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科举?仅就文意而论,是指分“科”考试以“举”才为官。但是两汉的察举制也分各种科目,即便常设的亦有孝廉、茂才两科,地方上因此而推荐给中央的人才,也都必须通过考试。仅仅是把考试制度定期化、规范化、严格化,分科再多一点儿,就能算是彻底的用人制度大改革吗?就能算科举制度了吗?哪儿有那么简单!
察举制打破了传统贵族以血缘为身份标志的任官制度,改成以家族、集团为其身份标志——所谓世家,并不仅仅指经学大家的子弟,还包括他们的门生、故吏,包括他们的世代依附者。而科举制则将这家族、集团背景也全都打破,使得就理论上而言,毫无家世、根基的庶族地主照样能跟累世宦门子弟站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考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阶层甚至阶级的流动性,增强了全社会的活力。
这是中国中世纪甩其它民族、国家好几条街的高明而独特的用人制度,同时中国的官僚制度亦由此而成型。
举例来说,在察举制下,普通百姓是绝无出头机会的。比方说刘备,虽号皇亲龙裔,其家已然败落,少年时被迫织席贩屦为生。虽然曾经跟公孙瓒等人一起拜在卢植门下吧,估计就他那地位,顶多是个旁听生,所以孝廉、茂才之类肯定无份。他能做官,完全是乱世所造成的特例。
但在完善的科举制度下,只要他天赋尚可,虚心向学,就有可能通过正规途径出仕为官——家里穷又怎么了?唐宋以后满地私塾,只要有心,光靠偷听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当然太穷还是算了吧),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便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当然啦,理论如此,实际上可能性仍然很低,再加上刘备又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还是以麋竺举例更为允当,麋家有钱,但是无势,他之出仕,估计是靠着给陶谦的军费资助,而即便如此,也还在正规编制之外,直到进入刘备集团,才正经有了官身——若非乱世,恐怕连这条道儿都走不通。但既然有钱,在印刷术大行以后,想要搜罗些典籍,找些饱学宿儒来授课便不为难,真要考中了进士,必可一步登天。
察举制度下,九品中正制度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即便再有钱也举不了孝廉,贿选都没用——身家太低,除非伪造身份,否则无人搭理。
科举制度,一说形之于隋,一说成之于唐,就是勋的认识,还是以唐朝说更为靠谱一点儿。唐代的考试制度与隋代的考试制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士人不必通过地方荐举,而可投刺自荐——说白了,只要你身家清白,没犯过法,没受过刑,理论上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压根儿不需要推荐人。
如此一来,掌握荐举大权的世家豪门就没啥能量啦,因为他们不推荐庶族不要紧,庶族可以自己跑去政府机关报名啊。
这才是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最凶残的雷霆一击!
所以当是勋一说出“可使投刺自荐也”的话来,众人当场就都惊了。陈群尤其惊愕、羞恼,即便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脑门上青筋乱跳,心说你这是根本上否定了察举旧制和我提出来的九品官人法啊!兜这么大个圈子,完全要另起炉灶重搞一套,你是在耍我哪还是耍我哪还是耍我哪?况且如此一来,世家将彻底丧失优势,你就不怕千夫所指吗?!
“既可自荐,则选举何用?!”
是勋朝陈群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毋躁:“勋非妄言也,亦非欲罢九品官人之法。乃云自荐,此因时因势不得不为选举之补充——其因有二。”
陈群呼哧呼哧大喘气,心说要不在曹操驾前,就光你提出的“投刺自荐”,咱们当场割席断交——虽说本来也没太大交情,终究面子上还算过得去不是吗?曹操“唯才是举”,你比他更激进,曹操是因应乱世不得不为,我设制度为开万世之法,你如今要把万世之法全都给搞垮喽,吾辈便当鸣鼓而攻之!不过好吧,是宏辅好为大言,先震慑诸人,然后再慢慢找补,这习惯大家伙儿也都司空见惯了,我就先来听听,你要怎么找补哪?
“令君其慎,言必有的也。”你可想好了再说,道理得给捋顺喽,否则别怪我……我们全都对你不客气!
是勋仍然是那副云淡风清的表情,先环视众人,再朝曹操浅浅一揖,然后开口说道:“孝先乃恐野有遗贤也,主公亦尝云:‘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九品官人,可施于太平之世,为万世之法,而未必合乎于今;然其设中正、品乡党之策,又必用之于今也。故勋乃熟思一可并用于治乱、自今洎于日后之策。”
陈长文啊,我不要是把你的九品官人法彻底推翻,并且还盛赞它可“为万世之法”,但你这一套玩意儿,部分内容今天还并不合用,部分内容则今天非用不可——否则下面选不上合适的人来,你吏部必然抓瞎——所以我才要考虑一套普适方案出来。
“昔毛遂自荐,乃合于楚,设无自荐,必有遗贤。旧制郡县之吏为自征也,乃可自荐,今并为国家所任,乃断自荐之途,斯以为不可……”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自荐的情况并不罕见,因为即便自荐成功也入不了正式编制啊,还得靠上官的长期考察和提携。但在新的制度下,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正式官途,所以向长官自荐的道路就给切断了,这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吗?肯定会遗漏很多人才啊。所以我才允许普通士人通过投刺自荐来获取考试资格。
荀攸及时问中重点:“自荐即可试,试中即可官,则荐举何用?况投刺自往,谁可保其家世、品德?”
是勋仍然摆手,示意这个问题我待会儿再说——“前所言者,因之一也,尚有其二。今定九品官人法,唯施之于魏国五郡,命其中正,品评乡党,则外郡人士何由进之?”
众人闻言,不禁面面相觑,心说这倒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曹操虽然被封了五个郡为魏国,在这五郡内可以随意选拔人才,但并不是说,他就只能从这五个郡里挑人啊。汉朝那么大,别郡人士想要仕魏该怎么办?怎能不允许自荐?可是这么一来,却又回到乱世随心用人的老路上去了,不成制度,所谓九品官人法不是形同虚设吗?
大家伙儿这才都没话说了,纷纷转目注视陈群——唉,要么先把你的计划搁置着,等主公真得了整个天下,咱们再来施行?
在原本历史上,陈群究竟是啥时候提出的九品官人法,历代说法不一,一说是曹操才死、曹丕继为魏王的时候,二说是魏朝已经建立以后。就是勋认为,可能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施行,还得到第二种说法的时候。理由很简单,即便曹氏已经彻底掌权,对于这般重大的改制举措,也是要等正位天子以后再颁行,才能真的名正言顺且毫无阻力啊。
如今曹操亦执汉柄,所以陈群设计九品官人法的时候,本就是按着施之于全汉朝疆域的想法去的,倒是是勋先给他带沟里了,仿佛那只能先在魏国五郡内试行——就跟新官制一样。可是再细一琢磨,两套官制可以并行不悖,九品官人法却确实不能以汉朝的名义颁布——真要选上也好,考上也好,得到人才了,是归汉朝啊,还是归魏国啊?有人就愿意当汉官,更多人想上魏国的船,你怎么考评和分配为好?
再者说了,扬、闽、洪、湘、沅、益、梁、凉、交等州还捏在别的势力手中,朝廷就不可能往那儿派宗正,那么难道把这几个州的人才全都放弃了?在原本历史上,曹丕篡汉以后,三国疆域基本固定,很快的从敌对势力变成了敌国,那么敌国倘若有人来投,当然可以走特殊途径啦。现在可不成,都是大汉朝的子民,凭啥那几个州的家伙不经中正品评、选举就能跑咱中原来当官儿?
所以这还真是个天然的盲点。陈群想明白了这点,不禁喟然而叹——可他是真舍不得自己苦心孤诣造出来的九品官人法啊,因而被迫朝是勋深深一揖:“实群之失,令君所言是也。然未知如何得一‘并用于治乱、自今洎于日后之策’耶?”你不是说没有彻底废掉我的计划,只是想加点儿补充意见吗?究竟是怎么补充的哪?
是勋暗中舒了一口气。今天他这一大套新花样摆出来,最大的坎儿,最可能遭到强烈反对的,就是“投刺自荐”,如今自荐之不可废——起码现今还不可废——以及跟九品官人法之间的矛盾,既然已然得到了以陈群为首的世家代表们的的无奈认同,那后面的话就相对好说啦。他再往后的每一句话、每一条计,听上去都会象是在帮助陈群弥补缺缝,而不是在暗中拆台,都象是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而不是想要压缩世家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