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盛唐江山 > 第445章 篡夺天下(大结局)
  洛阳,汴州,与黄河以北一直到安东,虽然明面上还挂着大唐的旗帜,但早已经自成一国,在李飞的绝对控制之下。
  有安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河北迎来巨大的发展。
  河北与安东生产出海量的各种商品,除了销往新罗国,倭国,江南,关中等,也销往海外南洋诸国以及印度天竺诸国等等。
  一条从安东一直到印度天竺诸国的海贸路线去年已经开辟了出来。
  曾经称霸南洋的几股海盗全部被安东海军战舰剿灭。
  南洋海面上,一支巨大的船队正在不断向南航行,船队中除了专门运输的船,还有二十艘专门的战船护航,每一艘专门的战舰上都安装了几门到十几门不等的大炮,那曾经的几股大海盗便是毁灭在这些战船的大炮之下。
  船队最终的目的地是天竺诸国。
  船上装载有大量安东生产的产品,瓷器,铁器,茶叶,水泥,精盐,钢琴,眼镜,望远镜,以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品等等。
  将从天竺诸国换回大量财富。
  在海贸倾销的支持下,安东越发富裕,河北,洛阳等的民生也坐火箭一般的恢复。
  相比较李飞控制之下地盘的蒸蒸日上,大唐朝廷却因为整治黑暗,宦官弄权等,每况愈下。
  三年时间很快过去。
  如历史上那般,乾元五年,本就身体不好的肃宗李亨在一天晚上,口吐鲜血,昏倒了过去。
  虽然没有立刻死去,但也卧床不起,命不久矣。
  张皇后无子,与太子李豫关系又很差,害怕太子李豫继位之后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便想挟持病重的肃宗李亨施行废立,废掉太子李豫,辅佐越王李系登基。
  随即,以张皇后和越王李系以及太监段恒俊一党,与太子李豫和太监李辅国,鱼朝恩一党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虽说张皇后和越王李系先下手为强,想假诏太子李豫入宫杀之,但李辅国眼线众多,事先识破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的诡计,领禁军在凌霄门将太子李豫拦下,并护送至禁军大营。
  于此同时,联合鱼朝恩,以及一些将领领兵攻打皇宫将越王李系,太监段恒俊等诛杀,张皇后也被软禁。
  兄弟相残,皇后也被软禁,肃宗李亨本来就病得很重,得到消息,刺激之下,当晚便驾崩了。
  在李辅国,鱼朝恩的辅佐下,太子李豫顺利登基,成为唐代宗,并改元广德。
  唐代宗李豫虽然顺利登基,但军政大权全部掌控在李辅国和鱼朝恩两大太监手中,而唐代宗李豫又没有历史上郭子仪的辅佐,根本没有丝毫抗衡的实力,况且唐代宗李豫同样是喜欢猜忌领兵将领的性格,大唐朝廷不仅没有比肃宗李亨时期好,反而更加黑暗,百姓民不聊生。
  唐代宗李豫便像是一个傀儡一般。
  反倒是华清宫的太太上皇唐玄宗,本来应该比肃宗李亨早死的,不过因为有杨玉环和小公主李珏的陪伴,心情比历史上开朗得多,而且华清宫的环境也比历史上软禁在后宫的环境好无数倍,李辅国,鱼朝恩虽然忌惮唐玄宗,不过因为当初李飞的警告,倒没敢为难什么,唐玄宗身体还算硬朗。
  现如今的大唐无疑是极其虚弱的,安史之乱初期,吐蕃国便借着借兵帮助大唐平叛,把大唐的腐朽,虚弱看了个一清二楚,吐蕃国一直在图谋着什么。
  终于,代宗李豫登基的第二年,吐蕃国倾巢而出近四十万大举进攻大唐。
  短短几个月,吐蕃大军便攻占凤翔以西的青海,秦州,河州,兰州等等十余个州,进逼长安城。
  唐代宗李豫,太监李辅国,鱼朝恩,以及其他文武百官等惊恐万状,吓得逃往武关避难。
  原本历史上,这场大劫,唐代宗,李辅国等是逃到了陕州,不过现如今洛阳在李飞手中,陕州距离洛阳太近了,唐代宗也防着李飞,便逃到了武关。
  皇帝都和百官都逃了,长安城还守得住吗,自然是守不住了。
  十一月,吐蕃军攻入长安城。
  这是长安城继被安禄山攻占之后,时隔仅仅数年,第二次被攻占。
  攻占长安城之后,吐蕃军将抓到的唐宗室广武王立为傀儡皇帝,同时纵兵劫掠长安内外,大唐收复长安城之后,积累数年的财富再一次被洗劫一空。
  逃到武关的唐代宗为了收复长安城,驱走吐蕃军,下令南阳,江陵,江南等各路勤王兵马汇聚武关,甚至下旨陕州防范李飞的二十万唐军西进潼关,待各路勤王兵马汇聚之后夹击吐蕃军收复长安城。
  各路勤王兵马汇聚加在一起足足五十万。
  然而,没有历史上郭子仪的统帅,唐军哪怕数量比吐蕃军更多,但却也很难迅速将吐蕃军击败。
  唐军与吐蕃军在关中鏖战数月,死伤无数,吐蕃军粮草不济才终于退兵。
  唐代宗虽然收复了长安城,可惜长安城沦陷足足数月,所有的财富已经全部被吐蕃军洗劫,留给唐代宗的长安城以及关中残破不堪,百姓也死去十之三四,没死的也无粮可食,只能祈求大唐朝廷的救援。
  大唐朝廷本来就虚弱,经此一战之后变得更加虚弱了。
  坐镇洛阳的李飞不忍长安城与关中百姓再大量饿死,调集百万石粮草援助长安城与关中百姓,顿时得到巨大的名声,李飞的名声已然超过了无能的大唐朝廷,唐代宗和掌权的太监李辅国,鱼朝恩等也越发忌惮防范李飞。
  吐蕃军方面,虽然退出了长安城,但仍旧占据这凤翔以西的十余个州,而且时隔一个月还又发兵凉州,玉门,甘州等,攻占了河西走廊,斩断了大唐朝廷和西域安西四镇的联系。
  所谓祸不单行,吐蕃才刚刚从长安城退兵大半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反叛大唐,引吐蕃,回纥等三十万大唐再次大举进攻大唐。
  这一次,同样没有历史上郭子仪说服回纥倒戈,三十万吐蕃,回纥联军势如破竹,连破二十余万大唐军队,再一次兵逼长安城。
  代宗李豫和李辅国鱼朝恩等也准备再一次逃离长安城,
  这一刻,长安城百姓,关中百姓哭了。
  唾骂吐蕃,回纥以及仆固怀恩,更唾骂此刻的大唐朝廷无能。
  因为唐玄宗还没有死,长安城和关中百姓极度失望之下,甚至呼吁唐玄宗复出,重掌大唐。
  虽然因为安史之乱,百姓们也对唐玄宗很失望,可是他们对肃宗李亨和代宗李豫更加失望,他们希望唐玄宗这个曾经开创开元天宝盛世的唐明皇能够重新带给他们太平。
  百姓的呼吁吓坏了代宗李豫和太监李辅国,鱼朝恩等,李辅国让心腹带领禁军围困华清宫。
  洛阳。
  李飞自感时机已到,说服镇守潼关的鲁炅之后,亲率二十万安东军进入关中。
  “驾,驾——”
  “轰隆隆——-”
  十万安东铁骑疾行,几乎一夜之间出现在长安城下。
  林思明经营多年,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长安城东门被林思明的人打开,李飞率领安东铁骑杀进长安城。
  “杀!”
  李飞横刀前指,围困华清宫的禁军被瞬间击溃。
  唐玄宗和杨玉环被李飞从华清宫迎了出来,并且李飞下令安东铁骑进攻皇城,诛杀李辅国和鱼朝恩等奸宦。
  在李飞安东铁骑的猛烈进攻之下,禁军一触即溃,安东铁骑轻易杀进了皇宫。
  当夜,李辅国,鱼朝恩等奸宦被诛杀,代宗李豫被囚禁。
  李飞迎七十余岁的唐玄宗复辟,重掌朝政。
  一日后,另外十万安东军也到达长安城。
  三日后,李飞领十五万安东军迎击进逼长安城的吐蕃,回纥,仆固怀恩联军,双方大战于长安城以北六十余里的泾阳县。
  结果不言而喻,吐蕃,回纥,仆固怀恩联军惨败,在安东铁骑的追杀下,超过二十万吐蕃,回纥军被杀,仆固怀恩也被当场诛杀。
  十二月,李飞回师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高喊北平王李飞的名字,长安与关中民心尽归李飞。
  皇宫。
  李飞回师长安城的第五天,李飞与复辟的唐玄宗面对面而坐。
  “其实我是开国太子李建成的后人。”良久,李飞是这么跟唐玄宗开口的。
  他当然不是什么太子李建成的后人,当然,他做为李姓,他也有很大可能拥有李唐的血脉,反正他来到大唐也算是无父无母,之所以自认是太子李建成的后人,不过是给唐玄宗一个禅位给他的理由罢了,同时也是给唐玄宗一个保证,他会善待大唐皇室。
  次年正月,唐玄宗为李飞正名,并册封李飞为太子,总揽朝政。
  半年后,唐玄宗禅位给李飞,重新做了太上皇,而李飞也成为了大唐第十位皇帝,称唐武宗,年号光武,册封太子妃林诗悦为皇后。
  光武元年,李飞发兵十万收复被吐蕃攻占的凤翔以西,先是在秦州斩吐蕃军七万,又在青海斩吐蕃军十九万。
  光武二年,李飞又发兵收复了河西走廊,再斩吐蕃军六万,大唐全境光复。
  随后,在宰相林思明的辅佐下,李飞以安东,河北为参照大刀阔斧的施行改革,大唐各地民生逐渐恢复。
  光武三年,李飞许以国公之位,派遣海军总督郑海率领船队前往美洲大陆寻找土豆,玉米,红薯等粮食种子。
  一年后,郑海船队力尽坚信,终于带回来了李飞要的种子,并且还带回来了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玛雅帝国的圣女等十余名使者,大唐与美洲大陆开始了联系。
  有了高产的土豆,玉米,红薯等种子,大唐粮食产量暴增,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暴增。
  仅仅十年,李飞统治下的大唐便超越了开元时期的盛世,同时全国的军队也改革训练完毕。
  百万装备了钢制甲,横刀,陌刀,马槊,甚至大炮的大唐强军开始向外露出他们锋利的爪牙,在李飞的命令下,大唐四面出击。
  光武十二年,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唐军攻占吐蕃国都逻些城,吐蕃国灭亡。
  光武十三年,十六万大唐铁骑深入草原,攻占回纥牙帐,斩杀回纥骑兵近二十万,回纥灭亡,李飞下令在草原建立十座城池遥相呼应,大唐开启真正掌控草原之路。
  光武十四年,四万唐军攻入新罗国,新罗国灭亡。同年,海军舰队护送十万唐军登陆倭国,天皇暴毙,倭国灭亡。
  光武十五年,郭子仪灭亡当年背叛大唐的葛逻禄之后,追寻当年高仙芝西出葱岭之路,率七万唐军攻入中亚,重新从阿拉伯帝国手中夺回了怛罗斯城。
  光武十六年,郭子仪唐军与二十万阿拉伯军战于吐火罗,在唐军的奋勇冲杀,以及上百门大炮的轰击下,二十万阿拉伯军全军覆没,阿拉伯帝国元气大伤,势力不得不退出中亚。
  随后五年,唐军不断西进,最终将强盛一时的阿拉伯帝国灭亡,欧洲诸国震动,拜占庭帝国派遣王子出使大唐,向大唐臣服。
  光武二十三年,李飞下旨迁移二十万户汉人至美洲大陆建城繁衍,以及三十万户汉人至澳洲大陆繁衍。
  李飞在位的四十余年十年,大唐疆域急剧扩大,人口,军事,经济等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蒸汽机被弄了出来,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