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考试结束,流程跟乡试相似。
收卷官签名按印,外帘弥封官将考生姓名封了,但会注明“南”、“北”或“中”。从墨卷中挑出有问题的试卷,然后将卷子送往由数百名誊录人员组建的誊抄所,那些誊抄人员会用朱笔誊抄成朱卷。在确认无误后,才将墨卷在外帘官处封存,朱卷送到内帘飞虹桥上。
籍贯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这些举人的试卷会被分成南、北和中,这事得从著名的南北榜案说起。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这是朱朝初期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
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是会试发榜日。
这一日,皇榜刚一悬出,群情立即哗然。榜上共录取五十二名贡士,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刘子信,无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
三月殿试,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
北方举子对此相当不满,他们认为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因自己是南方人,就袒护南方人而压制北方才子。群情激奋的考生,用泥团将高悬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
一时间,南京城里糊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片揭帖,矛头直指刘三吾舞弊。
朱元璋接到礼部奏报,震怒异常,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却认为榜单没有问题,对朱元璋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文化受到极大摧残,历数十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北同榜,必然也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朱元璋听后却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刘三吾赶出皇城,也将副主考官白信蹈停职罢官,并亲自找到翰林院侍讲张信,让他主持复查会试考生的试卷。
经过二十多天的锁院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禀告复查结果:“臣已认真查核,发现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末一名的刘自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而且以文章定优劣,以才华定名份,是国家的一贯制度。现在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五十三名,但名额有限,不能重新更动。”
朱元璋听后则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随即安排刑部调查刘三吾等人的案情。
刑部尚书领会上意,先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统统入狱,严刑逼供,但毫无结果,于是又抓了三方的家人几百,在严刑逼供下终于造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的证词,上报朱元璋。
朱元璋朱笔一挥,批道: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将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的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
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刑充军,所选贡士全部罢黜,其中被朱元璋点为状元的考生陈某也以行贿的嫌疑问斩,至此受牵连者不下数百人。
这年的四月底,将这二十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
六月,朱元璋又亲自阅卷评点出六十一名贡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贡士中竟无南方举子一人。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黄榜张出,北方举子欢呼雀跃,举国公案至此了结。
……
只是事件证明,马上能打天下,但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刀确实是北方举子的情绪安慰了,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南方学子的水平确实是要高于北方学子。
到了仁宗时期,南北书生的实力对比还是很明显,但他并没有采取他祖父的砍头安慰政策,而是采纳大学士杨士奇的提议,推出了“南北分榜”的科举政策:“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虽然在景泰年间一度废除南北卷制度,但是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于景泰五年再次恢复南北卷。
南卷的范围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省,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秦西、西南、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其间各卷的数量有小幅度的调整,到正德年间成为定制,没有再更改。
正是如此,现在这些被送来的朱卷中,被标出了三个小分类。由于本届恩科录取300名会元,具体的名额是南榜165名,北榜105名,而中榜则只有30名。
“为国家社稷秉公取士,不循私情,不受请托,不纳贿赂,有负此心,神明共殛。”
主考官吴山虽然已经将近五十,但在官场还是属于年富力强的官员,正带着众内帘官在孔圣人牌位面前往三跪九叩之礼,并代表各房考官进香起誓。
待到礼毕,各房同考官便开始依次抽签,每人分配到一卷朱卷。
流程仍然是跟乡试一样:去留在同考,高下在主考。
同考官从这四千多考生中选取优秀的试卷,将看好的试卷向上推荐给副主考官,这叫荐卷。若副主考官认为没有问题,便会在荐卷上批一个‘取’字,然后送主考官。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阅卷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这一日,一位满是疲倦的同考官亲自将一份试卷送到副主考官欧阳杰的案牍前,脸上能掩兴奋,那批示上更是洋溢着赞扬之词,并对这份试卷进行了高荐。
同考官们将自认为够资格高举的卷子,写明推荐理由,转呈给上面的主副考官。如果有特别出色的卷子,则还可以进行高荐,也就是强烈推荐的意思。
副主考官欧阳杰带着几分的好奇,翻开卷子,认真地翻阅起来。只是眉头却是微微地蹙起,发现这文章做得还算不错,但却觉得没有同考官说得那么好。
“于休哉?于休哉!”
当他再度细嚼时,嘴里还不自觉地默声念叨,前一个是疑惑,因为这文章中多次出现,后一个则是震惊!
“吴大人,不知是否已有会元之选了?”欧阳杰收起了那份试卷,第一时间找到了吴山。
吴山虽然已经年近五旬,但是精气神很足,耷拉着脸对付着桌面上的试卷,听到欧阳杰的问话之后,边写着指示边回答道:“没有!我心里只写了半个经魁!”
欧阳杰看着这一丝不苟地继续处理批阅试卷的吴尚书,心里顿时生起不悦。其实他对这人就没看顺眼过,这人跟严阁老本是同乡,但却没跟严老走到一块。
“你发现会元之作了?”吴山停下笔头,抬头冲着他问道。
欧阳杰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笑道:“还真被大人言中了,刚刚宋同考高荐上来一份试卷,让在下眼前一亮,已经好几年没看到过这种锦绣文章了。”
哦?
吴山眉毛微挑,当即接过他递来的试卷,坐在位置上又认真地翻阅起来。在吴山翻阅试卷的时候,欧阳杰还在一旁感叹道:“这文章简直精妙至极,觉得孔孟之道了,当定为会元!”
欧阳杰没有离开,仍然微笑地望着吴山,表达着他要推荐这份卷子的强烈态度。
万事万物,有因就有果。
事情要从定他为副主考官的前一天说起,那天小阁老严世藩带着一个年轻人来找过他。那个年轻人他是认得,他爹胡国栋是严阁老的外甥,在西南省做巡抚。
但那天的事情却将他搞得一头雾水。因为他将小阁老恭敬地引到前厅,让仆人上茶,结果小阁老却突然从座位起来,一边向着门口走去,一边说着:“于休哉!于休哉!”。
他带来的年轻人将一份厚礼放在他桌子上,没有说话,朝他拱手微笑着离开。
这件事困扰着他很久,因为事情存在着太多的难以琢磨,小阁老为什么会突然间生气离开,这年轻人为什么还给自己送厚礼。但还没等他亲自上门给小阁老道歉时,他却是因为要担任会试副主考官而被请来了贡院。
直到看见被宋同考推荐上来的文章,看到文章多次出现的“于休哉”,他才猛地惊醒。原来小阁老并不是生气,而是意有所指,当时他说的“于休哉”就是一个暗号。
只是不知小阁老当时就知道会命他为本届会试的副主考,还是在广撒网。他心里其实是倾向于后者,小阁老离开他家之后,恐怕还带着那胡巡抚的公子到了别处。
但这已经不重要,他得到了一个巴结小阁老的好机会,而他相信这位吴尚书会同意点这份试卷为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