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唐农圣 > 第378章 农部的工作
  次日上午,朝堂上全部都是对于新老部门职权,人事方面的议论,昨晚熬了夜的孙享福听的是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等到散朝之后,孙享福便直接和李公淹韦挺二人约好,往太仆寺而来。
  这里的牌匾已经被拆了下来,相信,很快农部的牌匾会挂上去,而原先属于太仆寺卿的衙堂,以后也归孙享福了,左边是李公淹,右边是韦挺,不过郎中及以下级别的官员还没有前来报到,孙享福只得翻看手中的花名册大致了解情况,几乎全是催郑王卢李五姓七家的。
  “两个同僚,咱们先得给本部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了。”
  孙享福虽然是农部尚书,但目前,安北大都督的职务还兼着,东征的征调工作,他也担着,只怕一两年内,大多数日常工作都需要交给李公淹和韦挺二人来做。
  “孙尚书请示下,我等全力执行就好。”
  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部门,李公淹和韦挺都是两眼一抹黑,而且,他们是不懂农事的读书人,根本没有什么好建议可提。
  “首先,是地方衙门的建设,陛下稍后会有旨意去各道,劳烦李侍郎跑一跑,将各道的办事衙门修建起来,主官,就让各位郎中兼任,佐官则是由员外郎担任,我这里还有一套从地方选拔吏员的方法,怎么操作,稍后你可以看一看。
  另外,关中之地的田亩清算,便交给韦侍郎来处理了,你可以先从户部借阅税收账册,根据税收账册的记录,对所有下田先实地丈量,明年春耕的时候,咱们要将关中所有下田退耕,如果上田有富余,则一部分中田也退耕。”
  孙享福说完,将自己写好的选举吏员流程,以及各道衙门的官员设置标准的册子,递给二人。
  “下官遵命。”李公淹和韦挺齐声答话之后,才接过册子翻看了起来。
  等看完孙享福所写的这些东西,他们对于农门的整体构架和管理体系,也基本都了解了。
  不过,光是孙享福交待他们的这两大任务,就足够他们两人忙几个月的了,而真正等农部的摊子在全国铺开,起到作用,则起码都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
  说完这事,孙享福又思考了一阵,才道,“本官身上还兼任数职,恐怕在长安坐班的时间不会太多,以后就由两位轮值坐班上朝奏事,另外,再留两个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就好,其余的官员,都不需要在衙堂坐班,此后我会从几大家置换过来的那些上田中间,就近,划一块三十万亩以上的好田,作为农部育种育苗的基地,他们就在这个基地所在的村落建立的衙署办公。”
  农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断研究改良种植品种,既然大唐现在有了农部,那么,今后给全国百姓提供一些作物的种子,提升大家的产量,就是他们的职司之一了,可别看像西瓜,哈密瓜这样的作物种子留起来简单,可老百姓不知道啊!
  这个时代可不是像后世,电视广播一播,大家就都晓得了,就算你用报纸把方法详细的记录好了,派发给老百姓,可大多数老百姓也不认识字,所以,刚开始几年,只能靠官府给他们留好种,甚至育好苗之后,叫他们依样栽种,去年关中的瓜物,棉花种植就是这样,明后几年,也还是会这样。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专业的育种育苗基地就比较重要了,可不能像以往一样,让幸福村出资帮补大家了,而且,幸福村的地方始终太小,之前有皇庄,或者秦琼等几家人的田地帮忙供应,还能面向关中大部分地区输送种苗,要是面向全国的话,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所以,幸福村那边,以后顶多也就是负责大部分关中地区的育种育苗,农部的育种基地,则是要培育更多种类的农作物种苗,面向全国发送,不仅如此,在各道的衙门,也要择地建设苗圃,将农部研究挑选出来的种子,培育成苗,输送当地。
  “建立这么大的基地,还有衙署,需要不少钱财吧!”
  李公淹很佩服孙享福的本事,知道他这是要大干一场的节奏,不过,三十万亩的育种育苗基地,花费可就大了,想想幸福村以往那些竹弓,麻布,甚至绢布大棚,李公淹就有些牙酸。
  “找财务部要,而且,马上就要落实,至少五十万贯起,没有钱就去贷款,咱们有三十万亩田的产出,哪怕是五十万贯的贷款,咱们一年也能还的差不多,不用朝廷负担。”
  如果一个职能部门能够做到帮朝廷盈利,那么,这个部门就没有人会不喜欢,农部,只要在孙享福手上,就注定会为朝廷盈利不少,因为,以后它将是个出售高产种子的大户,孙享福甚至已经想好了找陶瓷厂定制一批陶罐,将这三十万亩试验田里的高产种子,打成定包装,面向市场销售,就像长安东市有些贩卖花物种种子的店铺一样。
  在后世,卖种子的生意很常见,在这个时代,却很少见,老百姓还不喜欢对这方面有要求,一般,都是拿上一年自家收的粮食,做下一年的种子,亩产,就可想而知了。
  “那咱们农部在朝堂上,所奏何事?”
  韦挺终究是世家出生,比较擅长政治,也更关心农部在朝堂上的地位,正好,孙享福是技术型人才,不太想一直纠缠于政治当中,只等大唐把目前的战争时期挺过去,安定下来了,他就能好好种植几块试验田了,政治方面,全部交给韦挺来处理,也不错。
  好生想了想,孙享福才道,“按照陛下的构想,农部不仅要管全国百姓田地的种植,还要管粮食仓储,咱们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国耕地情况掌握,今后,老百姓的田地里种植什么,咱们的指导意见很重要,合理的调控安排,才能不让老百姓扎堆种植,导致产量过剩,或许需求不够的情况。”
  听说农部管粮食,韦挺顿时高兴了起来,掌天下粮仓,那可是重权肥差,不过,他已然是想多了,孙享福所说的仓储,并不是所有粮食的仓储,而是应急保障粮食的仓储。
  昨夜孙享福跟李世民提到了大唐这个国家最容易被什么东西打败,答案是‘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这个国家不被自然灾害击倒,孙享福建议设置常平仓,这个制度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汉朝称其为‘平准法’就是有朝廷出面,贱收贵卖粮食,桑麻等物,来平抑物价,李世民在去年关中大灾之后,下令全国州县置义仓,即百姓每亩田地纳二升粮食储备在义仓里,等以后灾年的时候,免费借贷给百姓。
  然而,孙享福觉得,拿百姓的粮食借贷给百姓,有点扯,他建议李世民将义仓制度与平准法相结合,在市场粮食价格过低的时候,采购储备一定量的应急保障粮,然后在应急保障粮食足够了之后,再发挥一些平易粮价的作用。
  从过去的市场行情可以看出,秋收前的粮食价格,和秋收后的粮食价格有较大差异,这种价格差异,往往都是叫老百姓吃亏,缺粮食的时候要用高价买,田地产出的时候,大家粮食都多,又只能低价卖。
  等这个有调控功能的常平仓设置起来之后,老百姓就不会吃这样的亏了,首先,库里有一定量的粮食会,保证大家即便是受灾,都有的吃。
  其作用是,百姓缺粮食的时候,不用去市场上高价买了,只需要去常平仓借贷,秋收之后,用新粮还上就行了,这就让所有喜欢囤积居奇的商人,无法在百姓必须要的粮食上做文章。
  只是转变了一个方式,就能解决底层百姓的用粮问题,还能保证常平仓里一直有新粮储备,这一建议被李世民当做神策,当即便采纳了,既然建议是孙享福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孙享福来执行了。
  所以,农门在每个县的吏员,除了要向上一级汇报本县的农耕工作之外,还要管理这里的常平仓,不过,能将原先的义仓和管理义仓的人手全部收归到农部旗下,倒是保障了农部在县一级行政部门也有一定的人手可用。
  三人在衙房里聊了好一阵,那些被李世民调配到农门的官员才姗姗来迟。
  没办法,搁孙享福自己,碰到这种情况,也想来迟些,因为这位顶头上司,是自己以前弹劾过,骂过的人,现在,反而要到人家手底下当差,场面可就尴尬了。
  由于调派的都是在京官员,李世民的旨意上面有要求,今天必须到任,所以,在快放衙的时候,孙享福的衙房里,站了满满好几排官员,光郎中级别官员就有十六个,员外郎级别官员二十四个,有品级的吏员更是达到了四十多个,其它没有品级的,就不论了。
  派这么多人手,可见李世民对于农部的看重,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多不想这些世家系的官员混迹在朝堂,一股脑的,都打包送到孙享福这来了,这是也算是对世家子策划学子栏驾的一种小小惩戒吧!
  “诸位同僚看到本官的表情很尴尬,这个本官理解,不过,大可不必,朝堂之上,政见不同,相互弹劾,实属常事,本官不会放在心上的,既然你们被分配到了农部,就与本官荣辱一体了,往后希望你们尽心办事,不要被本官发现有什么作奸犯科,否则,本官会新账旧账一起算。”
  孙享福的开场白,很有震慑力,混到堂部来当个五六品的官以及不小了,要是被人家给撸了,就不划算了,上百贯的月收入虽然不算高,但脸面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