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曹魏 > 第579章 不让如此,我偏要称帝!
  不过曹冲的纠结也没有多久。
  他很快就做了决定了。
  那些世家或许势力强大,或许人多势众。
  但那又如何?
  这是曹家的天下,不论是什么原因,在最开始的这一点上来看,曹冲肯定是要支持曹老板的。
  这是为人子所要做的事情。
  父亲有所安排,作为儿子的,难道可以逃避责任?
  这是其中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然,这一点只是这个时代的孝道,曹冲虽然不抗拒这种孝道,但是很自然,这种孝道不是曹冲做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曹冲之所以会做这个决定,更多的是因为这个选择会给曹冲带来一些利益。
  做了这个决定,坏处自然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那就是那些亲汉世家的仇视。
  有坏处,但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这个好处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能够讨好曹操。
  这一点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很重要。
  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可不是那些大臣公投的,而是曹操一个人决定的。
  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讨好曹操这件事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后世,隋炀帝杨广正是讨好了隋文帝杨坚,才能把杨勇踢开,自己做了皇帝,这与他日夜维系讨好杨坚是不无关系的。
  曹操的好感,以及让他觉得你是孝顺,可以托付重任的这个感觉很重要。
  曹操的这种感觉,是曹冲在日积月累之下要慢慢培养出来的。
  意图自然是为了那个太子之位。
  另外一点,曹冲若是按照曹操所想来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世家的仇视,但在另一方面却是会讨好另一个阶层的人。
  而这个阶层的人正是曹家夏侯家的亲贵,以及那些草根将军或者是寒门官吏。
  在王朝更替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底层人员上浮,这一点在曹魏集团中就很是常见。
  曹魏集团的官吏有许多从前都是寒门升上来的。
  这是曹冲能够得到的好处、得到的支持。
  更何况,曹冲不是愚者,相反的,他很聪明,因为接下来的一番话,曹冲可以把这一个坏处都省去,却依然能够达到曹操的目的。
  既然都已经想通了,曹冲的话也是说了出来了。
  “父王,荀家德行,在令君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了,若是有风言风语入了父王耳中,必然是有心人之言论,此一点,父王需要提防。”
  提防?
  曹丕在一边有些迷糊,很显然,曹丕不是被曹操坑害的人,因此想的没那么多,因此表情有些困惑。
  而曹操听到曹冲的话之后,脸上却是露出笑容来了。
  看来,仓舒是懂孤的意思了。
  所以他马上把曹冲的话接了下去。
  “何为有心之人?”
  “所谓有心之人,自然是那些挑拨父王与陛下关系者,他们以为父王手握天下军权,是如同王莽一般的篡汉逆贼。”
  曹操嘴角勾的弧度越来越大,但话语中的语气却是有些低沉洪亮,不过声音传到大成殿外还是绰绰有余的。
  “篡汉逆贼?简直胡扯!”
  曹操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天大的委屈一般。
  “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子得罪人太多了,离开了军权估计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敢放军权。
  这确实是曹操的大实话。
  曹操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剿灭袁绍一家的时候,尤是如此。
  袁家,四世三公,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
  东汉的三公虽然已不是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在东汉通常是官拜大将军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却是政府名义上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所能获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斗争的领袖(在东汉,外戚、宦官都算中朝,东汉实际掌权在中朝,而不再外朝。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到的宫中府中,就是要求刘禅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问题)。
  因为袁家的四世三公,所以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国时期,包括董卓、陶谦、韩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在汉朝,门生故吏的关系是划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据,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胁从或者下属。
  上面的是袁家势力,而袁绍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人长得也帅气,德行更是没的说,前后守孝达6年之久。
  袁绍一出道就成了天下闻名的名人,由于党锢时期读书人找不到工作,他身边聚集了何颙、荀爽、荀彧、王允、郑泰、曹操、刘表、张邈、许攸、逢纪、伍琼、周毖、黄忠等人,逐渐有结党的趋势。
  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评、郭图等在三国早起混的风声水起的颍川军师集团,是这个组织的外围成员。
  当时董卓的名声之所以这么烂,一是出身不好,再有就是打破了当时门生故吏在站队问题上的优良传统,被袁氏集团所不齿。
  当然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东汉两百年的斗争史中,武将是都是小人,是双方利用的斗争工具;现在中朝覆灭,照例应该由读书人来执政,结果上来的是武人。反对董卓,本质上反对的是武人集团;这是全天下读书人的共识。
  曹操也是袁家团队的一员。
  但一开始的时候,其实他本是宦官集团的,属于中朝势力。
  他是中常侍曹腾名义上的后人,根正苗红的宦官党,在当时都不用行贿就可以官居高位。曹操这个宦官党的非主流,可能是书读的太多,或者其他什么想法,一心想往对面团队站,为此不惜去做刺客。
  最后曹操被袁绍接纳了。
  这才有了曹操发家的机会。
  到了后来,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不鸟袁绍这位老大哥了。
  于是,便有了官渡之战。
  结果,曹老板险而又险的赢了,作为胜利的一方,曹操自然是把袁绍一家都杀了。
  将袁家灭了门,和董卓那时一样,这时候舆论不是站在曹操这边的。
  当时冀州的世家其实对曹操是有很多非议的,曹操也通过平和,加上一些血腥的手法才让冀州氏族低头。
  但那也只是低头。
  因为在天下人看来,一定程度上,曹操是武人集团的代言人;曹操的军队里面充斥着曹氏宗亲、底层提拔起来的将领或者降将,没有名士也少有世家子弟。
  这一点却是真的。
  曹操始终对世家伸手军权持谨慎态度,曹丕在军权方面就更夸张了,基本上连非曹氏都不用;这一局面直到曹睿时期才有改变。
  杀袁绍一家,就让曹操招惹了不知道多少世家,更不用说曹操在后来处理衣带诏事件中对汉献帝依然是做了不敬的事情。
  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曹操说的那些话也确实是有道理。
  他要手握军权,手中不握兵权,如何护佑自己,护佑曹家?
  经过与曹冲的对话之中,曹操将自己置于一个委屈的境地之中。
  曹操或许是心中委屈极了,所以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说道:“若那些有心人执意如此,那我偏要如他们想的一般。”
  曹老板的意思就是说:
  我本来是忠心汉室的,但是你们这样逼我,那我只好让你们不如意了。
  这语气,简直是可怜兮兮。
  但是话中的能量,却如一阵飓风一般,将徐庶等人的心吹凉,不过也将曹家夏侯家的那些亲贵们的希望唤醒了。
  王上。
  难道是要迈出那最后的一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