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汉末高顺 > 第381章 历山大学
  典礼过后便是盛大的宴会,宴会过后高顺等人前往历城,水军大都督高伟率领船队去执行他的任务。
  高伟临分别前,还一个劲的向高顺提建议,务必要把战船发展到五千搜以上,否则无法适应当前需求。
  高顺应下,目前,他可随时从系统购买船只,只是能操作的水兵太少,他又不愿意技术外流,只能逐渐发展。
  每天能合成十位水兵,每年能合成三千六百多人,满足七十船只的需求,高顺也感觉少,只希望系统再次升级,每日能合成的水兵会增加。
  在历城县城,居住一晚,稍事休整后,第二天一早,高顺便急火火的赶到历山大学。
  由于战乱四起,青州是难得的安稳之地,且高顺为师生提高良好的饮食、住宿等待遇,使得天下文士争相前来,历城,成为天下文士的中心、经学的圣地。
  郑玄、蔡邕和卢植等大儒成为历山大学的招牌;连孔融以及孔家都搬迁到历城居住。
  房良一路跟随,给高顺不住的介绍当地的情况。
  由于人员众多,历城内一房难求,价超洛阳;房良在历城东门以东划出万亩土地,分成小块出售,作为外来人员安家置业之地;在城南,靠近历山大学的西边,划出三千亩土地,修筑了五千套小院,廉价对外出租个学子或外来的文士;在城西边,洛水之畔,修筑了码头、仓库,以及众多的独院,成为商贾云集之地,此后靠洛水、济水和黄河的船运,将会使得济南国成为贸易流通中心,精明的商家自然会看到这个优势。
  高顺对济南国和历城县的建设非常满意。
  郑玄等人早就接到高顺来访的通知,早就率师生在大学内集合等待了。
  郑玄现在生活稳定,被照顾的非常好,身体非常硬朗,此时与卢植等教师在大学门口迎接。
  远远的看到高顺的马队赶来,众人心情非常激动。
  待高顺到达跟前时,提前下马,快步走向前来。
  郑玄带领众教师向高顺行礼,“拜见君侯!”
  “哈哈,众位皆为大儒,顺可不敢受此大礼,快快请起。”说着,向前亲手拉起郑玄等人。
  以郑玄等人的身份,毋须对高顺行如此大礼,郑玄此举,只是感谢高顺对文人的照顾,对发展经学的大力支持,对万千百姓的照顾。
  高顺一一与众大儒见过,寒暄一番。
  这是郑玄第一次见高顺,对高顺的年纪,此前只是听说,没想的真是如此年轻,不由感叹,后生可畏。
  随后,高顺登上高台,与学子见面。
  郑玄高声喊道:“肃静!下面请冠军侯,车骑将军,冀州牧,为大家讲话。”
  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高顺已不怯场,从容的向前一步,缓缓的说道:“历山大学发展几年,能有这么多学子在此读书,本侯甚慰;当今天下大乱,战争四起,有这么一处净土,又有如此多的大儒为师,本侯希望诸位学子,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学习,将来好报效国家;今天本侯高兴,所有学子发放十贯钱的补助。”
  操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高顺现在不差钱,交好这些文人,稳定住这些文人,不让他们为其他诸侯所用,便达成他的目标了。
  回到大学的会客室,高顺准备与众教师好好的座谈一次。
  郑玄首先说道:“君侯,大学已办几年,完成学业的学子如何安置?”
  对于这个问题,所有教师都非常重视,谁都希望自己的弟子将来有个好的前程。
  高顺却不希望把所有的学子安排为官,而这个年代,读书的目的只有为官一途,非常狭窄,但是很多人读书读的不适合为官了,这让高顺非常为难。
  不过,若是不安置他们的话,也会影响历山大学的声誉;即便改革,也不是一时能转变的,且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和士族的抵制。
  高顺沉思一番,决定先拖延一段时间,最好是能拖延到他统一中原后再进行改革,便说道:“从今年年底开始,每年选拔一百优秀学子,充实到各郡县为吏,根据表现出的能力,逐渐提拔;根据学子们的表现,可逐年增加选派人员的数量。”
  此举令在坐的教师非常高兴,现在朝廷混乱,不可能去朝廷为官,而冠军侯控制几州的地盘,不用太守举荐便可直接为官吏了,且这是冠军侯送给他们这些教师的一大特权。
  蔡邕又建议道:“君侯,老夫正在书写《汉史》,无奈图书、典册不全,特请君侯协助。”
  “需要顺如何配合呢?”对这些大儒,高顺姿态放的很低。
  蔡邕说道:“重要的图书等皆在东观,君侯可向朝廷申请,大学可派学子前去抄录,不过会耗费巨大,且朝廷也不一定会批准。”
  郑玄补充道:“君侯,若是把东观的书籍皆抄录至此,则会大大加强我们历山大学的实力和声望,机会不容有失。”
  高顺知道,董卓是不会重视那些书籍的,他若是提出来,董卓肯定会提条件,进行利益交换,这都不是难事,若是能完好的保存下这些书籍,不被战火损毁,也是大功一件,便说道:“好,顺返回冀州后便派人向朝廷请示。”
  此后,卢植提出建立专门的军事学科,专门培养武官,高顺大喜,这不就是他一直想建设的军校么?由卢植提出,是再好不过的了。
  现在天下大乱,培养武官正当时,高顺可是知道,汉末之后,武将断层,此时该大力培养、选拔。
  高顺爽快的同意了卢植的建议,批准由卢植负责,学校地点设在魏郡,由马贵负责建设,并且承诺给予最大的财力支持。
  同时,高顺又提出,要在军事学科内下设军师科,专门培养参军和军师的;另外分辎重科目、营房建设扎营等后勤科目,骑兵科、步兵科、水兵科等。
  卢植对高顺的建议非常高兴,这样的话,将会培养出专门为战争服务的人才,区别于现在的经学科,在乱世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历山大学,诸人皆以高顺为文人,高顺写过的诗篇,在历山大学广为流传;高顺第一次到历山大学,郑玄等人在谈完正事,皆希望高顺再次留下大作。
  高顺不好推辞,仔细想了一下,便接下了这个难题,他记得在上学的时候熟记的《师说》非常应景,便决定再无耻一次。
  由高顺吟诵,由蔡邕执笔。
  “顺初来历山大学,心中有感,便做一篇,题目为《师说》。”
  郑玄等不急了,催促道:“好,君侯快快道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顺徐徐道来,第一句便引得众人叫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是高顺第一次写如此文章,众人充满了期待。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最后一段被高顺删除了,至此,高顺感觉更加完美。
  现场文人,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