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金鳞开 > 第536章 旌旗十万斩阎罗(13)
  昆山县地处苏州府东南,与松江府的青浦县毗邻。虽然不像湖州那边几乎全种上了桑树,但本县土地却也是桑树、棉花、烟草居多,真正的粮田不足十之三四。这样的经济结构放在历史书里是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过渡的先进表征,但在当前这个时代,却代表着对天灾人祸的抵御力下降。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祸乱,立刻就会导致饥荒,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这种情况下,济留仓的粮食就更加重要。任何一个识字的人,看了报纸之后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昆山县完了。
  但凡这位知县还有一丝转机,就有人可能投机。
  对于铁板钉钉要被人丢弃的废物,却没人肯陪着一起死。尽管县丞说得很有道理,换个知县,尤其是换个北来官,全县大户都不好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肯拿出粮食来。
  在当地乡绅看来,任何一个县官,不管南来北来,都得遵守大明的规矩。
  大明的规矩是什么?是县官不下乡。
  他们想要完成正税额度,只能靠缙绅;他们想要升迁的资本,只能靠缙绅;他们想要在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有个帮衬,只能靠缙绅。
  总而言之,他们想要顺顺利利无灾无难地度过自己的任期,只能靠缙绅。
  这种情况下,换个知县又算什么事呢?
  昆山县刚刚腾起的希望旋即又被扑灭,每日上衙都像是上刑一般,就等着署衙大门被人一脚踢开,手持铁链铁尺的缇骑将他拘走……只是一晃眼的功夫,那缇骑又变成了牛头马面……
  “县尊,无妨,无妨。”县丞见知县老爷又陷入习惯性地呆滞抽搐之中,连忙将他唤醒过来,又劝道:“不着急,南京那边带来了文书,说是这回皇太子很看重此事,为了不生冤屈,非但有都察院的人来,还有各报社的访员。这么多人,路上肯定还要耽搁耽搁。”
  “不如三尺白绫一了百了……”昆山县忍不住又要哭:“这般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对了!我还要将那三个吃里扒外的东西抓起来!死也要他们垫背!”
  县丞道:“他们早就逃了,连个影子都不见,显然是心虚之故。”其实吴荪菖等三人却是拿着县丞开具的公文前往上海公干去了。
  这位县丞可不是没脑子的人,被牵连亏空不过流放,若是卷入刺杀朝廷命官的案子,那妥妥的大辟啊!
  何况现在保全这三位北来官,日后无论风往哪边吹,自己都有一条后路在,何乐而不为?
  知县听说吴荪菖等人已经逃了,后槽牙磨得咯噔直响,突然问道:“为何是都察院派人来?”
  县丞回忆了半晌,道:“之前好像是有过公文,说六部改制的事,日后侦缉查访的权责全归了都察院。”
  两人都是不在乎所谓改制变法的事,反正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哪个官来了不都一样伺候么?
  昆山县长长“噢”了一声,又道:“你看能从这都察院的御史下手么?”
  “这倒是应尽之意,只是不知是否跟那些北来官一样盐油不进……”
  “去试试。”昆山县定了定神:“我再去找那些粮耗子说说,我若死了,他们也别想逃!”
  县丞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他出去之后,发现应天府府衙里的关系网已经全都被拔除干净了,只得又去找其他府县的故交,打听这专案御史的消息。
  原本以为这等大事朝廷方面会遮遮掩掩,谁知道还没见到老朋友,只是随手买了一份《曲苑杂谭》,就看到那位御史的大号挂在上面,好像生怕人家不去走他门路一样。县丞对这份报纸真是爱恨交加,用力卷起收入袖中,径直去安排人手私会这位御史。
  唯一让昆山县和县丞欣慰的,便是这位御史虽然是北人,但也是进士出身,多半还是要讲些官场道义的。
  好不容易等到三月初八,专案御史张荏张文泉,总算带着浩浩荡荡的访员团到了昆山县,在驿馆住下。昆山县和县丞已经拿到了张荏的履历,打听好了年科,带着恰如其分的礼物赶往驿馆拜见。
  张荏原本在山东为官,就是因为接受了下属的礼物,列名犯官,打入犯官院里居住。在那个仅比窝棚好些的环境里,着实煎熬了张荏的心性,也让他看出了官场的人情冷暖——没有一个同年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以至于自己的妻子竟然动了入宫为女官的念头!
  总算这两年东宫光复极快,许多犯官都得到了起复。胆子大些的,直接去前线为牧民官,现在都跻身通贵之列。他当初就是胆子太小,错过了那股晋升之风,如今仍旧只有六品。
  好在张荏听说都察院招人,拿出当年科举的苦功,将大明律例以及皇太子、李明睿的书籍文章都苦读了一遍,终于成功进了都察院,出任御史。这可真是因祸得福,谁能想到竟然跻身台垣清流了呢。
  张荏很快发现自己对都察院的认识有些偏差,御史貌似还干着纠察风纪的事,但权力却更大了。而且待遇好得有些过分,若是纠察出了一个违纪官员,非但有奖金,还有可能记功。当然,如果御史贪渎枉法,惩罚也是极重,最轻也是委派辽东为书吏,重的直接去修路挖矿。
  开始张荏还有些心虚,暗道凭御史的这点俸禄看来还得过几年苦日子。
  不管怎么样,总比在犯官院里好多了,妻子也不用去当女官,苦就苦点吧。
  谁知都察院下达了“清肃司法官专项”的任务,几乎所有御史的眼睛都盯着那些新任的司法官。
  张荏到底老成,不像年轻人那样听风便是雨,故意缓了一步,结果却懊悔不迭。
  那些司法官违纪违法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小到收受当事人馈礼,大到贪渎枉法……这简直是一座银山啊!
  最为令人激动的是,这些司法官多是女丁科出身,入读政法学院后出任地方司法,在朝中没有靠山,互相之间没有网络,不打这些人还打谁?
  张荏看清时势之后,动作也不比年轻人慢,追着各级法官猛打。因为他笔头好,条例也熟悉,尤其是常年儒学教育,让他更能从“微言”中寻得“大义”,对条例的解读入木三分,很快就在一干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依靠这些法官,张荏顺利地发家致富,还受到了都察院的表彰,特发“纸币”一百两,被他裱起来挂在了墙上。
  开始时,张荏还要用出身不同来安慰自己:自己是正牌子进士,那些人只是女丁科出来的白丁、破靴党。打到了后来,哪里还有出身问题,眼中只有白花花的银子和彰显身份的奖状。以至于碰上进士出身的官员,即便是同年他都没有手软过。
  这回被都察院推荐担任专案御史,自然是因为这个下手快准狠的名声。
  张荏亟亟赶到南京,访员团也组建得差不多了,正好一起下昆山。路上他已经看过了各种报纸,知道《曲苑杂谭》是皇太子这边的——也就是自己这边的,其他报纸多是江南士林一派,或多或少不甚友善。
  这些访员号称“布衣御史”,一双双眼睛盯着,言行举止不能不小心。
  到了昆山第一晚,张荏就接到了昆山县的帖子,要来驿馆拜访前辈。这种正常的人际往来不算什么,张荏自然也没有推辞。何况他也想摸摸对手的品色,看这场案子能做多大。
  按照都察院里不为外人道的规矩:案子越大,奖金越高,功勋越著。
  所以有经验的御史一般都是先从重罪开始查,不够格才勉为其难层层下降。
  张荏对这起案子并不甚满意,因为亏空粮仓,最重也就是贪污;如果抓到了官员卖粮给粮商,还可以加一条私卖公产;再算上官员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巨额家产,可以扣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数罪并罚,也不过是辽东戍边三五十年吧。
  “后学杨承德见过前辈。”昆山县与县丞两人见了张荏,毕恭毕敬地行了后学礼。
  张荏点了点头,示意他们请坐,又道:“二位夤夜来此,何其操劳也。”
  杨承德看着陪坐的另一位御史,心中痒痒难耐,只得硬着头皮道:“这位是……”
  “都察院的规矩,办案时不得单独会见与本案有关人士。”那位御史冷着脸道:“你们不用管我,且当我不在就是了,反正我也不是进士。”
  杨承德尴尬地抽搐嘴角,想摆出个微笑却一败涂地。他看了一眼县丞,县丞也是摇头,有如此巨大的蜡烛在场,如何说那些私底下的话?
  “后学准备了一些土产……”杨承德将准备礼物推了上前,堆笑道:“还请前辈笑纳。”
  “太麻烦……”张荏微微摇头,伸手去推,却见昆山县颇为坚持,只得接了下来,又取出一张表格,道:“那就劳烦贤令填了这张表吧。”
  昆山县接过一看,目瞪口呆:这表格上有送礼时间,送礼人,接受人,见证人,礼品名色,价值几何……
  这东宫治下竟然如此严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