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如何租地
林村老自然是想要谈租地之事的,当初他们主动求县老爷换地,就是他的主意。
可这转眼几个月过去,叶家却始终没来谈此事。
他整整提心吊胆将近半年,深怕换走了元地主,又来个更无良的地主。
尽管元地主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为富不仁,但也难保不会有跟他类似的。
好在这两日主家派了周力过来接触他们这些佃户,他也多多少少打听了点主家的消息。
知道主家都是女人的时候,实话说他们松了口气。
倒也不是说他们就想因此欺负主家,主要是因为女人,大多会比男人更有善心,更好说话,他们的日子也就能好过一些。
而另一边的叶萍和叶乐,受到了林婆婆的热情招待。
“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这是我老婆子自己炒的瓜子,两位小姐尝尝。”
林婆婆热情的把一筐瓜子推到两人面前,叶乐抓了一把。
吃起来有点潮,还有一股苦味,估计是舍不得吃放了很久了。
不过她还是礼貌的吃完了手里的瓜子,林婆婆见她不嫌弃,明显的轻松了些。
“这个是松子,我孙女上山采的,很香的,两位小姐也尝尝。”
家里能招待客人的就这点东西了,茶是万万没有的,糖水倒是端了一碗,放了不少糖,实话说有点腻。
“婆婆您也坐。”
“诶,诶。”
林婆婆赶紧坐下,这可是主家小姐,说什么都对。
“二姐你来了,我好想你啊!”
叶安安点着她的脑袋把她推出去,嗔怪道。
“我才不在家三天。”
“不嘛,不嘛,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跟二姐可是整整三年没见了!”
“你啊你,快回去做好,还有正事要谈呢。”
“好的二姐!”
看来经过三天的冷静,二姐的火气总算消了些。
“安安,娘,娘……”
叶萍想说娘知道错了,可她又不想骗安安。
毕竟秦氏只是微微反思了当日强硬的态度。对于叶安安收高租的事,还是相当的反对。
而秦氏打算卖地的事,她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开口的好。
“大姐,这件事容后再议。”
林村老虽然代理着里正的职务,其实也不过是佃户,家中也很困难。
林婆婆见老头子回来了,终于用不着她招待主家小姐,赶紧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
“那么我就不跟林村老客套了,今后我们的契约只怕要改变一下了。
不过这件事只怕您一个人是做不了主的,所以还要麻烦您将大家请过来才好。”
虽然林村老是个尽职的村老,但她的合作方式可能有点复杂。她不想因为传达错误招惹麻烦。
林村老离开后,林婆婆并没有出来,院子里就只剩下了叶家三姐妹。
三人沉默良久,叶乐才找到了一个话题。
“二姐,这里好像很穷啊,比河沟村还穷。”
刚进村的时候看到那么多良田,她还以为这里会比河沟村富裕。可进了林村老的家,似乎也很穷。
“嗯,这里是有很多的良田,但却不属于这些佃户,而是握在一个大地主的手里,所以这些村民才会这么穷。”
不过地主的地也不是全部在一起的,这里是比较大的一块,别的地方也有,而剩下的则是一些本地农户。
“那安安你还要按照以前的租子来收吗?”
叶萍显然更担心这个问题,不过她担心的不是这些佃户的生计,而是叶安安这样做,秦氏的怒火。
以前的元地主算是有名的黄世仁,一般的地主收四到五成租子。
但元地主不这么做,他收六成,还不为佃农提供耕牛。
理由是自家的地全是良田,这些租子算是便宜佃农了。
他之所以敢这么做,除了自家与前任县太爷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更多的却是因为这些佃农无地可租。
如果他不租地给这些佃农,这点佃农连饭都吃不上。
不过不管以前的元地主是如何收租,叶安安肯定是不会那样做的,不过她也没有给叶萍具体的答案。
“一会儿就知道了。”
叶萍见似乎并不打算按照元地主的租子收租,心下稍安。
这样就表示,这件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安安和娘亲之间也还有和解的可能。
等到林村老带了一堆人进来的时候,叶安安都有点惊住了,不自觉得就问。
“这么多?”
粗略的数了数,来的竟然有十九个人,这还只是各家的代表。
也就是说,这两百亩地,竟然是十九家,不,加上林村老家,一共二十家人在租赁。
那一家岂不是只有十亩地可以租?
以现在亩产两百斤来算,一年种两季就是四百斤,十亩地四千斤,交完租子一家一千六百斤。
一户人家不多算,按八个人算,一人一年两百斤,一人一天连一斤粮食都没有!
这八个人她还真没算多,现在大家追求的就是多子多孙。像老叶家,一家子都快二十个人。
所以她本来以为两百亩地顶多十户人家,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
“叶小姐别误会,这里面还有几户还在别的地方也租着地呢。”
原来这元地主在这里一共有三百亩地,只是另外一百亩离得稍微有点远。
当初换地的时候就直接换了这里的,而这里面却有些几个佃农,两边都有种,这才来了这么多。
“那这里有几家是在别的地方租地的?”
“一共七户,其中有两户还在附近的村民手里也租了地。剩下的十三户全部实在这里租的。”
七户,不好办啊。
“那剩下的一百亩地那边有几户?”
虽然不明白她为什么问这些,但林村老还是老实的回答了她的问题。
“除了这七户,还有七户,其中也有两户人家租了村民的地。”
也就是说,这三百亩地,竟然有二十七户佃农!
这些人能在那么高的租子下活到现在,还真是不容易啊。
“这就是南山村全部的村民了吗?”
“不是的,前些年有好几户实在是过不下去,就都投奔亲戚去了。还有几户只租了村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