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又何止是林昭一个人,蔡京完全有相同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县因为要求严格,有效杜绝了强制摊派,青苗法的推行也是走了个过场,并未实际开展,从而避过一劫。
钱塘县的情况最好,林昭最轻松!
因为蔡京的为难与观望,余杭县强制摊派的事情虽然有发生,但是数量相对比较少,因此遭遇的损失也相对有限。
加之余杭县本就相对富足,所以影响并不那么严重!
同样的情况,蔡京开始对变法有些别的看法,有些轻微的动摇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蔡京曾是新党的忠实成员,王安石坚定的追随者。自从宋神宗年间开始,党争就开始日趋的白热化,而且竞争的模式与手段也变得十分极端。
元丰年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年幼的儿子宋哲宗即位,当时由太皇太后高滔滔辅政。
高滔滔一抓稳政权,立即启用当年旧党的第一号人物司马光出任宰相。司马牛不愧是司马牛,多年以来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始终没有动摇,心里似乎也憋着一口气。
所以一上台之后,就将王安石制定的所有新法条目废除!
没错,是所有,不论好坏,一棒子全部打死。
苏轼当时听闻消息之后感慨,其实熙宁变法中有一些内容还是可取的,这些完全可以保留下来。
可是司马光充耳不闻,一律全部废除。不得不说。司马牛在这里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从此之后。新旧党争就变得有些出格,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当高滔滔死后,宋哲宗亲政之后,再次恢复新法。此后反反复复,一直如此。大宋朝王朝百年来坚固的根基,在这种变态的内斗之中也消耗很大,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有人说:宋朝并非亡于女真,而是亡于党争。这话也是有些道理的。
后来宋哲宗无子而终,宋徽宗即位,任用蔡京主持大局,便立即恢复新法。由此可见,围绕熙宁变法的争斗延续了三代皇帝,宋王朝最后数十年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证明,蔡京对新法的信心与拥护。
可是因为林昭的出现,蔡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那么一点改变。原来的他是在熙宁三年才考中状元的,现在提前到了熙宁二年。
原本他只是一开始并非是作为县令,原本杭州不是青苗法的试行地。他更加不会遇到一个对青苗法提出质疑的青年官员,并且对对方多有钦佩!
愿意原本历史上的蔡京。看到的大都是光鲜的一方面,故而一直对青苗法很是支持,而且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执行者!
但是现在,一切都因为林昭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不争的事情放在眼前,钱塘县没有推行青苗法,结果现在的局面最好。相反其他县因为推行青苗法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至于余杭县,那情况更是心中有数,这种奇怪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他们本来坚定的信心,美好的憧憬产生了巨大冲击……
蔡京也开始有些动摇了……
动摇归动摇,但至少不必为此发愁到焦头烂额,知州赵抃与通判苏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日子很不好过。
整个杭州就两个县情况好,其他六个县一团乱麻,让他们两位地方高官情何以堪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虽说不是因为他们而起,可是作为父母官还是应该全力来解决这些事情,稳定杭州局势,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该从何处下手呢?加之自己最初的主张不同,参与过多还可能会被认为是故意阻挠,所这两位高官也是无可奈何!
一时间有些犯难了,这事情当真不好介入!
~~~~~~~~~~~~~~~~~~~~~~~~~~~~~~~~
汴京城里,从去年秋天等到今年夏天,皇帝赵顼已经有些耐不住性子了。
青苗法推行了这么许久,如今总算是要有结果了,这份心情,很是期待,也很是紧张。就如同拿着一张中奖概率为二分之一的彩票,等着开奖结果一样……
夏收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去岁青苗钱似乎推广的不错,尤其是河南路、京东路与淮南路。这些本就是灾害容易发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推行青苗法自然很是不错。
当然了,至于到底是采用什么办法推行的,具体的过程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所以说皇帝是最为可悲的人,终其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皇宫那巴掌大的天地之中。虽然富有四海,可是哪里能亲自去看一眼呢?
就连所有的信息都是依赖于别人的眼睛与嘴巴,所以知道了永远只是结果,大部分时候还是有所隐瞒或者偏颇的结果。
至于事实,很难讲皇帝有多少时候能够了解到实情,其中的可信度有多少,就更不好说了。
故而皇帝是最容易被蒙蔽的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
而今赵顼接到的消息就是如此,青苗法在这三路推行的情况极好,完全符合预期。这也正是他想要看到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够堵住悠悠之口,才能够证明皇帝的尊严与变法的正确性!
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皇帝赵顼很满意,甚至很得意!现在就等着三路将具体实行的账目报上来,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将会一路了然,对此他充满期待。
至于远在江南的两浙路,情况似乎还不明朗,听说是因为灾荒的缘故受到影响。如此虽然情有可原,可是赵顼心里隐约还是期盼,能够出个好结果。尤其是林昭与蔡京,希望他们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隐约有风声,听说林昭又在钱塘县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青苗法到底推行的怎么样不得而知。对此赵顼充满好奇,毕竟林昭总是给人意外惊喜,这次又不知道是什么。赵顼是个不重视过程,只重视结果的人,正拭目以待!
王安石的心情也很不错,青苗法的推行的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一片欣欣向荣,对此他很是舒心。
他坚定地认为了青苗法是大有裨益的,加之早年为地方官期间,已经有过类似的实验,取得的效果非常之好,因此很有自信。
青苗法在他眼中是完美的,所有的环节都有没有问题,所以结果只能是好的,不可能会有坏的。这就是王安石,一个固执并且很偏执的人,一旦认定了,十头牛都拿不回来,别人叫他拗相公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面对诸多反对的声音,王安石虽然看似镇定从容,实际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急于用事实证明自己,说服他人!
这个结果让人很满意,总算是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了,至于执行的过程,王安石没有多过问,想必应该是错不了。
至于民间的呼喊声,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的声音,他全然没有在乎,甚至丝毫不知情。有个完美的结果就是了,过程已然无所谓。
不过唯一让人遗憾的是两浙路那边的结果,因为道路比较远,这些消息暂时尚未送到汴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情况,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王安石并不担心,因为林昭与蔡京都是他看好的人物,想必成绩会相当的突出,现在完全就是一种拭目以待的情绪。
王安石与皇帝一样,都会林昭与蔡京寄予厚望!
王安石这么想,他的儿子王雱却另有想法。因为他也收到了一些消息,林昭似乎没有下大力气推行青苗法,或者说好像有些走样,这让他很是诧异!
赵顼和王安石看好林昭,王雱何尝不是呢?所以他分外关注林昭的一举一动,如果是林昭那边出现了意外,对他,对父亲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此刻,钱塘,举足轻重!
在这种情况下,王雱将所有的目光对准了杭州,对准了林昭!
王雱很焦急地等待着一个重要的结果!
~~~~~~~~~~~~~~~~~~~~~~~~~~~
关注林昭的原因有很多,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
比如吕惠卿兄弟,出发点就与别人不同。
他们的原因是仇恨,杀害手足的血海深仇!
虽然有王雱的劝说,可吕惠卿怎么可能轻易放下仇恨呢?
林昭,绝对不会放过你,一定要让你血债血偿!
这句话吕惠卿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一直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喝林昭的血!
可是他很清楚一点,林昭不是他想要对付就能对付的。官家与王相公的亲睐有加,林昭的恩宠如日中天,报仇是很有难度的。
至于一些非正常手段,吕惠卿嗤之以鼻,虽说他是个伪君子,但是骨子里也有种坚持……
总而言之,他不想使用那么卑劣或者说赖皮的手段,更想要光明正大为弟弟报仇!
思来想去,吕惠卿觉得,只有让林昭在皇帝赵顼和王安石心目中地位下降,失宠,才会有机会对付他!
所以他兄弟二人一直小心地盯着钱塘县,一旦林昭有什么小失误,或者大问题,肯定不会放过的!(未完待续。。)
ps: 抱歉,更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