嗔道:“母亲——”
  如英却咬咬牙,扬起脸,坦然地道:“小姨费心了!”
  这下子安佳氏心里有数了,当即起身,将两个男孩子也唤过来,向如玉如英辞别,随即便是安排登船,将箱笼等物一起安排搬上座船等等。少时安佳氏登船,如玉如英坐在车中,一起到码头便相送,待安佳氏的座船渐渐驶远了,两个姑娘才招呼了兆佳氏府邸的管事娘子,一行人从码头出发,缓缓回京。
  石咏送别自家二叔之后,带着弟弟石喻回到永顺胡同。他如今已与大伯富达礼商量过,这一年他们依旧打算像以前一样,回椿树胡同住着。
  富达礼有些舍不得石咏与石喻,但家事如此,让自家老太太见不到王氏,没准也能少生些事端。
  于是石咏重新安排永顺胡同与椿树胡同两边的人手,安排了一房家人在永顺胡同看院子,其余人如李寿和大伯赠下的那一房家人,就都带回了椿树胡同。
  正月十八之前,石家已经又回了椿树胡同,他自也不忘了将早先修复成功的那一枚“红定”鸳鸯枕夹在行李里带了回来。
  这只鸳鸯枕,或是说红娘,如今已经与石咏混得很熟了,来到椿树胡同小院石咏所住的地方,红娘颇为好奇,要求石咏抱着瓷枕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四下里“看”过,又回到石咏的屋子。红娘这才叹息道:“明明是这里好,这里又自在,又舒服,想不通你们为什么到年节时非得住那头。”
  石咏也觉得椿树胡同好,这里的邻里都是普通人,要么是像姜夫子这样的教书人,要么是像白老板这样做做生意的,还有些就是没法儿在内城买房子的汉官,石咏也结交了一些。外城里住着的大户人家要少些,小门小户的居多,小家庭关起门来过日子,烦恼也相对少些。
  “不过你将来若是娶了媳妇儿,还是得搬回那头的吧!”红娘问。
  石咏想起母亲以前说过的话,以前石大娘确实有心将椿树胡同的宅子留给王氏和石喻母子,自家将来搬回永顺胡同去。可如今情势又有变化,二叔不曾过世,如今又找回来了,将来究竟如何,还不大好说。只是石咏拿定了主意,无论于情还是于理,他都会力挺弟弟石喻。
  “那么小石咏,你有心上人了吗?”红娘冷不丁发问。
  石咏脸上一红,待要说“有”,他心里连影子都没有,不过是个声音,待要说“没有”,他好像又不大真诚——早先石咏与红娘搭上话的时候,双方就约定了,有啥说啥,都是原本不属于这个时空的人,交流起来不要来那些虚的。
  石咏刚想用一篇长长的篇幅形容一下他的感受,突然警觉过来:“红娘姐姐,你不是劝分不劝和的吗?这不是又要‘拆’吧!”
  红娘的口气立即转鄙视:“八字都还没一撇呢,有啥好拆的?”
  石咏则立即气馁了:“你咋知道八字还没一撇呢?”
  红娘一副过来人的口气:“年轻人,你这难道是八字有撇了的样子么?每天晚上抱着书本,再不然就是看一通瓷器书画之类的就睡去了,哪个少年不多情?可你有半点多情的样子么?老实交代,以前有没有哪个姑娘叫过你‘呆子’?”
  石咏被噎得一点儿脾气也无,可他在与女孩子打交道这方面的情商确实近乎于零,当下只能坐在这只瓷枕跟前,长长叹息一声。
  “说吧,你心上那位姑娘,究竟是个什么相貌?”红娘总算嘲够了石咏,当下话锋猛转,柔声关心起石咏来。
  说来也有趣,在这个时空里石咏遇到的文物们,各有各诉求:武皇的宝镜心心念念,想探寻有趣的灵魂;丰润学宫的牛足鼎,历经波折,一心只想重回丰润学宫;石崇的颁瓟斝过了千年,只惦记着找到昔日爱侣……而红娘抱过的这只瓷枕,她的诉求非常简单:一面痛快吐槽,一面关心他人,在叨叨家长里短之外还给出些主意,的确是个无比热心的姑娘,可有时石咏也会被她的种种言语揶揄得一愣一愣的。
  “我……我没见过她!”石咏说明真相,“不,不对……有可能能算是见过的,我也说不清。”
  这说来可就话长了,他得先向人解释什么是“穿越”。
  好不容易向红娘解释明白了,他是怎么在后世生活过一阵,接着又莫名跑到这个时空的,接着他又提起了那个看着他修文物的小师妹——
  这下子石咏可被笑惨了,“人家在你身边坐了一个时辰,你愣是都没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