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唐农圣 > 第370章 论洛阳的经济发展(月票加更)
  要说生发之道,大唐朝臣最服谁?
  唯孙正明也。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一些最基本的发展成例,只要是一个生长在后世社会的人,都知道。
  在孙享福成长的那个时代,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城市做各种项目,有用水用电,道路交通保障这样的公共服务项目,有旅游玩乐的消费项目,有进出口的商业项目,有生产制造的工业项目,等等等等,而只负责民政管理的官员,其实是排在核心领导班子的后几位的。
  他只是将这些发展的模式稍微给长孙无忌讲了个大概,就让他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对两千三百万贯的军备采购有了一些信心。
  当然,推动商业繁荣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底层老百姓的产出有价值,在古代,农业生产,就是所有生产的根源,然而,即便你田种的再好,商业不兴,农民也富不了,商业百花齐放,农民耕种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种出来的东西,也能卖出好价钱。
  压抑住脑海里突然冒出来的各种想法,长孙无忌又略带兴奋的向孙享福问道,“如果长安也像善阳那样,实行开放的制度,你认为,长安的税收能够增加多少?”
  孙享福略微的按照人口基数算了一下,才答道,“保守估计,三倍以上是有的,人口越多,越会有一些聚众的效应产生,长安做为关中的中心,不光是它本身常住人口,关中的数百万百姓,也都是长安的潜在消费者,要是促进政策执行的好的话,四五倍都不在话下。”
  想想现在的七八十万贯的税收,翻个四五倍的话,那就三四百万贯了,如果加上善阳和全国各地的税收,差不多就有七八百万贯,那么,似乎两千多万贯的债务,也不是很大,朝廷三年左右就能还清,如果只是在制度上面进行一些改革,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话,长孙无忌觉得,完全可以做。
  而且,朝廷的税收越多,他户部的功劳和权柄不就越大么,对于他个人来说,做这个改革,也是对他政绩有帮助的大好事。
  已经在构思着如何给李世民上奏改革奏章的长孙无忌,现在对于军备采购的事情,是一点异议都没有了,套用孙享福说的这个模式,这样大规模的装备制造,能够带动关中很多就业,赚钱的人多了,消费的人也就多了,反正是谁把钱存在钱庄的,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朝廷只要卡死交易环节收税就好。
  “正明可否将善阳的全套管理模式和税收政策,抄录一份,让老夫参详参详?”
  “这是小事而已,稍后便奉上,相信陛下和朝臣那边,不需要您多解释,他们也都懂的,毕竟,他们在善阳,可是住了三个多月了。”
  其实,体验善阳的管理制度,才是李世民这次北巡给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孙享福知道自己凭空的跟大家讲这些管理制度的好处,大家多半是接受不了的,直接让他们看到实例,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切实感受,甚至喜欢了善阳的那一套管理模式之后,他们对于现有的这套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看的就更清楚了。
  甚至,有些人习惯了那边自由开放的环境,回到了长安,会不习惯,它能够对所有的官员产生认知上的影响,知道还有另外一条路,也是走的通的,让大唐在整体改革的道路上,变的更加顺畅一些。
  谈完了这个问题之后,长孙无忌又跟孙享福谈起了关中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他的执行能力也是很强的,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将长安周边三个县七成以上的村庄换了模样。
  不过,其中有一些原本是五姓七家掌控的村落,现在那些村落空置的砖瓦房屋,如果白送给迁居过来的高句丽百姓住,显然有些不合适。
  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长孙无忌还是知道的,一下子对他们太好了,往后,这些百姓就难管了,但是如何调整,他却一时没有想到好办法,便想听听孙享福的意见。
  “这个很简单啊!对外出售即可,您不会以为,那些被陛下征调到渭南做工的百姓,还想回到他们那些贫瘠的村落种地吧!
  直接就近安置他们的住房,顺势将原本那些贫瘠的村落撤销不是很好吗!
  您只需要弄一个置换政策出来,拿原本贫瘠的土地,折价抵扣这些砖瓦新房的一部分费用,补齐差价就好,钱不够的话,还可以给让他们办理贷款和分期付款,只怕到时候,您手头上的空房还不够用呢!
  至于那些高句丽百姓,且先让他们住两年窝棚式的民居,然后再逐步给他们建设成新农村,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咱们朝廷给他们办了些什么事,从而让他们知道,听从朝廷管理安排的重要性。”
  “此策大善。”长孙无忌一拍桌赞道。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您也要考虑到,今后,渭南工业新区会有大量的用工,按照目前数十个大厂的规模,明年陆续投入生产之后,就将会有数十万工薪阶层在这里聚集,保障他们的日常用度和住房,就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而且,人多了,地价就会涨,就像人口密集的长安和一些人口稀疏的偏远小地方的差别一样,后续,这座工业新城的人口破百万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所以,不光是渭南地界,连渭南周边的土地,只要是在朝廷名下的,都不要轻易出售,屯起来作为后备用地,一旦渭南县的土地用完了,还能往周边地区发展,若是周边土地都被别人没有规划的建设起来了,那么,以后再想拆迁收回的成本可就大了。”
  在古代,基本不存在个体小老百姓对抗朝廷的事情,朝廷说怎么拆,怎么建都行,但是把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避免很大的浪费。
  而且,目前只有孙享福敢大胆的预测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走向,别的人,是不可能想到区区一县之地,会在短短一两年内聚集到百万人口的。
  “难怪你敢在渭南新城投入那么多钱的,那边的地价要是如长安城内一般,你投入的钱可就会翻倍的赚回来了。”
  “呵呵,投资当然要有回报才好,可不是我一个人会赚,所有跟进投资的人都会赚,您不也投了不少么。
  所以,咱们鼓励消费的时候,也要鼓励投资,让所有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享受到福利,才不会有人反对朝廷的政策,才不会有人老想着造反搞事情。”
  孙享福只是随意的说笑着,长孙无忌的感触却是很深,孙享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在世家子把持的朝堂中,推进的各项改革。
  而他,只是跟在孙享福后面,看到了成果,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推行之后,百姓们对于朝廷的认可度,就有了大大的提升。
  要知道,李唐建国才十余年,甚至好多地区,受李唐统治的时间还不到十年,当代的青壮群体,或者大部分家庭的当家主事之人,都是隋朝的时候出生长大的,在朝代更替频繁的时代,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压根就没有,这个时候让百姓们对一个国家产生向心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向心力在不断增加,证明大家越来越认可李唐的统治了,当所有人众志成城的时候,一个国家就不会那么快速的走向灭亡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想必犬子也是在定襄受到了正明的教导,才能长进的如此之快,陛下可是在老夫这里狠狠的夸奖了他一通。如今,太子也留在善阳学政,正明今后可一定要悉心教导啊!”
  闻言,孙幸福客气的回道,“一定,一定。”
  长孙无忌故意提到李承乾,是一种表示亲近的意思,作为李承乾的老师,哪怕是音乐和政治老师,在这个时代,他也被看成了与李承乾荣辱一体的人,因为这个时期的师徒名分,是仅次于父子名分的,讲究的是天地君亲师的排位。
  而他们这一系的人,在大的方向上,自然是以扶持李承乾上位为终极目标,小的方向上嘛!当然也是要谋些利益的。
  果然,长孙无忌说完这些话之后,还有下文,请孙享福满饮了一杯之后,长孙无忌又道,“老夫此前与洛阳几位同乡饮宴,席间曾听他们提到,洛阳有民五十余万户,男女青壮人口近百万,原本的日子,相比关中虽然差些,也还算过的去,现在嘛!已经相差甚远,就是比种大豆的扬州,也稍有不如,不知道,正明可有对洛阳的发展建议?”
  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头领人物,只有不断为这个利益集团争取利益,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此前,长孙无忌帮助洛阳的那些世家代表争取到了望江楼洛阳分店的一些股份,现在,又想要带领他们,赶上这趟发展的大车了。
  对于百姓有帮助的事情,孙享福一般都不会拒绝,事实上,他一早就料到了长孙无忌会来找自己,此前他不还跟萧瑀说过了么,洛阳的新政推行,只怕会由长孙无忌兼顾,所以,他肚子里早就有了腹稿。
  故意作思考状想了一下后,孙享福笑道,“洛阳有运河之便,是整个国家的交通枢纽,只要新政得以落实,解放百姓出入自由的权力,他们就能做南下北上的运输生意,光凭这一点,便可使当地的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且,刚才您不是说了么,洛阳有人口,人口就是一个大优势,咱们长安今后生产的货物,可是要靠大量商人,将其销售往全国各地的,组建下线的转运的商队,就有大利可图,另外,在贩卖商品的同时,将各地的一些特产资源集中收购起来,再带回洛阳,做一些特色产业,或向外出口······”
  经济发展,流通最为重要,等未来长安的产能上去了之后,如何使其产出的商品更好的流通起来,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
  关中的人口虽然有几百万,但毕竟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产业想要做大,那么市场就必须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洛阳有一些长安没有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做内需,他的地理位置是大运河通济渠和广济渠的转折点,货物从这里运去河北,山东,或者下江南,都非常方便。
  货物进出方便了,生意自然就好做,包括孙享福自己,也在跟长孙无忌的聊天之中,想把一些内销产业放到洛阳去,因为在洛阳不仅能够快速的把货物散到全国去,还能够快速的得到产自全国的各种原材料。
  宋朝之所以那么富,便是因为它把首都定在运河旁边的汴州,加速了整个国家的货物流通,商业发展。
  而唐初,运河才刚刚修好,水上交通比宋朝时还好的多。
  而且,现在的关中还没有被过度开发,由于孙享福的穿越,已经在加强水土流失的防御措施,黄河泛滥的情况此后未必会出现。
  没有理由在这么多条件加成的情况下,商业会不如宋朝,只要人口慢慢增长起来,超越宋朝的经济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可是一个国家年税收都超过亿贯的时代,比现在的大唐,强了至少好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