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宋将门 > 第733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文及甫被老爹从京城叫到了西北,天寒地冻,风沙漫天。
  坦白讲,文公子是一肚子埋怨。
  您老一个人受苦也就是了,何必拉着我一起下水啊!
  只是到了兰州才半个月,文及甫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哪里是一片荒蛮,简直是黄金遍地,商机无限!
  除了官方的青苗钱之外,西京银行拿出了300万贯,投资农业和道路,皇家银行,联合平县的钱庄,又拿出500万贯,投资西北的水利。
  几乎整个金融圈,都被西北当成了一块宝地儿,准备分一杯羹!有人要怀疑,莫非是王宁安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逼着大家都往西北投资?
  显然不行,就算王宁安再强大,也只能因势利导,总不能逼着大家赔钱吧!
  说穿了,还是西北的潜力太大了,值得投入巨资。
  王宁安,文彦博,文及甫,他们正站在一片辽阔的土地前面,一眼望不到尽头,在土地的旁边,还堆着不少砖头石料,这是建引水渠用的。
  “这片土地,应该有几万亩吧?”文及甫好奇道。
  “准确说是四万八千亩!其中适合种田的有一万亩,剩下的是牧场,不过等水渠修好,可耕之田,就能达到三万亩!”
  文彦博准确报出了数目,文及甫张大了嘴巴,露出了吃惊的神色!
  文家也是土豪,文彦博当了这么多年官,光是赐给他的田就有几百公顷之多,几万亩土地,还不至于让文家父子失态。
  但是,别忘了,这几万亩田,一望无际,是完整的一块,可以随心所欲,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且得到土地的成本几乎是零!
  王宁安当初在平县,把老百姓组织进了农场,也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农业,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县的农场产出的粮食总是要比岭南和交趾的农场贵,这三块农场之中,交趾最便宜,产量最大。
  而平县的农场,甚至不比周边的粮食便宜。
  这一点让王宁安一度很困惑。
  按理说规模经济,大农场,大农庄,怎么会没有价格优势,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初多少讲经济学的老师,提到霉国的大农场,都垂涎三尺,充满了羡慕,还有无数人鼓吹土地集中,效仿霉国,建立起大农场,然后就能和人家搞农业竞争……这一套想法,王宁安最初也是相信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平县尝试了。
  可是当真正做起来之后,王宁安突然意识到,他也被忽悠了。
  就拿平县的农场为例,因为是所有百姓自发加入的,农场要给百姓工钱,要给百姓分红,相比之下,老百姓的收入的确增加了,看起来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别忘了,给老百姓分红,给老百姓工钱,这些最终都要打入粮食价格里面,怎么可能降低粮价?
  另外,因为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就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各家各户,都要预留一些土地,给他们种菜,种植杂粮,满足生活需要……这当然是合理的,哪个农民会去市面上买菜吃啊!
  可这项合理的要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土地,不得不拿出来分掉,因此很难见到一望无际的大片良田,中间必然会有隔断,残缺,因为这些土地老百姓需要,还必须给。问题出来了,土地不完整,修水利就有麻烦,也没法执行统一的标准,甚至以后有了农业机械,也没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为什么想法很好,老百姓的要求合理,结果弄到最后,居然没有弄出传说中的大农业?
  这一点困惑了王宁安很久很久!
  直到横山之战打赢,开始规划西北的发展,王宁安才骤然想通,终于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
  想想吧,后世哪些国家有大农场?
  霉国!加拿大!澳洲!南美!
  这都是什么地方!
  都是特么的殖民地!
  他们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一个字:抢!
  把土著都宰了,一个不剩,土地自然而然是他们的,庞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什么值钱,什么方便,就种什么。
  因此这些大农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能拿到国际市场买卖的大宗农产品!
  反观大宋呢!
  几乎所有人,都是汉家儿郎,都是生活了几千年的原住民,说穿了,也是土著!
  大家彼此都是自己人,能下手杀人,放手抢夺土地,随意划分吗?
  当然不成!
  几千年来,历代之中除了国初唯一一次均分土地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只能眼看着均田制不断被破坏,朝廷根本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需要谈条件,需要妥协,需要给予补偿……这些东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当成本增加到一个限度之后,传说中的大农业,变得无利可图,自然就没人做了。
  有人要问,那大宋不也有几十万亩的地主吗?他们巧取豪夺,霸占了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农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要站在土著的角度来看,就拿文家举例子,他们的确弄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毕竟有些人是他们动不了的,账面上几十万亩土地,并不能连成一片,中间有很多阻隔,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法进行标准化作业了。
  另外呢,文家虽然兼并了土地,但也仅仅是所有权落到了他们手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部分不得不跑到城里之外,剩下的还都留在了农村。
  杀人不过头点地,文家能如何?
  他们敢把人都逼上绝路,一线生机都不给吗?
  显然不能,失去土地的农民,多数还是变成了佃户,还要继续给文家种庄稼,文家也只能拿走大多数的粮食,还要给人家留点口粮果腹。如果连佃户都不让人家当了,那是会出大篓子的!
  反过来,什么是大农业?
  当然是大规模,机械化,追求效率,排斥劳动!
  在满是佃农的情况下,你怎么建立大农业?
  ……
  王宁安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想透了,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后世先进经验,如果不仔细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想清楚实现的条件,就随便照搬,以为只要是进步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做到,那就太荒唐了!
  另外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水平,也真是让人不齿!
  规模化,大农业,说得好听,那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答应吗?要去补偿这些人的损失,你补偿之后,还有利益可言吗?
  当然了,这里是大宋,不是后世。
  王宁安脚下的土地原来属于西夏,并不是大宋的疆域,这上面住的人也不是大宋的子民……完全可以不用顾忌错综复杂的关系,放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及甫稍微计算了一下,三万亩水浇地,一亩能产一石半的粮食,三万亩就是四万五千石,放在西北的市场上,能卖到三万贯左右,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种子,农具,牲畜,和人工花费,最重要的土地,他的花费极少。
  因为按照规定,只要每年缴纳500贯,连续缴纳五年,这片土地就属于他了。
  “如果使用奴隶耕田,人工成本还能压下来,只要给他们吃饭就够了。因此一年最多只要8000贯成本,剩下的两万二千贯,全都是赚的!”
  文及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最重要的是,这些农场出产多,品质好,完全可以左右粮食价格,不管是哪里的粮商,都没法争!”
  文公子仿佛看到了无数金山银山,正在向他滚滚而来!
  “要更多的土地,要更多的农场!”文及甫放肆大吼,“爹,西京银行还要增加贷款,青苗钱,越多越好啊!”
  王宁安面带笑容,既然大农业在大宋境内,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那不如就在外面搞大农业!
  只要产出足够的粮食,能保证吃饱肚子,大宋就可以释放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相应的,农村的人口压力小了,人地矛盾缓和了,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定了,不用担心会出现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王宁安觉得他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路子,整个人都升华了……有人高兴,就有人郁闷,比如吕诲,他兴冲冲找到了宋庠,希望靠着老师的一臂之力,将黑暗掀开,把王宁安的面目显露出来。
  这么多年了,无数名臣都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唯有他吕诲,找到了王宁安的命门!
  可是在马涛家里坐了一阵子,把青苗钱的事情,仔仔细细问了一遍,比如借款的数量,是不是真的那么多?比如还款能力,会不会出现坏账?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马涛都听不下去了,“我的田就在城外,大人不妨去看看能不能还得上!再奉劝大人一句,不要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吕诲被怼得无言可对,只能狼狈败退。
  马涛反倒不好意思,他偷看了一眼宋庠,却发现宋相公浑不在意,呵呵一笑,“年轻人嘛,不摔几个跟头,长不大的!”