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复唐 > 第154节
  北周从上到下都只能瞪眼,他们原本以为李从嘉好歹算是个君子,现在他们总算是领教到了,只能说真是君子估计早就憋屈死了,也不可能还能从西域卷土重来。
  赵匡胤对这个局面一点也不意外,看着北周官员跑到自己家里拉关系,发现自己不理会他们就吹胡子瞪眼的模样,觉得颇为好笑。
  李从嘉是君子?都是假的!
  这货典型的小事好面子,大事不要脸,这些年来坑蒙拐骗,挑拨离间,他哪条没干过?赵匡胤自己就深受其苦,他是没想到北周居然还会这么看待李从嘉。
  就冲北周如今这群官员还看不清李从嘉为人这点来看,赵匡胤觉得,北周必输。
  李从嘉拒绝了北周官员的要求之后,暗搓搓的让人去查这批金银到底是怎么来的。
  结果根本没查出什么来,过了两天还是赵匡胤带来了消息,这个消息也是他在北周内的一些旧相识过来投奔他说的。
  赵匡胤说道:“这些金银原本也不是北周所有,而是北周一个做木材生意的商人所有,这个商人生意做的很大,也得罪了一些人,这次我们跟北周买木材,北周也是要跟那些木材商人买,不过这个买的价钱就很不给人家活路了,好多商人都提前关了店门,不巧这个商人得罪了一个官员,这个官员就准备强制征用他的木材,他自知事情不好,就将金银藏在了木头里面,准备借着运送木材的机会溜走,结果走到一半的时候被抓住,安了个罪名,家产被抄,这些木材就顺便给送了过来。”
  李从嘉有些疑惑:“北周在运送的时候都没发现吗?金银重啊。”
  “这个商人很小心,分了好几车,木材都是中空,只不过有的放置的是金银,有的放的丝帛,这样重量大体就差不多,只不过那些放置丝帛的木材被打开的时候,里面的丝帛已经被啃得不成样子,只剩下这些金银。”
  李从嘉恍然,知道真相之后,不由得啼笑皆非:“还真是合盖我们发一笔横财,之前正头疼钱不够用,重建大明宫的事情要放一放。”
  谁说不是呢?赵匡胤也十分感慨,他现在就觉得人不信命不行,虽然李从嘉也不是没吃过苦,然而打他自立以来,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那些磕磕绊绊都被他无知无畏的闯了过来,等他慢慢明白了,知道慎重思考了,他身边也有了帮忙的人。
  就连在钱财上老天都在帮忙。
  乱世之中的君主赵匡胤也算是看过不少,就连郭荣当年都没有李从嘉这么顺利,赵匡胤甚至觉得,如果弄得好,李从嘉说不定能在三十岁之前就一统中原!
  就在赵匡胤对李从嘉充满信心的时候,南周翻脸了,所有商道切断,甚至还偷袭了蜀州的几个小城。
  而且南周不仅仅是自己挑衅,还带着南汉北汉一起找事儿,李从嘉在知道之后没有生气,只是问道:“南周又皮痒了?”
  周宗看了李从嘉好几眼,发现他这次居然没有炸,实在是太稀奇。
  李从嘉现在也是淡定,战乱时期不就是这样,政权与政权之间不存在友好相处,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敌人。
  之前他们跟北汉交易频繁,两个国家关系的确好,但是在李从嘉拿下长安之后,那就什么都变了,毕竟如今大唐跟北汉接壤,历数一下大唐的扩张步伐,北汉有危机感是真的。
  这样的想法南周和南汉估计都有,毕竟如今他们都跟大唐接壤,李从嘉只是觉得好笑,南周和南汉就算了,北汉你跟着起什么哄?
  如果李从嘉想要动手的话,首先对付的就是北汉!为什么?人少啊!
  北汉地盘在河东,有十州之地,也称作太原府,听上去似乎挺大,实际上地盘只是后世山西省的一部分,人口在盛唐时期拥有将近二十八万,然而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乱,现在大概也就是三万多不到四万人,人口锐减相当厉害。
  大唐如今人也不算太多,可如果真的算一算的话,人口也当有三十多万,几乎十倍于北汉,在这种情况下,北汉居然跟着南周混?
  都不知道是不是该说他们没脑子了。
  北周不好打,南周不好打,南汉和北汉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李从嘉叹了口气说道:“想要修个大明宫怎么就这么难?一打仗又要停工了。”
  赵匡胤十分意外:“攻打北汉……还不至于影响到大明宫的修建吧?”
  李从嘉摇头:“凡事都有意外,钱花出去了短时间就没办法再弄回来,还是留着去买粮草吧。”
  赵匡胤没有再说什么,扪心自问如果是他自己的话,他还真不一定能够舍得不修建大明宫,反而先把钱给军队买粮草用,谁不想住更大更好的房子呢?更何况大明宫修成之日,就是李从嘉登基称帝之时,谁不想早点登基?
  可李从嘉就是忍得住!
  对此周宗忍不住抱怨道:“殿下也是异想天开,徭役就是徭役,为何要给服徭役的人发钱?”
  是的,李从嘉遵循了后世的习惯,给来建大明宫的工匠每人都发钱,算是工资!
  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不习惯,要知道以往征发徭役,朝廷是不会给百姓钱的,反而百姓必须服徭役才可以,若是躲避还要被罚,服徭役的期间最多给百姓一点吃的,还不会给太好,而且或许一开始朝廷要给的伙食还不错,这之中却有人中饱私囊,比如说粥,稀一点也是粥。
  为了最大程度避免下面人偷奸耍滑,李从嘉直接定死了钱数,当然也有人为了多拿点钱,就多报上来人数,就跟吃空饷一样,对此李从嘉也无所谓,反正人数和工期是挂钩的,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还不会过度奴役百姓,他们多报一些就多报一些吧,水至清则无鱼,这一点李从嘉还是知道的。
  照理来说,发钱这种事情周宗他们是不同意的,然而李从嘉坚持,内阁又不想在这种小事上跟李从嘉掐,最主要的是内阁年纪都大了,而李从嘉还年轻,谁都不想因为这个惹李从嘉不高兴,导致家族里的年轻人也被压制。
  不过,到了李从嘉下旨说不能继续修建大明宫的时候,之前的那些百姓居然自动自发的表示可以暂时不要钱,先把宫殿修完,至于工钱晚一些时日发也无所谓。
  工人们也都清楚,以往徭役是不给发钱的,如今李从嘉不仅发钱,而且还管饭,反正也是农闲时节,哪怕不要钱,只要工作不是特别繁重,管的饭还不错,他们都乐意过来,毕竟有时候还能拖家带口的过来吃饭。
  最主要的是之前发钱都很痛快,老百姓一听是有人来打大唐,大唐要出兵,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大家就开始盘算,这年头人口少,所以几乎每家都有壮丁在军队里,大唐的军队待遇不错,管理也人性化,再加上谁都不想让自家孩子饿肚子打仗,干脆就打算先白干,反正朝廷应该不会亏待他们这么多人。
  内阁在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所有人都十分惊讶,周宗感慨了一句:“民心可用。”
  李从嘉微微一笑:“老百姓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活得好不好,日子过得有没有奔头,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他们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吃饱穿暖,不会每天担心家园被战火焚毁,他们是会用脚投票的。”
  周宗等人只能服气,同时心里也纳闷,老百姓真的这么好说话?
  当然不是真的啦,这里面还有释雪庭的功劳呢,释雪庭如今手下人不少,说的不是他管着的情报部,而是他手下信众!
  如今他不参与政事,偶尔去各个寺庙与僧人论法,渐渐的名声也就打开,关中的老百姓或许不知道释雪庭就是那个僧将军,却知道有一个漂亮和尚,佛法高深,能够解人疑惑。
  释雪庭的活动范围从寺庙一点点扩展到了民间,渐渐的他传播的道也隐隐有了变化,而在传教的时候,他也没少夹带私货,赞扬李从嘉。
  许多信奉雪庭法师的人渐渐也就被洗了脑,再加上现在日子的确过的安稳,李从嘉在民间的名声好的不行。
  本来内阁对释雪庭这样高调传道的事情颇有微词,他们很担心弄出第二个少林寺来,然而如今一看释雪庭行事颇有章法,并且他也没有随便收徒弟,至今一个亲传弟子还在朝廷体制内,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有释雪庭的宣传,配合李从嘉的仁政,这才让李从嘉用最快的时间稳定住了关中百姓的心,才有了愿意无偿修建宫殿的这一出。
  李从嘉特地让人提高了工地上的伙食待遇,掰着手指头算了算,美滋滋的发现按照现在的进度,到明年他就可以在新宫殿里过年了。
  这一算李从嘉心情颇为不错,南周为什么抽风他也不想去管了,有什么好管的呢?难道还要跟对方去讲道理吗?
  事到如今,李从嘉加强军队建设,每天催着工部研究新武器,尽量给士兵最好的装备,可不是为了跟这些家伙讲道理的,既然亮了刀子,那就看看谁的刀子更加锋利一些吧。
  至于南汉,李从嘉直接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让他伺机攻打南汉。
  说实话,南汉比北汉和南周都好打,北汉人再少,人家政权体系比较清晰,南周就更不要说了,至少还继承了周国的官僚体系,只有南汉……出了一个奇葩的君主。
  这个人就是南汉后主刘鋹1,刘鋹原名刘继兴,是刘玢的儿子,刘玢死后继承皇位,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玢自己就得位不正,是杀兄谋反上位,整天疑神疑鬼杀完兄弟杀大臣的缘故,刘鋹的脑回路也不太正常。
  他重用宦官和宫女已经到了一个变态的地步,因为他觉得大臣们都有子孙,会为了子孙对朝廷不够忠心,所以要做南汉的官,必须先自宫才行!
  到了如今,南汉宦官就有两万多人!都特么是为了做官把自己给阉了的货!
  不说这些货本身有没有本事,就这个没节操的劲儿,能治理好国家?更何况刘鋹如今只知道在后宫跟波斯女子淫乐,政事都交给一个女人处理。
  当然李从嘉也不歧视女人,实际上如果是厉害的女人,比一些没有节操的政客还要有用,然而刘鋹任用的这个女人她……她原本就是个女巫啊!
  就这样南汉女巫掌大权,宦官宫女处理国事,到现在还没有灭亡完全是因为天下太乱,各个政权一个比一个差劲,再加上南汉地理位置比较偏南,粮食也比北方产量高,所以如今还能苟延残喘。
  如果不是他们不长眼,李从嘉还真不想理会这个国家,反正早晚都会自取灭亡,现在既然他们也跟着凑热闹了,那么就一起收拾了吧。
  潘美临行前,李从嘉告诉他不必太过着急,到了潭州之后先管理好潭州当地兵事,是的,潘美只带着自己的亲兵去赴任,毕竟南汉地理位置比较偏南,气候湿热,关中士兵到了那里只怕又要水土不服,只能从当地调兵。
  潘美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他反而很激动,李从嘉摆明了是让他去当攻灭南汉的主将,这是殊荣,只要能够打下南汉,就算不去管升官赏赐这些,他至少也能赚个青史留名。
  赵匡胤看着之前的手下高怀德、潘美这些人一个一个的被重用,心里也算是松了口气,这些人毕竟是一直追随着他的,他也不希望因为这件事情,这些人被猜忌。
  更主要的是,如果如潘美这样的领兵之将李从嘉都不再忌讳的话,那么赵普作为文臣,李从嘉更不会对他太过苛刻。
  赵匡胤觉得赵普的本事是有的,只不过大唐文臣并不少,不像是武将那么匮乏,所以一直以来都没出头,如今赵匡胤想要推荐他一下,不推荐也不行,眼看潘美他们一个个立功升官,赵普还是上牧副监,严格来说就是个养马的,这些怎么行?
  赵普之前不愿意赵匡胤过分推荐他,他也不是视功名如粪土,主要是赵匡胤不站稳脚跟,他们这些旧臣就都别想好过,不过这次赵匡胤再提,他就默认了。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赵普也发现李从嘉不是个量小的君主,这样他就没什么顾忌。
  赵匡胤在跟李从嘉说起赵普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李从嘉居然还记得赵普。
  李从嘉当然记得他啦,大宋的宰相呢,这样的名臣怎么可能不记得?之前不提主要是因为不好直接给赵普一个重要位置,他知道赵普是宋朝宰相,为人很有能力是一回事,朝臣们对赵匡胤的旧臣有隔阂是另外一回事,他只能放任两边一点点磨合,所以哪怕知道赵普被扔到了上牧监,他也要当成不知道。
  如今赵匡胤提出来了,李从嘉就顺理成章的将赵普的资历在内阁那里提了一提,说起来,赵普这个人真的是做什么都认真,哪怕只是让他去养马,他也不嫌弃官位低,让干什么干什么,事情做的漂亮不说,跟上司相处也很好,跟他比较相熟的人,提起来都是赞不绝口。
  李从嘉没有让内阁过多讨论,果断拍板让赵普去做了秦州刺史。
  秦州如今虽然算是下州,但好歹也是从四品,之前赵普的品级可是正六品,一下子提两级,不可谓不看重他。
  赵普来谢恩的时候,李从嘉特地安抚他说:“你的事情我都知道,只是朝中如今不宜大动,正好你出去历练一番,将来回到中枢也能避免许多问题。”
  赵普是个聪明人,李从嘉说的话听上去似乎只是普通的安抚之语,但是他却听出来李从嘉对他是有安排的,只要他不抽风犯错,将来的官图自然是一片坦荡,当然在这之前他要证明自己,也证明李从嘉的眼光,否则李从嘉吃饱了撑的非要提拔他。
  赵普走了之后,李从嘉看着赵匡胤曾经手下的那些名单,十分感慨宋朝的开国功臣如今好多都不在大唐,一部分在北周,一部分在南周。
  想要将这些人才收集起来也不容易,当然李从嘉也能培养自己人,只不过,终归不如用外挂来的省心,那些他知道的人做过什么,有什么样的本事,史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为人如何也多少有所涉及,哪怕不是百分百正确,也让李从嘉能够少走弯路。
  不过李从嘉再怎么眼馋也没用,他首先要搞定南周或者北周才行。
  南汉让潘美去,北汉李从嘉就让高怀德去搞定,直接给高怀德五万兵马,他也不想搞什么以少胜多,只要要求高怀德速战速决。
  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高怀德居然还吃了败仗,战报呈上来之后,李从嘉眉头紧皱:“为什么北汉那里会有契丹人?北周是干什么吃的?契丹人都能到中原腹地来?”
  要知道契丹和北汉之间可还隔着一个北周呢,而且如今契丹和北周是敌对状态,北汉内的契丹人还不少,或者说至少有将近五千人在这里,因为交战的地方吃平原,高怀德一时轻敌,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被李从嘉质问的北周如今的确是在忙,北周的官员在忙着跟南周谈判!
  过了没几天,当高怀德终于凭借着武器赢了契丹人,发来捷报的时候,释雪庭给李从嘉带来了一个消息。
  李从嘉看完之后特别想要骂娘。
  作者有话要说:  释雪庭:今天我们试个新玩具。
  李从嘉:你……你放了什么东西进去,怎么还会动?
  释雪庭:别慌,太极丸而已,舒服吗?
  第145章
  李从嘉将消息往案几上一放, 忍不住说道:“周国这是有病吧?”
  释雪庭沉默, 不仅仅他沉默, 就连内阁大臣心里也都想说一句:真的有病。
  不仅有病,而且病的不轻!
  之前因为政治理念不同分裂了, 现在眼看着分裂之后谁都打不过,北周南周一商量,居然要统一!
  早知道今天你们当初分裂干什么呢?最主要的是李从嘉都能想到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当初就是为了谁做皇帝, 当然他们争帝位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当初就没谈拢,现在经过两边这么长时间的对峙,朋友都能变成敌人了,他们的利益能够统一?
  他们敢说李从嘉都不敢信啊,而且两边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估计北周南周的朝廷最近都会围绕着这件事情来扯皮, 那么契丹那边怎么办?
  北周知不知道现在契丹人还对他们虎视眈眈呢?你们好歹也是先把契丹人打回去,然后再商量这些啊?
  李从嘉有些头疼地说道:“算了, 他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吧, 我就不信这两边的人还真能和谐统一,顺便盯着一点契丹人的动向。”
  李从嘉估摸着契丹大概也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结果让他意外的是,契丹居然真的没有趁机出兵。
  就在他觉得意外的时候,释雪庭过来说道:“有北周的人跑到大唐来, 带来了一些消息。”
  李从嘉心中忽然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什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